這是人人講堂最後一場,也是最多人的一場,光是報名人數就有100人,實際到現場大概有80位,差點以為坐不下XD
三月的人人講堂系列講座,搭配臺史博館內特展「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邀請劉克襄來演講,透過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帶領大家前往鐵道小站,以「慢活」的速度從北到南,介紹與眾不同的旅行路線及思維。
挖掘市井小民的生活
「我搭火車是為了走路。」劉克襄喜歡在小站下車後一路步行到目的地,選擇田間小路或堤防,避開主要幹道。在火車上,他也習慣觀察旅客或小販,不僅能從他們身上得知個人生命經驗,也能看見一座城市的變遷。例如在臺中山線遇見一位賣鹹菜與苦茶油超過一甲子的小販、也有沿著海線賣番薯已經40年的大哥、甚至有挑著扁擔賣土雞肉的大姐。劉克襄跟他們聊天後發現,幾十年的鐵道叫賣之旅見證大城市的移動軌跡,他們原本能夠在臺中車站周圍賣出大部分的商品,隨著商圈向外擴張,也逐漸影響到他們的生意,只是每日清晨的鐵道之旅已經是這些人的日常。
在車站遇見這群為生活打拼的市井小民,總會讓人有種溫暖的感覺。劉克襄曾經碰過搭著縱貫鐵路賣掃帚的老先生,手工編織的槺榔掃帚就算使用好幾年也不會壞掉。這位老先生每天從田中站上車,不固定到哪個地方賣,一切隨緣。劉克襄事後寫了一篇文章,沒想到收到許多回應,原來真的有不少人曾在北中南不同車站遇到這位老先生,或許他已經成為旅客們口中的傳奇人物。
從16歲的壯遊到90歲的松壽
近年來,無論是大甲媽祖或白沙屯媽祖,繞境時都掀起一波「迓媽祖」熱潮,沿途信眾跪拜顯得熱鬧非凡。劉克襄曾在大慶車站遇見揹著玄天上帝的高職學生,身邊還有一名敲鑼的國中生;一番詢問之後,他們從大里步行至大慶,預計搭區間車前往臺南趕赴廟宇進香起駕。民眾對於參與陣頭的年輕人大多懷著「不良少年」或「家庭失和」的刻版印象,而眼前這兩位因為玄天上帝而相識的青少年,即使知道外界的人如何看待陣頭,但他們相信自己的行為舉止只要謹守道德規範,人們自然會慢慢認識、進而尊重他們。劉克襄對此深受感動,很難相信他們還只是15、6歲的小朋友,卻很清楚自己要走哪一條路。後來劉克襄也透過臉書持續追蹤他們的「壯遊」。
或許是因為臺鐵平溪線與日本鳥海山線互為姊妹線,劉克襄說自己曾在週末假期到十分車站,並在志工服務台遇見年逾80歲的日語翻譯志工,他不僅能夠用日語跟日本旅客交談,甚至閒暇時間還拿著日本小學的課本進修日文。志工分享因為有了這份工作,從原本整天坐在樹下打發時間,到現在能體會到與旅客交談的樂趣,甚至收到從日本寄來的明信片。劉克襄還有一次遇到90歲的志工爺爺,才見面不到一個小時就開始向他細數從小到大的事蹟,彷彿早已是知心好友。位於車站側邊的服務臺,並非僅止於解答旅客的疑惑,同時也因為鐵道而讓長輩們有了說話的對象,便不感到孤單。
鐵道打破旅行思維
「只在小站下車」的原則打破傳統的旅行思維。提到火雞肉飯,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嘉義市區幾間名店;說到嘉義高鐵站,第一個想到的則是故宮南院。劉克襄搭高鐵從臺中至嘉義(相對於臺南而言,嘉義算是小站)下車,再步行一個小時到太保新埤里,只為了一碗簡單而且便宜的火雞肉飯,老闆娘已經開業40年,靠著火雞肉飯把小孩拉拔長大。對他而言,真正的樂趣在於打破旅行思維,跟別人走不同的路線,有時反而會撞見更大的驚喜。
其實當天劉克襄品嘗火雞肉飯前,碰巧遇到一樁令他更感動的事情:在不到百人的村莊裡面,他看見一位年輕魚販站在古厝前面賣魚。上前攀談之後發現這位魚販年僅24歲已成家,從高職畢業開始從東石與義竹批發魚貨到太保。他的存在,對於村莊裡的長輩極為重要,因為有他不辭辛勞,大家才能吃到新鮮的魚。大多數人會認為年輕人要去都市才會有好的發展,但這位年輕魚販在家鄉紮根,劉克襄認為這是件「功德」。再者,如果不是打破旅行思維,從小站下車步行尋找火雞肉飯,他也不會遇到這麼美麗的風景。
一間商店,兩個世界
「每一個小鎮的市場都是瞭解地方的生活博物館。」走進小鎮、走進當地的市場,就能發現該地方的風土特色與豐盛之處,像是嘉義東市場的醬菜店、或是苑裡市場的芋蔥粿。因此,先逛完菜市場之後再繼續旅行,就能感覺自己對於當地已有一定的掌握度。
結合鐵道、步行與公車的旅行方式,讓劉克襄能更深入鄉村,彷彿穿越時空,進入「桃花源」的世界。在偏遠的鄉村或山谷之中,陳列的商品與平地店家無異,卻標示著截然不同的品牌,他覺得我們所謂的生活存在著兩個世界。
過去3-4年來,劉克襄總是在小站下車,經由鐵道、透過徒步自己規劃路線深入地方。在旅途中也經常遇見友善耕種的農人,無論是聊天或支持在地農產品,讓農民更有信心持續完成自己的事業,這也是鐵道旅行的另一個意義。「旅行本身是友善、是一個公益事業。」劉克襄這麼說。這樣單純的旅行方式,一方面鍛鍊身體,另一方面也看到不一樣的臺灣,摸索出新的可能。他希望大家都能夠多多嘗試這種新式的鐵道旅行。
文:顏正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