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筆記(3) 《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刺客聶隱娘》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南國再見,南國》Goodbye South, Goodbye (1996)
在台灣歷史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好男好女》中,侯孝賢終於將他的關注焦點重新拉回了當代的台灣,於是接續有了這部《南國再見南國》。這同時也是來自先前監製《少年吔,安啦!》的影響,描述混跡幫派的流氓茫然焦慮的生活。高捷在《少年吔,安啦!》演出亡命躲藏下無力保護小弟的捷哥,這回則是夾在大哥和手下之間兩面不是人的小高,一硬一軟同樣都是時代變化中的男性困境。
但這部當代題材的電影,侯孝賢在《煮海時光》收錄的訪談中也坦言,他拍了很長的時間一直抓不到自己想拍什麼,拍好的底片一直放著,直到決定要參加國際影展時才把長度破紀錄的底片素材拿出來剪輯,這才找到影片故事的框架。這種不確定感瀰漫在全片,其實極為貼合角色的生命困境,也像是台灣當時的政治狀態,往東(美、日)往西(中國)的掙扎,因此片名的「南國」也成了饒富意味的意像。反過來說也少了侯導舊作中回望過去時空的通透決然的視角,這是時間作用在時代與電影作者上的必然。
相比於徐小明在《少年吔,安啦!》刻意對侯導早期作品的模仿,侯孝賢自己作品則是混合更多風格上的實驗,包括長鏡頭的運動、車窗的視角切換、 更多近景和特寫鏡頭、燈光和濾鏡的運用,同樣是平溪的十分車站,本片鏡頭下的火車站和《戀戀風塵》中固定鏡頭相比有著截然不同的質感,可以看到侯導和攝影李屏賓之後在《海上花》《千禧漫波》影像風格的雛型。我認為《南國再見,南國》像徵了侯孝賢一個創作階段的結束與新階段的開始。
《海上花》Flowers of Shanghai (1998)
在侯孝賢試著捕捉當代的創作轉向後,他也開始試著回到更古老的虛構文本,於是有了這部改編自《海上花列傳》的電影。兩個不同時間方向的創作,看似在風格上非常的不同,但侯孝賢和編劇朱天文寫實的戲劇核心其實仍然非常一致,差別在於不同時代題材造成的拍攝限制與材質的差異,讓侯孝賢和攝影李屏賓在影像形式上進行更多的調整和實驗。
因為在申請拍攝上海舊景的困難,索性放棄外景的畫面,讓本片全都是以室內搭景,以長鏡頭、自然光和豔麗繁複的佈景服裝,創出一股仿古的幻覺和幽閉感。三組人物交錯發展的鬆散敘事,做為浮世繪的展示之餘,也像是切片與凝視。侯導演對物品、語言材質的專注,讓人物的姿態動作、空間光影和故事中的台詞、人情等量齊觀甚至猶有過之。加上片中眾港台演員南腔北調的上海話創造的陌生效果,營造出似真還假,一種時間以電影擬像重新被召喚出來的晃悠感。
舊評: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2015)
侯孝賢許多作品中的鏡頭視角總會拉出現實或觀看上的心理距離,《刺客聶隱娘》這部片或許是少數讓我感受到,作者的視線和片中角色在概念上部份合而為一的作品。女主角身為刺客的「隱」與「藏」,既提示了她的「看」,也提示了她在空間中的忽隱忽現正代表了鏡頭內外作角視角的距離 。當隱娘不在一場戲中的時候,我們總會感到她仍在某處窺視,或是作者-角色-觀眾正以類似的方式觀察著電影人事物。
過往侯導和李屏賓的固定(或移動)的長鏡頭,常以揭示前後景人物相互之間和空間之間的複雜關係以產生戲劇性和意義,在這部武俠片反而不太這麼做,取而代之的是以較緊湊的剪接,以求得景與景,鏡頭與鏡頭之間產生的邏輯關係與戲劇性,甚至場景和影像的連接一定程度取代了情節說明的作用。觀者不太能以寫實的切片去看待每場戲的呈現,需要更積極地去感受畫面的變動與其中人物的神情姿態,和其背後所展現跑情感能量。
其實第一次看片難免會陷入情節的迷霧之中,搞不懂誰是誰又發生了什麼事?在知道了人物關係後二刷、三刷,反而能看出更多的醍醐味。但這也代表了在說故事的層面,《刺客聶隱娘》還是殘缺的,一部份應該是牽就類型片拍攝技術的限制,據說本片刪剪掉了很多效果不好的片段,讓故事顯得很破碎,轉向完全以影像和意念下去建構而成,對於注重故事說的好不好的觀眾來說,應該會看的不太開心。但對我來說,本片中那神秘且美麗的古老世界仍是十分迷人的。
(整理自 giloo 線上平台:凝視侯孝賢|導演專題影展 的觀後筆記)
(2022/9/24)
avatar-img
11會員
27內容數
有別於放在其他地方的觀影記錄或影評文字,這裏會試著放一些影片研究的筆記,做為個人學習與分享之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1985) 《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1986)
《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6)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斷腸春夢》There's Always Tomorrow (1955) 《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地老天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 (1954) 《深鎖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 (1955)
《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1985) 《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1986)
《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6)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斷腸春夢》There's Always Tomorrow (1955) 《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地老天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 (1954) 《深鎖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 (1955)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俠游四方,各安天命。《東邪西毒》架空於「大漠」前傳,若英雄不問出處,受夾道歡迎,而凡人身處洪流,該當認命,抑或忘我鼓掌?王家衛以人物小傳,寫成天命來由。俠客行之前,也不過經歷凡人塵世間的情海波瀾。   黃暦箴言,歐陽
Thumbnail
談古中國俠客文化於影視的再現,即不可避免的觸及李安所執導的《臥虎藏龍》與侯導的 《刺客聶隱娘》,兩者於國際影壇的大放異彩,表明被外邦認同的古代中國的重新建構, 此外,二者於劇情、語言使用、配樂選擇及拍攝手法等等安排上,那隱隱的重疊、對比性 同加深兩者並談的可能。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為什麼這兩部國片擺在一起討論? 因為它們都很賣座而且同樣都是愛情故事,不過海角七號是音樂電影 而"那些年"則是九把刀的自傳,和日據時代的師生戀比起來,我比較喜歡更接近現實的同窗戀,跨海尋愛的故事很美,但我更喜歡柯景騰和沈佳宜之間的某些辯證... 柯男:真搞不懂花那麼多功夫學log(對
Thumbnail
《環南時候》敘述陳耀華與失憶的父親陳保定在環南市場相依為命,但無法互相理解與關心,直到俞康敏時隔三十年來訪,在因緣際會下,陳耀華穿越回1991年五月的環南市場,成為劉永輝,打入了俞康敏、陳保定與張安健之間,結拜成為「環南四少」。 (內文有雷與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冬冬的假期》是侯孝賢導演的經典作品,通過小孩的視角,敏銳地觀察社會和人性。本文通過對電影內容、導演風格以及個人回憶的描述,帶領讀者回顧這部值得珍藏的臺灣經典電影。
Thumbnail
由何藍逗、蔡凡熙主演的淒美愛情電影,故事以台灣為拍攝背景。因為一卷錄音帶,失聯多年的男友林漢聰再次闖進趙心卉的生活中,帶著觀眾一同回到他們相遇的高中時代。在高雄與新竹的南北距離之下,在那只能用錄音機留下聲音的年代,面對一切的衝突與隔閡,甚至是學長陳孝名的出現,更是這段愛情裡的一大考驗。
Thumbnail
適逢《周處除三害》上架串流並於中國上映,後續叫好叫座卻少有負評,與23年即時感受有所違背,近日聽聞台通何欸對電影多有批評,進而起心動念簡述不滿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胡金銓在武俠片之地位,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以《俠女》獲得國際肯定和後人爭相模仿。不過,胡的武俠片水準高且具個人風格,非一般導演能達到,特別是其影片女性角色形象,與一般武俠片男性英雄主義的大為不同。 無論是與胡金銓同期的張徹電影,或是現
Thumbnail
  俠游四方,各安天命。《東邪西毒》架空於「大漠」前傳,若英雄不問出處,受夾道歡迎,而凡人身處洪流,該當認命,抑或忘我鼓掌?王家衛以人物小傳,寫成天命來由。俠客行之前,也不過經歷凡人塵世間的情海波瀾。   黃暦箴言,歐陽
Thumbnail
談古中國俠客文化於影視的再現,即不可避免的觸及李安所執導的《臥虎藏龍》與侯導的 《刺客聶隱娘》,兩者於國際影壇的大放異彩,表明被外邦認同的古代中國的重新建構, 此外,二者於劇情、語言使用、配樂選擇及拍攝手法等等安排上,那隱隱的重疊、對比性 同加深兩者並談的可能。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為什麼這兩部國片擺在一起討論? 因為它們都很賣座而且同樣都是愛情故事,不過海角七號是音樂電影 而"那些年"則是九把刀的自傳,和日據時代的師生戀比起來,我比較喜歡更接近現實的同窗戀,跨海尋愛的故事很美,但我更喜歡柯景騰和沈佳宜之間的某些辯證... 柯男:真搞不懂花那麼多功夫學log(對
Thumbnail
《環南時候》敘述陳耀華與失憶的父親陳保定在環南市場相依為命,但無法互相理解與關心,直到俞康敏時隔三十年來訪,在因緣際會下,陳耀華穿越回1991年五月的環南市場,成為劉永輝,打入了俞康敏、陳保定與張安健之間,結拜成為「環南四少」。 (內文有雷與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冬冬的假期》是侯孝賢導演的經典作品,通過小孩的視角,敏銳地觀察社會和人性。本文通過對電影內容、導演風格以及個人回憶的描述,帶領讀者回顧這部值得珍藏的臺灣經典電影。
Thumbnail
由何藍逗、蔡凡熙主演的淒美愛情電影,故事以台灣為拍攝背景。因為一卷錄音帶,失聯多年的男友林漢聰再次闖進趙心卉的生活中,帶著觀眾一同回到他們相遇的高中時代。在高雄與新竹的南北距離之下,在那只能用錄音機留下聲音的年代,面對一切的衝突與隔閡,甚至是學長陳孝名的出現,更是這段愛情裡的一大考驗。
Thumbnail
適逢《周處除三害》上架串流並於中國上映,後續叫好叫座卻少有負評,與23年即時感受有所違背,近日聽聞台通何欸對電影多有批評,進而起心動念簡述不滿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胡金銓在武俠片之地位,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以《俠女》獲得國際肯定和後人爭相模仿。不過,胡的武俠片水準高且具個人風格,非一般導演能達到,特別是其影片女性角色形象,與一般武俠片男性英雄主義的大為不同。 無論是與胡金銓同期的張徹電影,或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