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筆記(1) 《侯孝賢畫像》《風櫃來的人》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6)
看了才知道這是法國電視紀錄片系列 Cinéma, de notre temps的其中一集,直譯為中文就是「我們時代的電影」,此系列前身從1964年開始間斷播出至2020年,每集訪問一位電影導演。就我之前看過同系列訪賈克希維特的那集,感覺這紀錄片的風格或許有某種一貫性。按維基百科查到的說法是,紀錄片風格試圖配合受訪導演的風格,並減少傳統的旁白和訪問形式,專注在呈現導演的話語和世界。
這大概是為什麼感受到這部訪侯孝賢的紀錄片,「說」出來的並沒有很多,導演阿薩亞斯的聲音和位置並沒有很突出,只有少數幾個時刻他提出問題做為引子,包括詢問侯導他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台灣導演還是中國導演?),或是向陳國富問及80年代初期當時台灣新電影所指為何。而包括侯導和合作伙伴回答的論述,對熟悉台灣新電影脈絡的影迷大概也不會聽到太多新鮮的洞見或內幕。
當然這比較是帶領觀眾去「看」的紀錄片,開場的《童年往事》片段後,就接到已過50歲的侯孝賢領著訪問者重回高雄鳳山家鄉,介紹鄉里和故友,透過話語和環境、時間的疊合,讓侯孝賢的形像在電影內與外呼應下逐漸鮮活起來。最後影片收尾在侯導於KTV大唱《跟往事乾杯》也是一絕。
這整部紀錄片於我而言沒太多的所謂訪談電影作者時可能試圖展現的神秘性,一切都如此坦白、直接、台灣,但又想像在法國導演的視角下或許並不只有如此,鏡頭下台灣的一切正提供給西方觀眾適量的異國想像,但就台灣觀眾如我也沒有侯孝賢和台灣被奇觀化、陌生化的感受,這大概是阿薩亞斯試圖控制展現的透明風格。
還是有幾段讓我特別有感覺,比如朱天文出場時,在侯孝賢的回述兩人初次合作的往事下,影像中所流露出來的少女味。又或是侯導特地論述他如何從沈從文小說和帕索里尼電影中,體會出拍攝內容所需要的形式與觀點,他拍攝自傳電影時所企圖拉出的距離感。最後KTV一段他對著鏡頭談著他著迷懷念於「像一群狗般」的雄性競爭文化,即使他認為未來會是女性超過男性的時代。這些大概是重看侯孝賢可以參照的作者觀點線索。
(2022/9/3)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概念上是簡單的青春成長和社會紀錄電影,卻是新電影後台灣很少有人拍好甚至拍出來的類型。
一個是侯孝賢大量使用實拍的街道、港口的影像,澎湖的空曠海邊和高雄的熱鬧繁忙,從建築、人群、交通與居住環境,都做出很鮮明的城鄉對比與紀實感。而空間環境的運用也和角色的心境變化與時代背景緊密貼合,人物並沒有發生什麼太過戲劇化的遭遇,而是透過離鄉、打工、閒晃,和幾段關於性別慾望的敘事線,交待出一段平凡的青春與時代的變化。
要談論侯導的長鏡頭或寫實風格,並不是說採用這樣的形式就足夠了,重點還是在形式背後「看的觀點」,如果沒有前段莽撞少年的打架滋事,後段他們在城市細微的社會化衝擊就會少了些力道;如果沒有在家鄉戲弄女生的橋段,後段面對城市女性的啟蒙也會少了點趣味(尤其幾處關於女性內衣的呈現)。而「人總是在環境中」的中遠景構圖,攝影對鏡頭距離的拿捏,這些觀看的距離感和如今觀來已是一種時間膠囊般的時代紀錄,其中包含的情感與生命力,才是本片最動人的特質。
同溫層在聊本片時,似乎不少人都對楊德昌建議重配的維瓦第、巴哈配樂多所抱怨。老實說我倒不覺得有什麼大問題,音樂的煽情作用和阿巴斯《生生長流》的用法好像差不多,只是這裡用的比較多比較滿。甚至這種挪用古典樂的故作風雅感,和片中一群小屁孩故作大人樣的感受有點接近,也很像當時新電影的狀態。從這角度來想好像也滿可愛的。
(2022/9/4)
(整理自 giloo 線上平台:凝視侯孝賢|導演專題影展 的觀後筆記)
11會員
27內容數
有別於放在其他地方的觀影記錄或影評文字,這裏會試著放一些影片研究的筆記,做為個人學習與分享之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斷腸春夢》There's Always Tomorrow (1955) 《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地老天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 (1954) 《深鎖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 (1955)
凱莉萊卡特是一位極富特色的美國導演,她常年堅持小成本的獨立製作,根源於對美國當代政治與歷史敘事的反思,創作出一系列主流電影視野之外的美國故事,在安靜細緻的寫實況味下,呈現出特出的生命力與批判性。
《在車上》ドライブ・マイ・カー / Drive My Car (2021) 許多評論已經詳述濱口如何將村上春樹的三部短篇合成為一部三小時的電影,又如何地與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呼應,去年底在特映場第一次看完本片時,我直覺寫下了「這部片像是濱口的戲劇方法論」。
《斷腸春夢》There's Always Tomorrow (1955) 《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地老天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 (1954) 《深鎖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 (1955)
凱莉萊卡特是一位極富特色的美國導演,她常年堅持小成本的獨立製作,根源於對美國當代政治與歷史敘事的反思,創作出一系列主流電影視野之外的美國故事,在安靜細緻的寫實況味下,呈現出特出的生命力與批判性。
《在車上》ドライブ・マイ・カー / Drive My Car (2021) 許多評論已經詳述濱口如何將村上春樹的三部短篇合成為一部三小時的電影,又如何地與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呼應,去年底在特映場第一次看完本片時,我直覺寫下了「這部片像是濱口的戲劇方法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礦工文史館.採礦日常.火牌仔 幾位平均年齡近80 歲的老礦工,在2019 年拿出自己的每月老人年金,創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除了靜態展示,每週更免費替遊客進行「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長達3 小時的走讀路線,不僅是對猴硐在地過去礦業輝煌時期的回顧,更是一份對後代的承諾。如今文史館因租約到期,
Thumbnail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Thumbnail
2024年1月8日~1月10日,我和朋友參與了學校的壯遊計畫。 我們是三位同為來自臺北、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大學生,同樣熱愛旅行以及大自然的女孩。本次壯遊,我們選擇阿里山眠月線。 眠月線是一段具有豐富歷史和獨特風光的鐵路路線,真的很值得來!
Thumbnail
從書裡侯導的自述可以看出來,他的電影之所以藝術,因為那是個人化的,從個體出發,挖掘自己的生活、成長過程、喜愛的東西。他的電影是從這些內涵裡,疊加出來所謂的真實,反映著東方人生活和情感的本質。這些電影拍出一段個人記憶,也拍出我們所有人的記憶
Thumbnail
沒有什麼是一下子蹦出來的。就算蹦,越年輕越早出名,越慘。因為所有的眼睛都看著你,你自己就沉不住氣了。因為眼睛、眼光是有重量的,會把人殺死。
Thumbnail
本文主要從觀影的發現與感受切入這部電影。本來看到侯孝賢導演作品有點害怕太過沉悶,結論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1)演員:懷舊的同學會 (2)主題:哪裡都是悲情城市 (3)橋段:四個橋段分享 (4)導演:有別於刺客聶隱娘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以黑漆漆的隧道做為一開場的定場畫面,伴隨的火車輪框撞擊鐵道的聲音,以最平常的視角去開啟這部電影的序幕。 這部電影主要以男主角的視角在敘事,描寫臺灣在1970年代左右的社會常態,瑞芳與臺北這兩座城市做為故事發展的主要場景,講述當時的家庭時常因為經濟緣故而無法提供家中
Thumbnail
即便到了八十幾歲的陳錫煌,已經在台灣布袋戲佔有一席之地,也依舊無法放下李天祿之子的這個稱號,一輩子都活在父親的影子當中,只能想辦法做得更好。 片名紅盒子,是陳錫煌在離家後,每次布袋戲開演前,一定會向紅盒子中的田都元帥祈求演出順利,紅盒子象徵一種傳統技藝的傳承,以及尊重,是布袋戲精神至高無上的象徵。
懷鄉的時刻,幸福的時刻,孤寂的時刻,擁有這一切的我的時刻!—聶魯達,〈沉思、纏繞的陰影〉
Thumbnail
童年往事 (侯孝賢,1985)   辦公室的同事都說我有老靈魂,雖然年紀是最小,但是滿腦子不合時宜。在台北搭捷運,我最喜歡的是文湖線經過忠孝復興、南京復興那一帶,兩旁聳立多棟看起來老舊的大樓。每一棟樓,都有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舅舅有蒐集古董的習慣,一樓客廳、餐廳、地下室全部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古董品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礦工文史館.採礦日常.火牌仔 幾位平均年齡近80 歲的老礦工,在2019 年拿出自己的每月老人年金,創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除了靜態展示,每週更免費替遊客進行「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長達3 小時的走讀路線,不僅是對猴硐在地過去礦業輝煌時期的回顧,更是一份對後代的承諾。如今文史館因租約到期,
Thumbnail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Thumbnail
2024年1月8日~1月10日,我和朋友參與了學校的壯遊計畫。 我們是三位同為來自臺北、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大學生,同樣熱愛旅行以及大自然的女孩。本次壯遊,我們選擇阿里山眠月線。 眠月線是一段具有豐富歷史和獨特風光的鐵路路線,真的很值得來!
Thumbnail
從書裡侯導的自述可以看出來,他的電影之所以藝術,因為那是個人化的,從個體出發,挖掘自己的生活、成長過程、喜愛的東西。他的電影是從這些內涵裡,疊加出來所謂的真實,反映著東方人生活和情感的本質。這些電影拍出一段個人記憶,也拍出我們所有人的記憶
Thumbnail
沒有什麼是一下子蹦出來的。就算蹦,越年輕越早出名,越慘。因為所有的眼睛都看著你,你自己就沉不住氣了。因為眼睛、眼光是有重量的,會把人殺死。
Thumbnail
本文主要從觀影的發現與感受切入這部電影。本來看到侯孝賢導演作品有點害怕太過沉悶,結論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1)演員:懷舊的同學會 (2)主題:哪裡都是悲情城市 (3)橋段:四個橋段分享 (4)導演:有別於刺客聶隱娘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以黑漆漆的隧道做為一開場的定場畫面,伴隨的火車輪框撞擊鐵道的聲音,以最平常的視角去開啟這部電影的序幕。 這部電影主要以男主角的視角在敘事,描寫臺灣在1970年代左右的社會常態,瑞芳與臺北這兩座城市做為故事發展的主要場景,講述當時的家庭時常因為經濟緣故而無法提供家中
Thumbnail
即便到了八十幾歲的陳錫煌,已經在台灣布袋戲佔有一席之地,也依舊無法放下李天祿之子的這個稱號,一輩子都活在父親的影子當中,只能想辦法做得更好。 片名紅盒子,是陳錫煌在離家後,每次布袋戲開演前,一定會向紅盒子中的田都元帥祈求演出順利,紅盒子象徵一種傳統技藝的傳承,以及尊重,是布袋戲精神至高無上的象徵。
懷鄉的時刻,幸福的時刻,孤寂的時刻,擁有這一切的我的時刻!—聶魯達,〈沉思、纏繞的陰影〉
Thumbnail
童年往事 (侯孝賢,1985)   辦公室的同事都說我有老靈魂,雖然年紀是最小,但是滿腦子不合時宜。在台北搭捷運,我最喜歡的是文湖線經過忠孝復興、南京復興那一帶,兩旁聳立多棟看起來老舊的大樓。每一棟樓,都有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舅舅有蒐集古董的習慣,一樓客廳、餐廳、地下室全部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古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