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薛克作品筆記(4) 《春風秋雨》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 (1959)
薛克的封鏡之作,在拍完本片後薛克就退休離開了好萊塢。我的愛團 R.E.M.有一首歌也叫 Imitation of Life,以前一直不確定是什麼意思,在本片也是同名的片頭曲中,歌詞很直白地解釋了出來:「沒有愛的生活,只是仿製的生活」。這也是改編自小說的故事,1934年好萊塢已經有一個頗受好評的電影版本,但薛克的改編將角色情節做了一番改動,變得更加令人玩味。
一黑一白的兩對單親母女偶然相遇,兩方共住紐約公寓互相扶持,卻沒有如前作般共創事業,白人母親 Lora 夢想著成為百老匯演員,不惜拒絕年輕攝影師 Steve 的追求,黑人母親 Annie 做為 Lora 幫傭,她卻育有一位膚色白晳的女兒,女兒拒絕黑人的身份讓 Annie 深受打擊。這兩對母女看似截然不同甚至互不相關的故事線,對比之下其實產生了隱約的諷刺效果。同樣身為單身母親,Lora 的自戀與對夢想的渴求,對照到 Annie 安於社會階級的自我退縮,呈現出兩人之間種族身份上的不平等。但在面對生命無解的難題下,兩人的共通點在於她們都是自我戲劇的演員,她們的自我認知是被當下社會情境所決定而不自覺。
Lora 面對經紀人的性邀約時斷然拒絕,在初嘗演出成功滋味後卻接受劇作家的追求,這種自我幻像和道德掙扎的交織有如《苦雨戀春風》《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迴響,然而她達成夢想後不再確定她是否快樂,舊情人的再度出現也沒有阻斷她對舞台名利的渴望。Annie 和 Lora 之間的平等建構在她們的主僕關係,Annie 堅守對黑人身份的自豪,卻無能面對女兒的痛苦與反叛,唯一的夢想只能是為自己辦一場盛大的葬禮。這讓她的堅持反成為某種情緒勒索。
薛克之前的言情劇中,角色往往有著難以跨越的生命困境,卻仍在故事最後排除萬難地走向圓滿結局。然而《春風秋雨》沒有提出機器降神式的解答,而是讓角色和生命處境不斷互相推動,最後以 Annie 得償所願的死亡做為情緒的出口,她的葬禮就我看來正是薛克式的巨大諷刺。但我認為薛克的諷刺並不是對角色存在狀態的批判嘲笑,而是突顯將存在困境推到極致後所揭露的荒謬與無能為力,我們都在努力追求生活中的夢想,但最終的結果是否會讓人生成為「生活的仿製品」?
這種近乎隱藏起來的弦外之音,在言情劇的邏輯下被推到最大,觀眾被一波波的衝突與抉擇所牽動,卻看不到困境真正的出口,只感受到角色情感與困惑的不斷湧動。電影前後兩場爭吵戲中 Lora 不約而同被情人與女兒質問「妳不過是在演戲」成為這個角色的最大裂口。Annie 以死亡換取人生的終極夢想時,她離家出走的女兒才後悔不己的回家奔喪,我們感動的可能不是母親的以死與生命相搏,而是女兒追求虛假的白人身份後,才驚覺對母親的感情與「回家」才是她生命中最真實的事。
電影從萬人鑽動的海灘實景展開,前段主角們居住的小公寓到後段換成薛克式的言情劇豪宅,一種讓角色的人生歷程從寫實進入虛假的反身性觀點。最後的葬禮遊行將黑人群眾的臉孔帶入這個白人形像主導的故事,它既是虛的:一種只能在死亡之後才有的浮誇,也或許來自於這盛大的黑人喪禮其實是有錢白人所資助。也是實的:白人電影中幾乎看不到的黑人群體突然做為另一個現實階級的形象侵入成為主體。仿彿再次強調,角色所認知的世界永遠是一種虛假的仿造品。
這或許可以總結薛克言情劇的精神,其中所有人工的華麗、奇情不也是一種「生命的模仿」?它們是觀眾慾望與精神的出口,虛假之餘卻又能反應出曲折的真實。在薛克奇情與溫情並具的諷刺之中,往往能讓最終結局混雜了虛無、困惑與一點點動情之下的希望。
(2022/10/2)
avatar-img
11會員
27內容數
有別於放在其他地方的觀影記錄或影評文字,這裏會試著放一些影片研究的筆記,做為個人學習與分享之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碧海青天夜夜心》The Tarnished Angels (1957) 《無情戰地有情天》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1958)
《南國再見,南國》Goodbye South, Goodbye (1996) 《海上花》Flowers of Shanghai (1998)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2015)
《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1985) 《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1986)
《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6)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斷腸春夢》There's Always Tomorrow (1955) 《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碧海青天夜夜心》The Tarnished Angels (1957) 《無情戰地有情天》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1958)
《南國再見,南國》Goodbye South, Goodbye (1996) 《海上花》Flowers of Shanghai (1998)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2015)
《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1985) 《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1986)
《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6)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斷腸春夢》There's Always Tomorrow (1955) 《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從蕭邦與安海瑟薇,談到AI無法取代的生命共感與被理解
Thumbnail
“生命終將逝去,戲裡那些用AI模擬出的美好過去,也許都是使用者想留下的記憶” 這部戲裡不管哪一段AI模擬出來的感情,在我看來都是為活著的人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那個他(她),而這些模擬的意識,我看來這並不是懷念而是一種依賴
Thumbnail
在《幻愛》中,成全李志樂的愛情的條件是李志樂與葉嵐共同將仇恨拋向母親,是葉嵐必須在高學歷女性被假定為愛情與學術不可兼得的偽二元對立中作出選擇。其實,葉嵐所面對的偽二元對立,也包括多元情慾與單偶純愛。而《幻愛》無法把她的情慾探索進行到底,便也親手馴化了這位原本頗具顛覆性的高學歷慾女。
Thumbnail
事實證明周雨彤挑劇本的眼光依舊挺好的,這次的角色以殘疾人作為出發點,融合前一部《愛情而已》事業心強獨立女性的設定,和從《去有風的地方》無縫接軌到本劇的李現上演一場探討生死別離、探討男女關係該如何在愛情與事業之間找到平衡的愛情劇。
Thumbnail
艾莉絲·羅爾瓦雀 (Alice Rohrwacher)被稱為當代最接近古典的導演,不僅是影像質地也在於他偏愛的主題,他就像古時代的哲學家、科學家試圖以當下有限的條件理解我們尚未知曉的世界,那超越了雙眼所能看到的範圍、智識能夠驗證闡述的極限,一如曾經的地圓說、日心說,去感知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另一種運
Thumbnail
我是個大多數時候都活在過去的人。對於過去有著太多依戀的代價,就是會在自己希望向未來前進時,被過往的人事物,尤其是傷痛,絆倒在地。《莊子》裡寫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但那些對人生有著重大意義的時刻,恰恰是兩條擱淺的魚之間的相濡以沫。
Thumbnail
1984年出品的電影《Lady In Red 紅衣女郎》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徵,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也有借鑑價值。文章集中講述了主角羅力在公司邂逅了紅衣女士艾薇,但卻因為意外不慎被困在窗檯外的尷尬經歷。整篇文章充滿著蘊含電影時代特徵的各種橫生枝節情節。
Thumbnail
這幾天看了部美劇"Love and death",台灣翻譯成"小鎮主婦的愛與死",是由真人真事改編,講一個1980年代,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因為一場己經過去了的婚外情事件導致的情殺故事,以及殺了人的第三者為什麼在法庭中的全身而退,當然現實生活中是沒有辦法做到全身而退的。 外遇事件一直都不時有聽聞,但是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
Thumbnail
從蕭邦與安海瑟薇,談到AI無法取代的生命共感與被理解
Thumbnail
“生命終將逝去,戲裡那些用AI模擬出的美好過去,也許都是使用者想留下的記憶” 這部戲裡不管哪一段AI模擬出來的感情,在我看來都是為活著的人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那個他(她),而這些模擬的意識,我看來這並不是懷念而是一種依賴
Thumbnail
在《幻愛》中,成全李志樂的愛情的條件是李志樂與葉嵐共同將仇恨拋向母親,是葉嵐必須在高學歷女性被假定為愛情與學術不可兼得的偽二元對立中作出選擇。其實,葉嵐所面對的偽二元對立,也包括多元情慾與單偶純愛。而《幻愛》無法把她的情慾探索進行到底,便也親手馴化了這位原本頗具顛覆性的高學歷慾女。
Thumbnail
事實證明周雨彤挑劇本的眼光依舊挺好的,這次的角色以殘疾人作為出發點,融合前一部《愛情而已》事業心強獨立女性的設定,和從《去有風的地方》無縫接軌到本劇的李現上演一場探討生死別離、探討男女關係該如何在愛情與事業之間找到平衡的愛情劇。
Thumbnail
艾莉絲·羅爾瓦雀 (Alice Rohrwacher)被稱為當代最接近古典的導演,不僅是影像質地也在於他偏愛的主題,他就像古時代的哲學家、科學家試圖以當下有限的條件理解我們尚未知曉的世界,那超越了雙眼所能看到的範圍、智識能夠驗證闡述的極限,一如曾經的地圓說、日心說,去感知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另一種運
Thumbnail
我是個大多數時候都活在過去的人。對於過去有著太多依戀的代價,就是會在自己希望向未來前進時,被過往的人事物,尤其是傷痛,絆倒在地。《莊子》裡寫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但那些對人生有著重大意義的時刻,恰恰是兩條擱淺的魚之間的相濡以沫。
Thumbnail
1984年出品的電影《Lady In Red 紅衣女郎》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徵,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也有借鑑價值。文章集中講述了主角羅力在公司邂逅了紅衣女士艾薇,但卻因為意外不慎被困在窗檯外的尷尬經歷。整篇文章充滿著蘊含電影時代特徵的各種橫生枝節情節。
Thumbnail
這幾天看了部美劇"Love and death",台灣翻譯成"小鎮主婦的愛與死",是由真人真事改編,講一個1980年代,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因為一場己經過去了的婚外情事件導致的情殺故事,以及殺了人的第三者為什麼在法庭中的全身而退,當然現實生活中是沒有辦法做到全身而退的。 外遇事件一直都不時有聽聞,但是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