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有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學而1-8〉
最近的台灣政壇很熱鬧,現任以及前任的兩位元首,分別出訪中國與美國。前者宣稱是私人的祭祖行程而「順道」至中國各地參訪,後者則是因拜訪邦交國而「順道」過境美國訪問。兩者的「順道」都是有意為之,雖然如此,同樣是元首出訪,前者委曲求全地配合威權中共政權的演出,後者則是無懼他國威脅,協助國家走向國際尋求民主盟友。兩者的表現截然不同,至於評價,當然就如同現今紛擾的台灣政壇,各有立場,莫衷一是。
面對曾經或是現任的「總統」職位,前往中國的自以為體貼的用「這個」、「那個」來自稱或宣稱自己的職位(總統)跟國家(中華民國);過訪美國的元首則如實的以總統的身份來彰顯我們的國格(不論是中華民國或台灣)。兩者的表現不禁讓筆者想起了孔子在〈學而篇〉中關於「君子不重則不威」的討論。
對於此章句的認知,歷來一般重點大多認為是期許君子要具有「莊重、好學、忠信、交友,改過」這些修養中。然而,就邏輯來看,如果已經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了,怎麼還會不會自重呢?這一直許多讀者在研讀此章句時時一直存在的疑惑。
我想,本處的君子當是做有德的「領導者」來理解吧!如果讀者同意這樣的前提,那麼,一個君子(領導者)要自重,這裡的自重當然包含了自身的德行修養,以及作為領導者的職責而言。換句話說,所謂的「自重」,也包含了尊重自己的身份(position)以及所擔負的職責(responsibility)。那麼,如果不自重,便無法讓人敬畏(尊敬respect)。其次,要多「學」使眼界寬廣,也不會目光如豆,見識(不固)短淺,而做人行事,最關鍵的便是盡心盡力(忠)誠實不欺(信),並且與之結交的朋友都是跟自己價值理念(主忠信)相同的人,面對錯誤則是勇於承擔,不怕改正。
承此脈絡,兩位元首態度與表現不言而喻,高下立判。現任元首在被雇用的中國僑民以不理性的叫囂、抗議的場合裡,仍能自信且不卑不亢地在演說中引用「德不孤,必有鄰」作為此時我們國家處境的自況以及期許。相對於此,另一位元首則荒腔走板的以「這個」、「那個」代替說明自己曾經擔任的「總統」職位,在其有如跳樑小丑的表現以及面對群眾阿諛的稱讚其容貌時輕佻的回應,是令人不忍卒睹!
兩者的表現果然驗證了有什麼樣的價值理念,便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價值便會結交、吸引什麼樣的朋友。曾經被多數人視為偶像的前元首的那個「先生」,在其祭祖之旅的過程中,只敢含糊其詞的「這樣」、「那個」,自甘於成為他國的大外宣樣版外,除了對於國際釋放錯誤訊息外,也讓自己與其所屬政黨陷入了父子騎驢、自欺欺人的窘境之中。由此觀之,一個沒有以「忠信」為核心價值的人,在關鍵時刻,便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格局以及真面目。真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即便曾經貴為一國之元首,如果不自我尊重,那麼會被人瞧不起也是理所當然、在所難免了。
語譯:
孔子說:「領導者若不能自重(不以身作則)便無法令人敬畏(尊重),多方學習才不會使眼界閉塞淺陋。做人做事最關鍵的便是盡心盡力(忠)、誠實不欺(信)為原則,所有朋友也都跟自己一樣(價值觀都是主忠信),如果在實踐的過程中有所誤差(過)不要擔心且真心修正即可。
另類翻譯:
孔子說:「一個有修養的人不貳過(不重則)、不威嚇他人(不威)、學習則多方探求,不侷促於一端(學則不固)……。」這樣好像也頗為合理,中文斷句真是個藝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