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65):君子志存高遠,小人目光短淺

2024/01/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raw-image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內心存有;,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第十五)。君子陷於貧困,仍然會固守道德和刑法,不會做違背道德和刑法的事;而小人陷於貧困,就會做不義不法之事。

 

總的意思就是,君子的人生目標更高尚更遠大,以道德為自己的內在準則,以刑法為自己的外在準則。而小人的目標則狹小和短期,圍繞著自己,自己的家庭和家鄉,以短期的利益為導向。『老婆孩子熱炕頭』。

 

與『小人懷土』相對,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憲問第十四)

 

,居所,泛指自己的家鄉。士與君子的內涵基本相同,指有地位和有品德的男子。但士重在身份,君子重在品德。雖然有士的身份,是貴族,但如果不符合士的要求,例如士而懷居,也不足以為士。另一個區別是,君子強調自守的品德,如謙謙君子,自己不做違反道義的事,是內斂的;而士則強調堅持和弘揚道義的一面,抵住外部壓力,排除困難,見義勇為,是外張的。

 

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士,應該心懷天下。如果局限於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出生長大的地方,就算不得士了。所謂『好男兒志在四方』。

 

我以為,這是中國的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取向的源頭。後來的讀書人有多種表述,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辛棄疾說,『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 。顧炎武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分封制。雖然周天子名存實亡,但孔子不是以魯國的立場和利益來考慮問題和作為,而仍然是以整個天下來考慮問題,天下優先于各諸侯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士,對自己的祖國忠誠度是非常低的,來回在各國之間遊走,效力于不同的諸侯國。

 

這其實是中國的『天下觀』和『大一統』的成因之一。中國人的『天下觀』包含這樣兩重含義:第一,天下有且只有一個中心;第二,任何地方或者任何人,它或他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很大程度取決於與這個中心的親疏關係。這就造成人才和資源的流動趨向天下的政治和權力中心,地方精英紛紛被中心所吸附。這進一步導致地方缺乏自治的精神與傳統,精英優先考慮的是為天下中心效力,而不是為家鄉效力。這就形成了『大一統』。

 

2019年12月9日

81會員
28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