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到底是哪種情況,不得而知。不過,這話問得沒道理。許多情況下,說和做是兩回事,會說不見得會做,會做不見得會說。比如說足球教練員,能教球員怎麼踢球,但並一定他上場就踢得好。
這個對話肯定發生在孔子當官之前。孔子一直是很想從政的,但一直沒有機會。或者是諸侯大夫沒看上他,或者是他覺得與當政者不投緣。於是就搪塞道:『《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則施于兄弟。施行孝和友就是政事」。這就是為政,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這裡,孔子明顯偷換概念,將狹義的政治換成了廣義的政治。但現代政治理論確實也認為,廣義的政治就是處理一切人與人的關係,特別是權力關係,誰控制誰?誰聽從誰?如何做出決策等。例如現在人們所說的『辦公室政治』,就屬於廣義政治。極端的情況,家庭內部也存在政治,特別是過去男人可以納妾的舊式家庭。宮鬥劇就可以看成是家庭政治的演繹。大的家族內部政治關係更複雜,如《紅樓夢》。但狹義的政治僅指公共領域內的權力關係,特指政府或政權的權力關係與運用。問者是問為何孔子不去為諸侯為國家辦事,而孔子卻用更一般性政治含義來敷衍。說我管教學生、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使喚妻子僕人,善待鄉里,這些也是為政。
再者,儒家本來就不分私域和公域,將家事等同於國事。家庭內部關係與國家內部關係等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謂『家國同構』。國家國家,國即是家,家即是國。因之,家事和國事之間也沒有明確的分野,『齊家治國平天下』,於儒家而言,是順理成章的邏輯延伸。『齊家』則能『治國』,『治國』則能『平天下』。反過來說,『齊家』是為『治國』打基礎,『治國』是為『平天下』打基礎。
所以,孔子這麼回答,雖然不實誠,但理由還是很充足的。
2018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