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64):降志與辱身—無可無不可,義之與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raw-image

 

:適合,適從;,不肯;,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什麼態度。世道不好,是出世還是入世?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孔子主張以義為衡量標準,儒家的『義』,就是『忠孝悌』等價值的總稱。只要是符合義,都是君子所為。不一定要始終堅持某一種態度。入世與出世,為與不為都是可以根據情況而轉變的。

 

《易經·繫辭上》中記載了孔子一句話。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大意相近。

 

《論語》中孔子另一處語錄,也可相互印證。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微子第十八)。

 

,散失。逸民指那些原先是貴族或當官的,但後來失去了貴族身份或官位而為民者。此段話中的七個人都是這樣;,符合;放,放棄;廢,指廢棄官位。,權宜。

 

七個人中,伯夷、叔齊和柳下惠的事蹟可考。而虞仲、夷逸、朱張、少連這四人不怎麼清楚或無跡可考。孔子對這七個人都基本肯定,但又有所區分。七個人中,分三組三種情況。伯夷、叔齊這哥倆一組,本來兩人也是一起行事。孔子認為他倆的境界最高,在禮樂崩壞的世道中,既不降低自己的志向和標準,也避免身受其辱。當然代價就是餓死。

 

最差的一組是柳下惠和少連,降志辱身。為了做事或當官,不得不委曲自己,放棄自己的一些原則,與體制妥協,但還不至於同流合污。但結果呢,也不盡意,得不到重用,還是被體制所排擠。『柳下惠為士師,三黜』(微子第十八)。他在魯國當典獄官,三次被罷免。當官又不同流合污,就會被排擠,就會受到羞辱。但這兩人說話合乎倫理,慎思而行,中規中舉,只做到了這樣而已。但從另外的角度來來看,柳下惠忍辱負重,在有限的條件下力所能及做一些自認為是正確的事,對社會有益的事,未尚不是更高尚?

 

虞仲和夷逸這一組居中。朱張被落下了,按照前面七人的順序,他要麼屬於虞仲和夷逸這一組,要麼屬於柳下惠和少連這一組。推斷孔子認為虞仲和夷逸的境界低於伯夷叔齊,而高於柳下惠和少連。他倆的選擇是『廢中權,身中清,隱居放言』。順序應該倒過來。辭去官職符合權宜,無官自然身清,然後隱居不再褒貶時政。推斷孔子認為他倆是降志而不辱身。比較伯夷叔齊和虞仲夷逸,都是棄官而逸,區別在那裡呢?區別在於伯夷叔齊仍然心憂天下,采薇而歌,『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史記·伯夷叔齊列傳》)。而虞仲夷逸則不再問世事。所以伯夷叔齊是不降其志,而虞仲夷逸則是降其志,放棄了自己原先的志向和責任,獨善其身。但與柳下惠少連相比,可以避免被羞辱。

 

孔子最後歸攬到自己身上,說這些人都挺好,云云。他們的行為都符合義。但我與他們都不同,沒有什麼是一定要做的,也沒有什麼是一定不做的。就是這三種情況他都可能去做,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選擇不同。比如孔子曾任魯國大司寇,後又被季氏冷落而離開魯國,也算是降志辱身了。但孔子仍然孜孜以求遊說列國,又算得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公冶長第五)則算是降其志,不辱其身,但孔子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實際上做不到。

 

2019年11月28日

avatar-img
91會員
331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桓魋(tuí):宋國大夫,是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正輔佐宋景公,權勢很大。聽說孔子投奔宋國而來,擔心齊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會削弱他的權勢,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進入宋國。   
Thumbnail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第七)。  孔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這裡又說孔子有四不語。第一不解釋自然界的怪異之事,洪水地震,日蝕月蝕等;二不推崇武功蠻力,刺客、劍俠,力士之類不入孔子法眼;三不談論淫亂之事;四是不信鬼神,但孔子會利用民眾敬奉鬼神的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桓魋(tuí):宋國大夫,是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正輔佐宋景公,權勢很大。聽說孔子投奔宋國而來,擔心齊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會削弱他的權勢,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進入宋國。   
Thumbnail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第七)。  孔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這裡又說孔子有四不語。第一不解釋自然界的怪異之事,洪水地震,日蝕月蝕等;二不推崇武功蠻力,刺客、劍俠,力士之類不入孔子法眼;三不談論淫亂之事;四是不信鬼神,但孔子會利用民眾敬奉鬼神的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