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就這樣慢慢來 讀書心得

在彼得·渥雷本「樹的祕密生命」一書中,「就這樣慢慢來」這一小節提到,一棵看似幼年的樹,實際分析過發現竟然是一棵已經80歲的樹,而這80歲的樹在兩百多歲母樹的「教養」下嚴苛的成長,母樹寬厚的樹冠遮蔽了小樹能夠照到的陽光,僅以最低限度能照到的陽光行光合作用慢慢地長大,而這樣緩慢的成長有其優點,因其成長的緩慢,樹內部的木質細胞小且空氣含量少,這使小樹的枝幹更具彈性以及韌性以更能面對暴風的威脅,且也更具抵抗真菌的能力,真菌難以在質地堅硬的樹幹裡擴散。因此作者在此書用了「母樹的教養」來形容這一過程。
在樹的根部有樹根與真菌合作建起的社群聯繫網路,在陸地上雖枝幹各自獨立,而其深入土地中的根系相互纏繞,盤根錯節、同氣連枝,雖然母樹的茂盛樹冠遮蔽了光線,卻會將養分藉由根部傳遞送至小樹,在另一本書「「一棵花旗松的故事」裡,有更深入的描述,其描述更是帶入植物跟真菌以及在地球上的生命循環,在這段文字中更加讀到,母樹未必是嚴苛的教養,「在已經建立起來的菌根上,種苗難以生長,但落在欽代附近對子代有利,因為它們的根會鑽入與親代完全一樣的菌根床。這不只可以確保幼株找到合適的真菌,利用既有的地下網絡分享養分,還可以擴展該網絡,從而讓親代和子代雙雙受惠。雖然在菌根社群裡,大樹具有較大的吸收力,以犧牲小樹為代價,讓大樹更加茂盛,但事實上,就比率而言,大樹對系統所貢獻的碳水化合物比較樹還多。母樹事實上會照顧小樹......不行自花授粉的植物,當附近有許多同種樹時,顯然活得比較好。」
讀有關植物的書時,往往有許多讓人感到驚奇的事,在樹的社群裡,似乎也跟人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我也想過不以人的角度過度投射。 回到彼得渥雷本提到母樹的教養,在青少年時期緩慢的成長,是日後得以健康長壽的先決條件,在哺乳動物中,親代藉由輔育子代來提高生存率,人類的幼年期高達十年以上,以較長的童年期來觀察學習,對照書中提到的山毛櫸樹八十年緩慢的成長,來看看我們在面對青少年時期的社會,步調速率快,在快要成年又尚未成年,既要他懂又嫌他小,這個緩慢我想並沒有看輕的意思,甚至有一種全然的支持,因為整個社群都知道這是對社群有利的發展。將子代的基底鞏固好,得以成長為一健康的個體,並且回饋於社會中。
要怎麼做到這個慢慢呢?
想起敻虹〈記得〉這一首詩最一開頭提到的:「關切是問 而有時 關切 是 不問」 不禁覺得真是符合育兒時與孩子的互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