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家族的先祖已不可考,早期的傳說都帶有政治宣傳的動機,已知老魯道夫·哈布斯堡是一個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瑞士阿勒曼尼和阿薩爾斯(現今法國)的有錢領主,領地的核心是現今阿爾高州的哈布斯堡,又稱"鷹堡",處於歐洲當時的中心和商業文化的交匯處得以發財,他們控制了阿爾卑斯山間的收費關卡。從1212年為年輕的康拉德(Conrad IV of Germany)支付了1000馬克時,這位"小伯爵"的財力已然顯現,總金額3200馬克中,梅因茨大主教,沃姆斯主教和其他四位領主共出了700馬克。
神聖羅馬帝國
說到康拉德(Conrad IV of Germany),不免提及當時的背景,他是神聖羅馬皇帝霍亨斯陶芬家族(Hohenstaufen)的最後一位成員,在他之後帝國進入大空位時代,也就是沒有皇帝沒人作主的年代。為什麼會這樣? 這要從這要從神聖羅馬帝國說起,從公元800年起,作為一個日耳曼蠻族逐漸德意志化的國家,最初的設想是直接繼承舊羅馬帝國皇權和天主教精神帝國神權來強化其統治力,結果就是皇權和神權的激烈碰撞(敘任權鬥爭),霍亨斯陶芬家族與德國大城鎮的上層關係良好,但卻與義大利北方的倫巴底同盟起衝突,該同盟與教廷聯合,兩者是吉爾福黨(Guelph party)的主力,制衡皇帝與其支持者吉貝林黨(Ghibellinesparty)的集權擴張,教宗藉著神權概念,主動開除皇帝教籍,儘管吉爾福黨受到皇帝打擊,嚴重的挫敗弗里德里希二世(Frederick II)在1250年12月不敗而亡,兒子康拉德繼續了這場毫無希望的衝突。他在1268年凱旋進入羅馬後,同年在塔利亞科佐被擊敗,最終在那不勒斯被處決,並標誌著教會和帝國之間世俗爭端中教廷的暫時勝利。
大空位時代
這引發了1257年的雙重選舉,皇帝當選人同時有英國的理查德(Richard of Cornwall)和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十世(Alfonso X of Castile),分別是萊茵地區諸侯及教皇的政治魁儡,理查德在科隆加冕後就返回英格蘭,未曾管理過皇帝事務,阿方索十世則是從未到過德意志。因此1254~1273年這段期間被稱為大空位時期,在這段時間神聖羅馬帝國分裂成許多公國,諸侯們忙著擴張領土,在這之中就包含我們的主角魯道夫一世(Rudolf I of Ger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