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到以弗所是首批從希臘搬到小亞細亞(名字從Asia而來,今土耳其)的希臘殖民城邦,是「愛奧尼亞聯盟」十二個城市之一,掀起了波希戰爭和古希臘的世界大戰伯羅奔尼薩戰爭。這篇會從希臘化時期接著講開講,看以弗所如何搖身一變成為羅馬時期地位僅次於羅馬的重要首都。
希臘化時期
西元前334年
亞歷山大大帝啟程東征,踏進小亞細亞打敗波斯軍隊,這些長期尋求獨立的希臘城市因此獲得解放。亞歷山大風光進入以弗所,受到希臘人熱烈歡迎。隨後,亞歷山大繼續東征打下大片江山,卻在他還不想停下來的時候突然駕崩了。他生前並沒指定繼承人,兒子又太小,幾個重要部將紛紛跳出來爭奪主導權、劃地為王,開啟「
繼承者戰爭」。以弗所由亞歷山大的一位將軍
利西馬科斯 (Lysimachus) 統治。(
延伸閱讀:貝加蒙興衰史|亞歷山大大帝與繼承者戰爭)
遷城 利西馬科斯統治期間做了一件重要的事-「
遷城」。當時以弗所是位在阿爾忒彌斯神廟周圍,也就是現在的
Ayasuluk Hill。但因為海平面上升,聚落容易積水,導致很多人因瘧疾而死,舊港口也因淤積嚴重無法使用。利西馬科斯決定把城市搬到西南方兩公里處,也就是
現在的以弗所古城遺址。
利西馬科斯為新城做了城市設計,來滿足把散居的人集中在一起住的需求,有網格狀的街道設計、住家整齊排列、大劇院,並蓋九公里的牆把城市包起來。
但繼承者戰爭期間就像是戰國時期窮兵黷武,疆界不斷變動。以弗所在利西馬科斯王國、賽琉古王國、托勒密王國之間流轉,最後成為
貝加蒙王國的一部份。此時的地中海權力分佈也改變了,
羅馬從義大利半島崛起並制霸地中海,希臘人正式退位。貝加蒙王國一直以來都很親羅馬,共同打了馬其頓戰爭把希臘終結掉。西元前133年,貝加蒙國王
阿塔羅斯三世無心再治理國家,他
把王國送給羅馬,以弗所自此成為羅馬共和國的臣民。(
延伸閱讀:貝加蒙興衰史)
羅馬時期
羅馬人剛接收以弗所的時候人民並不好過,賦稅增加、城市值錢的東西都被搬走。不只以弗所如此,其他劃入亞洲行省的希臘城市也是遭逢同樣慘況。當時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東北邊的是
本都王國。西元前89年,
本都國王米特里達梯六世對羅馬發動戰爭,聯合希臘城市阻止羅馬擴張,並成功佔領亞洲行省和卡帕多奇亞等地區。以弗所也打開大門歡迎本都大將軍
阿基勞斯Archelaus,他進城後
殺光所有羅馬人,亞洲行省有八萬羅馬人被屠殺。兩年後羅馬把以弗所拿了回來,並滅了本都,以弗所又回歸羅馬統治。
羅馬統治期間,以弗所和兩個歷史人物也扯上關係:
馬克安東尼和
克麗奧佩托拉七世(埃及艷后)。埃及艷后的爸爸是托勒密王國的國王(今埃及,最後一個被羅馬收掉的希臘化王國),雖然是個獨立國家,但他個性膽小不斷向羅馬送錢以求生存。羅馬又處處吃他豆腐,搞得托勒密人民對國王很不爽,國王就出逃去以弗所的
阿爾忒彌斯神廟躲起來。後來他女兒a.k.a.埃及艷后的姊姊
阿爾西諾四世短暫稱王,埃及艷后和他的情人
凱薩聯合打敗她,流放她至以弗所。埃及艷后始終忌憚這個姊姊會再成為威脅,因而教唆他的二號情人
馬克安東尼處決姊姊(對,羅馬兩個權力最大的男人都是她的人),姊姊就死在阿爾忒彌斯神廟的台階上。
埃及艷后和馬克安東尼也沒好下場,自從凱薩死了之後,馬克安東尼跟屋大維開啟權力爭霸戰。西元前33年,馬克安東尼和埃及艷后召集了上百艘戰艦在以弗所備戰並過冬,準備要和屋大維大幹一場,最後卻在
亞克興角戰役中大敗,雙雙自殺。
亞洲行省首都
西元前27年,屋大維(奧古斯都)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把亞洲行省的首都從貝加蒙改到以弗所,城市重要性僅次於羅馬。他的改革改善了城市經濟,開啟一個持續到西元三世紀的和平與繁榮。以弗所如此繁榮主要是因為他作為羅馬貿易的海陸交通樞紐,是皇家大道(羅馬東部的主要通道)的盡頭,是東西方貿易的西部終點站,是向希臘、意大利和羅馬西部其他地區出口產品的最重要的地中海港口之一。
今天所見以弗所的公共建設都是在西元一世紀前後由奧古斯都和他的繼任者提比略統治期間完成的,包括市政廳 (Prytaneion )、競技場體育場和新的輸水管道。在整個羅馬和平時期(屋大維至五賢帝時期,羅馬維持兩百年的和平穩定),以弗所的城市發展繼續大規模進行,以及改建了幾個希臘化時期遺留下來的舊建築,像是Odeum(用於市議會和音樂會的劇院)、塞爾蘇斯圖書館、公共市集、浴場和公共廁所。
西元三世紀,受到羅馬帝國政治危機影響,包含內部權力分裂、軍人把持皇帝,以弗所的經濟大幅衰退。加上發生262年大地震,不久又遇哥德人洗劫,以弗所以及幾個亞洲城市受到嚴重破壞。君士坦丁大帝上任後,政局比較穩定了,重建了幾個亞洲城市,但亞洲行省面積縮小到剩下六分之一,前途堪憂。
基督教中心
西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首都遷移到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不論人口移動和都市發展重心都移往東方。對羅馬來說,以弗所雖然還是重要城市,但角色大概是作為東方的農產品供應地,以及「基督教聖地」,這裡保存很多聖徒遺物,也陸陸續續蓋了許多基督教會堂。
當羅馬進到五世紀,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國教,以弗所是重要的基督教中心。西元431年,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以弗所主持了重要的「第三次基督教大公會議」,一共來了250位主教。會議確立了耶穌同時擁有人性和神性。聖母瑪利亞是「神的承載者」,也就是生下神的母親。
下台一鞠躬
說到這裡,以弗所即將要淡出歷史舞台了。以弗所因作為一個港口城市而興起,卻也因為這裡天生就是一塊沖積平原,注定無法擁有天長地久的天然港口而沒落。到了五世紀,北邊凱斯特河帶來大量淤泥已使這座城市的港口變得毫無用處,以弗所無法進入對貿易很重要的愛琴海,人們離開了城市的低地,前往周圍群山。
2022年的考古進展發現,以弗所可能在614年發生過嚴重的軍事衝突,當時正是羅馬和伊朗薩珊帝國打「薩珊戰爭」的時候,城市人口和生活品質急速下降。沒多久又遇到阿拉伯人的洗劫,舞台布幕已經快拉到底了。
時間快轉到十四世紀,這片土地來了突厥人(土耳其人祖先),蓋了一些清真寺,經歷短暫的復興。但到十五世紀被併入鄂圖曼帝國後,完全被遺棄。
歡迎「愛心」「追蹤」「贊助」
//感謝您的行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