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會賺錢的方式,不會放在檯面上,也不會開課分享
因為好奇,也因為對於KOL經營有些興趣,筆者喜歡追蹤一些剛萌芽的知識型網紅,最近參加一位與筆者背景相似網紅舉辦的線上分享會,有幸聽他分享他自己的所稱"財富自由",以及人氣匯集踏上KOL之路,但看完之後,只能說這所謂的"財富自由"僅能說是"假自由"如果因誤服用,可能會有慘痛代價。
假"財富自由"套路
筆者已經看過兩三個走同樣路線的KOL,皆是主打房地產投資為被動收入來源,其投資內容主要是小套房或公寓格套收租,而且看起來規模大致都在五間以下(一間公寓算一案,非一個出租單位),且也沒有一直在這個道路上繼續做,有可能是因為台北公寓格套目前已需取得樓上樓下屋主同意,所以實務上已經無法繼續經營,我相信他們應該也都是參加一些大投資客開的相關課程,依樣畫葫蘆的結果。
但事實上格套公寓除了在台北市有都更題材可期待外,增值性不高,加上大幅改裝,好收租但不好賣,因此也很容易收到租金,賠了本金,以專業投資客的標準,資金報酬率沒有12%以上,其實是不太願意去碰這樣的案件。
另外小套房投資,因為收益性、增值性皆低,只是入手容易,買方多為菜籃族,更非專業投資者的菜,因此有看到KOL為了在履歷上吸眼球,只要買過房子,就會自稱房地產專家,甚至教授房地產知識,實在有些不可思議。
只要收固定收益,又要高收益,通常就會遇到本金不保本的問題,如今美國基本利率已經高達7.5%,不知道10幾年前筆者在玉山銀行強推的聯博高收益債的客戶們現在是否安好,如果持有至今,本金大概已經虧損將近40%了吧。
投資美股非筆者擅長,但幾天前會計師朋友訴苦稱這幾年來美股資產大縮水,看起來美股也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當成穩定被動收入,甚至當薪水替代收入,是否真可行?
海外不動產是筆者一直想踏入,卻又遲遲不敢進入的領域,不踏入的原因在於不動產投資判斷有很大的地域性,如果投資海外,地區不熟、法令不懂、識人不明、資金難貸,所以海外不動產割韭菜的新聞也時有所聞,除非海外有熟悉的在地人士,否則海外不動產投資仍是風險極高的一種投資方式。
財富自由的KOL人士最後會發現他們在經營的收入都是聯盟行銷、講課、廣告收入、直撥帶貨...等等,但這些都屬於要經營才會有收入的主動式收入,充其量只能算轉職,而非財富自由。
理財雜誌的文章,是最能吸眼球的,不是最正確的
這些KOL還達到了筆者的夢想境界(筆者表示心裡酸酸的),就是登上主流理財雜誌專訪且刊出,把專欄截圖放在履歷上感覺真的很威武,但這位KOL也很負責任地說出這個專欄提到的理財方式,在刊出之後才發現結果是失敗的。
這也應證理財雜誌要的是最吸眼球的文章,而最吸眼球的理財文章,可複製性更重於專業性,筆者的同事查過一位專做美股的投資人,運用複雜的財務工程,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年收數千萬且持續好幾年,是位隱形冠軍,但他的故事無人可以複製,這樣的訪問,就不如一位看起來亮麗可人,述說著小資人人可做的到的理財方式來的吸引人。
理財型KOL的價值
或許這些理財型KOL的價值,其實在於理財基礎觀念的傳遞,如儲蓄,學習...等等,但打著"財富自由"的名號,自己又沒有真正做到財富自由,其實是容易造成他人的誤解,筆者目前真正的被動收入已經遠大於上班收入數倍,但筆者也不認為自己已經達到財富自由,而仍在追求財富自由的路上。
提供給各位追求財富自由者的建議是,觀念上可以多方參考,但是真正的賺錢方式還是得靠自己去發掘,檯面上看的到別人分享的低門檻能複製的理財方式,通常都有些缺陷,有的高風險、有的低報酬、更多是已過時,如果想去複製,要有徒勞無功的心理準備,不過,或許這都是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