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操弄(TARGETED)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秘

    對這個主題異常關注,看了電影之後回味再三,偶然機會看到書,變成從三方以上的角度去切入各種客觀的事實,在化成次方級的視野,我想我可以確定我充滿偏見,也可以被大數據的手法掌握(已經不知道看了多少被推薦在首頁的東西!)第十五章我認為是本書重中之重,但因為這本書是描述川普當選、英國脫歐的事件(還有很多總統選舉)。
    主角的工作內容貫穿整個劍橋崛起的始末,我看的順序是從第八章開始看到目前十八章,然後再從頭看起(有時候如果一開始就睡著,我會調整一下章節)。
    妙的是本書全劇走向皆以眼前最好的選擇起始──彷彿物理現象的規則,然後不可思議被柔性的扭曲掰彎──整本書的人物都充滿理想抱負,直到他們的數據足以毀掉民主結束。
    不管是劍橋主理人(亞歷山大)或是馬克祖伯這些人,政治圈的一些不為人曉的規則,都是深入的一手資料,也許從權勢頂端到人人喊打,只需要一點時間。 真相是什麼?在民眾絲毫不了解本質的時候,討論是否太難?而深入瞭解的人──是往高處走至懸崖,或是能回頭?又該怎麼抉擇?

    「頂尖的心理圖像技術,運作的前提是,宣傳的基礎不是事實,而是情緒。」

    「我們的工作,是把水桶打到人心這口井的深處,打撈他們內心最深的恐懼跟擔憂。」(P326-327,已編輯)
    書中舉例:如果你放一個方型告示牌說明「這片海域為私人獨有」,改變不了人們的任何行為,因為你只是在陳述事實,這毫無作用。但如果三角告示牌上面寫著:「警告!有鯊魚!」那人們就會避開在你的海游泳。(整理自P39)
    我拿第十五章的例子來說明如何贏得選舉。「千里達」是個人口130萬的小國,分屬於印度以及黑人政黨,劍橋公司找到一個關鍵因素,國家的年輕人充滿剝奪感,因此,他們先宣傳一個看起來很酷的「DO SO」活動,無關政治(因為年輕族群不在乎),這個活動重點是成為大家的一份子,鼓勵「不投票比較酷」,致使18~35的投票率差了40%,改變6%的投票結果,跟預測的數字一樣!雖然大家都不投票,但印度的孩子普遍聽父母的話去投票,導致了預測的精準度。
    2013年肯亞選舉,因為總統上任時兩袖清風,卸任時腰纏萬貫,所以肯亞人將總統所屬的政黨當做貪汙的同義詞,這影響了總統兒子甘耶達競選總統職位,所以在劍橋的研究下,他們成立一個新政黨,表面上跟政治無關,都是足球比賽、音樂季、自發淨村等活動,等到政黨形象打造得很清新之後,安插年輕人在集會中表示支持甘耶達,之後他順勢離開父親的政黨,加入新成立的黨,得到青年以及父親支持者的支持,前後只花了16個月時間。
    本書其實有很多重點,留給有緣人細品吧。我會推薦給一般市民,我個人認為,但凡有接觸一點政治的人,此書對他們來說內容都很普通,但對於一般不了解政治操作的人,或是特有支持政黨的人民,看畢可提供更中性的思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日誌裏雪藏|等文字主人肉身僵硬而火葬|待雲成為雨|才得以文偶然復甦|然後流往山麓|被人過濾之後煮熟喝下|寄生於新任宿主的心室|成為一種私人情緒上也|曾封印在極寒之地的|微生|然後|剩下想像|又不知沖往|何處|埋藏|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