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9/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東京紀行29─築地本願寺

築地場外市場午餐後,離清水之約還有段時間,無所逃的酷熱下,築地本願寺自是一方清涼淨土。若以築地市場為中心,本願寺差不多與浜離宮恩賜庭園在相對的位置上,沿著大橋通り反向走,也不用十分鐘。
來到築地本願寺大門,先是一怔,因為它完全不是想像中日本廟宇的樣子,風格融合了古典、現代、西洋與東方,而且似乎印度味重些!穿過中庭,拾級而上大門前平台,最先會被一些造型奇特的動物雕塑吸引,解說牌上標示著「妖怪趣味」,有牛、馬、象、猿、獅、鳥等等,看來也都是築地本願寺的設計者伊東忠太的作品。
【築地本願寺外觀─印度的風格多些。】
【築地本願寺外觀2】
【築地本願寺外觀3】
【築地本願寺設計者伊東忠太的「妖怪趣味」─馬與獅】
進入十分寬敞的、有冷氣的大殿,才覺得兩側的座椅怎麼有些像西方的教堂?管風琴氣勢雄渾的樂音就排山倒海而來,是巴哈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的開頭樂句,立即聯想起去年初在雪梨聖瑪麗大教堂中,也感受過一次這樣的現場震撼,毫無疑問,在西方教堂裡,此樂一出,真會讓人以為「天國近了」,可是在本願寺中聽到,卻讓我一陣愕然,霎時間又說不出怪在那裡?但不管了,先找「源頭」,彈琴的居然是位氣質優雅的女士,奏完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樂段後,她就戞然而止,站起來笑容可掬的問一位圍觀的孩子要不要試試?這動作又與聖瑪麗大教堂的管風琴師相仿。是宗教的關係,使他們特別樂於與人親近的嗎?
【氣質優雅的管風琴師與嚐試彈奏中的孩子】
照說這樣一間大寺,香火應該不差,但在這個盛夏的午後,信眾或遊客雖總也維持著十來個,偌大偌高的廳堂仍顯得清冷,因此更加強了肅穆感。有經驗的朝拜者初進門,會直直走到大殿平台前的香案,對著神壇正中的佛陀立像鞠躬、燒香、合掌、念佛、禮拜、後退一步,轉身找個位置小坐,我極罕在廟中進行這些儀式,就算臨時有樣學樣,怕也不倫不類,就省了吧!可是在座有個不知屬於何派的光頭外國僧侶,正自在的與友人交談,頗印證著本願寺融匯多方的風格。
【正在參拜佛陀的信眾】
【神壇平台前正中的香爐】
【大殿裡,僧侶模樣的光頭老外正自在的與友人交談】
很傳統的日本還是看得到!那是一場小小的法會,在佛壇下的平台上進行!先是一名法師從後廂房走出來,朝佛陀禮拜、上香,然後一對母女模樣的信眾登上平台,朝神壇跪坐,法師遞給她們一本佛經,面對著跪坐下來,兩造互相鞠躬數次後,法師開始熟練的誦讀經文,那梵唱聲在莊嚴的空間裡迴盪,無論所指向的為誰,都會感到安慰和平靜吧!
【正在舉行一場小小法會的法師與信眾母女】
一直對築地這個名稱的緣由感到好奇,原來在日文中,它意為與海爭來的陸地,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填海造地,填著填著,漸漸突出於東京灣中,吸引了許多從外國航海而來的船隻,將繽紛多彩的異邦文化也「築」入這塊土「地」,也才會產生像本願寺這樣的廟宇吧!當然,這也只是我胡亂引申的。
關於築地本願寺的淵源,網路上不難找到,日本國際觀光振興機構有簡明扼要的介紹。它的外觀呈印度風格,但也摻混了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的元素,而圓柱與寬闊的樓梯令人聯想到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樣貌,具有其它日本寺院所沒有的獨特的氛圍。它的前身係1617年建於淺草橫山町,1657年焚燬,後遷建於現地,但又在1923年的大地震中坍塌,如今所見由伊東忠太設計的正殿成於1934年。
【儘管大殿中一派清涼,但鏡頭在手的我仍不安於室,甘願冒著溽暑不時外出攝影。】
【正殿階梯旁的有翼石獅】
【有翼石獅2】
【有翼石獅3】
【有翼石獅4】
【有翼石獅5】
【有翼石獅6】
讓我心頭一震的,是得知築地本願寺乃三島由紀夫舉行葬禮的地方!1970年11月25日,45歲正當盛年的他前往陸軍自衛隊基地市谷會館,慷慨激昂地陳述己身理想後,在東京自衛隊總部益田兼利將軍辦公室,用一把短劍切腹自裁,並由最忠實的學生,「楯之會」的隊員森田為他施行「介錯禮」(斬首禮),震驚世界文壇,隔年的1月下旬,由川端康成在這裡主持葬禮,17個月後,川端氏也吸煤氣自殺!三島的作品,我在大學時代讀了金閣寺、愛的飢渴,出社會後又買了他的短篇傑作集,分別是新潮文庫43、44和309號,但我更喜歡的是川端康成,雪鄉、古都和千羽鶴,可說百讀不厭!因為和這兩位日本文豪的連結,使我對築地本願寺更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感。
【大學時代閱讀的金閣寺,購於1979年11月12日的清華書展,同時買的還有愛的飢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