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1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剛剛好的自己

    #這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在當時,這就是最好的
    法國經院哲學家布里丹曾講過一個寓言。
    他養了一頭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餵毛驢。有一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景仰,多送了一堆草料。這下子,毛驢的幸福生活結束了。牠站在兩堆數量、品質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間,為難糾結。牠左看看、右瞅瞅,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比對品質,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pk新鮮度,卻始終不知道該吃哪堆才好。
    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餓死了。後來,人們將做決策時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為「布里丹毛驢效應」
    在很多時候,我們常在擁有充分選擇權時,像毛驢一樣猶豫不決,一下子覺得那個好、一下子又覺得這個才好,像鐘擺般盪來盪去,搞得自己暈頭轉向的。
    在經濟學中,也有談及這種現象可稱之為「機會成本效應」。我們會無法下定決心做選擇,一方面也是太看重為了得到而失去的機會成本,任何一個選擇,都是有兩個面向的,選A代表就得放棄B。
    如果我們都夠了解自己,並且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許,這樣的困擾就會越少機會發生,也越不容易被外界聲音所左右。
    更多的痛苦及猶豫,是來自於我們不認識自己,所以壓根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也無法及時下決定,總得等到最後一刻來臨,或者錯過最好的選擇時機,才匆忙做下決定,然後又陷入自我懷疑中…。
    我常羡慕那些能果斷下決定的人。我相信他們絕大部分一定有很多與自己的獨處時間,或者常和自己自我對話,夠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喜好,才能下合乎內心的抉擇。
    我也還在練習的路上…。
    當我們做出選擇後,就告訴自己:「這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在當時,這就是最好的。」邊練習,也相信自己,你所做出的選擇就是那個時刻你能做得最好選擇。相信我們會邊練習邊進步,然後更接近那個原型的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