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傷大雅的傷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常公園>> 張西
「希望我們看著鏡子的時候,有一瞬間是喜歡自己的。
只要一瞬間就好,那一個瞬間裡沒有別人。
那一瞬間,也許就能撐起我們長長的,千瘡百孔的人生。」
書封上這一段話,是最初吸引我翻閱這本書的原因。
#關於人生我們其實有很多的選擇和可能
張西筆下的文字,既溫柔又寫實,毫不避諱地書寫著存在於這個世代的集體自卑。
成長的過程誰不辛苦呢? 在經歷了生活各種難關與挫敗後,我們能否勇敢面對不完好的自已?
書名「二常」指的是正常不正常
正常與不正常的距離,以及兩者中間的那一條界線究竟由誰來界定? 能否這麼解釋-在符合體制框架下,可謂正常。然而,偏離框架外所展現的獨特就是大眾眼裡的不正常。
二常公園裡的三個女孩,以各自的角度及原生家庭的傷,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故事的三個女孩分別是:
用自傲的理想抱負包裝著想逃避現實眼光的自己-幸子(幸子安_主角)
習慣用物質去討好他人以建立自己的天地-思思(楊思之_配角)
在世故與自我之間坦然接受現實的樣子-艾瑪(蘇緣_配角)
#不完美才是生活原有的樣子
#別把他人的評價當成你對自己的評價了
成長的路上,受傷是必然,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這條尋找自我的漫漫長路上,好好地梳理自己的自卑心,並坦然接受自己不完美。
就像書中小古醫生對幸子說的那段話:「在乎別人的眼光是正常的,脆弱是正常的,自卑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要因為自己的自卑,讓你錯過了想要的生活,和善待你的人。
#長大之後是不是就看不見最初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長大以後,不知道為什麼大家越來越相像,誠如作者張西所言,或許是我們害怕複雜矛盾,所以劃分群體、擅自定義,將世界二元化,善與惡、正常與失常,這樣好像會簡單一些。
長大之後,就不會受傷了?
會不會是受傷的我們,學會聽從別人的眼光去活著、學會了封閉自己的內心,進而活成某一種自己(布偶症之一)。或許是隱藏,甚至偽裝,直到我們再也聽不見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也不再感覺到庝痛。
於是,從被劃偒的肌膚流出來的不再是血液,替而代之的是絲絲落落的棉絮,病徵由指尖蔓延至心臟,硬生生成了一具貨真價實的「布偶」-任他人眼光所支配,無法再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布偶症」是作家張西在新書《二常公園》中創造出的虛擬病症)
布偶症不是一種病,所以無關乎痊癒,那是一種失衡的狀態。
如同「正常」與「不正常」只是對於目前狀態的一種定義而已。
既然是失衡的狀態,也就代表會有恢復平衡的一天,但這有賴於你願不願意走進生活正視自己的脆弱。
脆弱不代表軟弱,向他人展示你脆弱的那一面也不可恥。因為惟有當你能好好地揭示自己的傷疤,你才有前進的可能,才有機會與真實的自己和解。
生活中有太多無傷大雅的傷心,但,那又如何呢?
就是因為這些稜角淬鍊了現在的我們,
只要你願意相信,
所謂的正常/不正常都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
你永遠都有能力選擇成為一個最好的樣子。
故事中的三個女孩並沒有太美好的結局,但這就是真實人生的樣子。
我們都是不完美的長大,然後,學著在社會化以及做自己之間找到平衡
#願我們都能再次看見自己頭上那朵花
你就是自己的花兒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雨天喝拿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展現你真正的樣子,用你最自在的樣子去擁抱這個世界 Meiya書寫的,是她和她們的故事,而我在書裡看見了自己。
<<剛剛好的優雅>> 林志玲 #每天帶著微笑起床,願意對自己好,才能對別人好 有人說,女人三十歲以前是靠天生的美貌 ; 三十歲以後的美貌則是修養累積而來的「氣質」。志玲姐姐的優雅並非天生,而是來自她的家庭教養理念,把優雅內化於自身的心靈,並外顯於她的待人接物上-懂得尊重他人並謙卑自持。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很晚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我一直都挺欣賞蔡康永,不論是他做為主持人或者是作家的身份。對我而言,他個是講話自帶幽默又兼具智慧的人,就像這本書一樣,用「抬槓」的方式來讓讀者理解他想表達的生活智慧。
<<唐鳳十五個關鍵詞> 十五個關鍵詞,充分地詮釋了唐鳳的價值觀。誠如她一路以來不按社會主流價值出牌的人生,從小自學、創業、勇於當個跨性別的人,更出任台灣最年輕的數位政委。 別人為她貼上的標籤,從來沒有成為人生成就的束縛,反倒是讓眾人看到突破框架後,感性與理性兼容並蓄的唐鳳。
#為什麼總要我們當個乖小孩 總聽很多大人問著小孩:「阿…你今天在學校有乖乖的嗎?」、「爸媽今天不在家,你在阿嬤家有沒有乖乖的?」……。 若回答有「乖」,就會得到各種獎賞或讚美。 以前,沒覺得這有什麼奇怪的,慢慢地在自己有了小孩後,開始累索著為什麼大人總要孩子當個乖小孩。 乖小孩的背後,究竟是那個千古
日劇<<Mother>>中說過:「母親與孩子之間,從來就不是選擇與被選擇的關係,只是因為相遇了而已。」 #比悲傷更悲傷的那句話是下輩子我不要再當你的孩子
展現你真正的樣子,用你最自在的樣子去擁抱這個世界 Meiya書寫的,是她和她們的故事,而我在書裡看見了自己。
<<剛剛好的優雅>> 林志玲 #每天帶著微笑起床,願意對自己好,才能對別人好 有人說,女人三十歲以前是靠天生的美貌 ; 三十歲以後的美貌則是修養累積而來的「氣質」。志玲姐姐的優雅並非天生,而是來自她的家庭教養理念,把優雅內化於自身的心靈,並外顯於她的待人接物上-懂得尊重他人並謙卑自持。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很晚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我一直都挺欣賞蔡康永,不論是他做為主持人或者是作家的身份。對我而言,他個是講話自帶幽默又兼具智慧的人,就像這本書一樣,用「抬槓」的方式來讓讀者理解他想表達的生活智慧。
<<唐鳳十五個關鍵詞> 十五個關鍵詞,充分地詮釋了唐鳳的價值觀。誠如她一路以來不按社會主流價值出牌的人生,從小自學、創業、勇於當個跨性別的人,更出任台灣最年輕的數位政委。 別人為她貼上的標籤,從來沒有成為人生成就的束縛,反倒是讓眾人看到突破框架後,感性與理性兼容並蓄的唐鳳。
#為什麼總要我們當個乖小孩 總聽很多大人問著小孩:「阿…你今天在學校有乖乖的嗎?」、「爸媽今天不在家,你在阿嬤家有沒有乖乖的?」……。 若回答有「乖」,就會得到各種獎賞或讚美。 以前,沒覺得這有什麼奇怪的,慢慢地在自己有了小孩後,開始累索著為什麼大人總要孩子當個乖小孩。 乖小孩的背後,究竟是那個千古
日劇<<Mother>>中說過:「母親與孩子之間,從來就不是選擇與被選擇的關係,只是因為相遇了而已。」 #比悲傷更悲傷的那句話是下輩子我不要再當你的孩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模仿→不像→走出自己另外一條路 —來自小倖發佈於小倖ㄉsalon 天生字就醜,成年後是否還有「救」? 我必須說,分享小倖這篇,我很喜歡他為了練字,在每個練字過程中,字體的轉變,他這樣子的努力過程,是我喜歡的,因為我自己要做一件事情時,就是執著在當下那種“認真”。 而每個人,都曾經有個階段,看到某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深刻探討了人性、情感、面對生活及態度的主題。主要角色簡慶芬不斷與自己做對比,進而對比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文章描述了她對社會期望、親友關係和自身價值的掙扎。全文透過劇中角色的掙扎,探索了人心的癥結,以及選擇的最終結果。故事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所面對的內心掙扎和選擇。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三位女主角在各自的生命中追尋著目標和意義,雖然她們是虛構的角色,演出的卻是真實的人生 — 關於時間、關於成長、關於選擇。張西溫柔地敘說著故事,撫慰著仍在生命之流中載浮載沉的我們:無論經歷了什麼、選擇了什麼,我們的人生,都沒有白費。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模仿→不像→走出自己另外一條路 —來自小倖發佈於小倖ㄉsalon 天生字就醜,成年後是否還有「救」? 我必須說,分享小倖這篇,我很喜歡他為了練字,在每個練字過程中,字體的轉變,他這樣子的努力過程,是我喜歡的,因為我自己要做一件事情時,就是執著在當下那種“認真”。 而每個人,都曾經有個階段,看到某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深刻探討了人性、情感、面對生活及態度的主題。主要角色簡慶芬不斷與自己做對比,進而對比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文章描述了她對社會期望、親友關係和自身價值的掙扎。全文透過劇中角色的掙扎,探索了人心的癥結,以及選擇的最終結果。故事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所面對的內心掙扎和選擇。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三位女主角在各自的生命中追尋著目標和意義,雖然她們是虛構的角色,演出的卻是真實的人生 — 關於時間、關於成長、關於選擇。張西溫柔地敘說著故事,撫慰著仍在生命之流中載浮載沉的我們:無論經歷了什麼、選擇了什麼,我們的人生,都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