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相互競爭,原來是促進成長的方式之一:艾琳娜我們活像一對老太太,細數人生裡的《那不勒斯故事:你是我聰明出色的好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活像一對老太太,細數人生裡的種種失望與沮喪,緊緊依賴彼此。沒有人瞭解我們,只有我們倆。
推薦指數:★★★★☆
易讀指數:★★★★☆
趣味指數:★★★☆☆
新鮮指數:★★★☆☆

作者:艾琳娜‧斐蘭德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6/12

前言

太多人在推薦這本書了,幾乎所有人在讀完之後都會在網上推薦。
由於我經常觀察兩岸之間閱讀的書單,越是觀察,就越是好奇,為什麼有些書會在中國特別暢銷、特別有名?
這本《那不勒斯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它在豆瓣上的評分竟高達8.7顆星(滿星為10。一般來說,書籍只要有8顆星就算是一本很棒的書了,而這本書竟遠遠超出,甚至快要高達9顆星。)
相信台灣的朋友對這本書是陌生的,不僅對作者陌生、對書名也同樣陌生。因為我們通常不會用「那不勒斯」稱呼拿坡里。可能是因為書名的原因,讓我起初還以為這是哪個虛構的國家?結果一查資料才發現,原來不同的翻譯還真的會讓書的命運和調性從此走向兩條迴然相異的道路。

女孩和女孩之間,永遠都有說不清的東西存在

這本書主軸是在講兩個女孩的故事,兩個女孩同樣出生在充滿暴力的貧民區,一個是幸運地可以繼續升學讀書,另一個則是被迫回到家中幫忙生計。有趣的是,即便兩人發展的道路都不一樣,卻始終都能相互影響著對方。
比如當艾琳娜在求學階段有遇到什麼學習上的困難時,她會求助於莉拉,而莉拉則會從圖書館借許多書來填補無法上學的知識缺口。所以即便莉拉不能繼續讀書,她仍舊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追上艾琳娜的腳步,而艾琳娜也會因此受到鼓舞,更認真專注在課業上。
這讓我想起過往學生時代,確實班上就會出現那個讓你嚮往或是視為競爭者的人,你總會可望超越他、打敗他,但與此同時,又會很珍惜你和他之間的競爭關係,因為如果有一天當這個假想敵消失了,你也會變得空虛難以進步。這種微妙的關係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常發生,只是我們並不會那麼細膩地把這種情緒記錄下來,而作者會,所以他寫下的故事才會這麼容易引起讀者共鳴,就彷彿他不是在說其他人的故事,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個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是我們身上的事情。

出生下來的使命就是擺脫貧窮

這本書精彩的除了看到兩位主角之間的友誼之外,還能通過他們的生活窺探1950年代的義大利。那是個黃金的時代,但卻無形中拉大了貧富之間的差距。故事中的主角們都是在貧民區長大,所以他們從小就嚮往著過著「不一樣」的生活。
具體是怎麼不一樣?其實對於當時還很年幼的主角們來說,並不是很清楚。只知道那裡和現在他們居住的地方不一樣,那裡的人會說著流利的標準話,而不會說方言。那裡的人知道怎麼穿著打扮、也知道怎麼娛樂自己、享受生活。這些外在的觀察,無形加深了主角艾琳娜和莉拉對財富的渴望。
他們想要擺脫貧窮,甚至想過各種方法。比如成為作家,就像撰寫《小婦人》的作家那樣,可以靠著一本書家財萬貫。(這當然是他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的看法)或是莉拉總是渴望可以設計出一款厲害的鞋子,然後她就可以因此致富,脫離現在的貧困。
鞋子,或許對莉拉來說不僅是致富的捷徑,也是走向自由的唯一方法。她將童年絕大多數的時間投入在設計一款獨特的鞋子,即便她並不知道這款鞋子最終能不能被製成,或是製成之後有沒有人買,她還是很努力的傾盡所有努力在完成它。
看到這段的時候,我很感慨,莉拉似乎是想利用從事一項確定的事物中,補足對未來與現實狀況的不確定性。可以想見,設計鞋子的過程是很枯燥漫長的,但若不是有這段枯燥漫長的時間,她會因為無法期待未來而日漸陷入平凡。而平凡,是她最不樂意見的。
對應回我們現實生活中,大家不也都是這樣嗎?為了擺脫平凡,所以努力做點什麼,即便並不清楚這些努力究竟可以達到什麼成就,但還是讓自己繼續努力、日夜努力,好像唯有這樣才不會對不起這段難熬的時光。

結語

這本書其實談論到的議題很多,包含戰爭、貧窮、財富、命運和性別歧視問題等。並不能單單把它看作描繪兩個女孩成長的故事。
不過書中對於兩個女生之間的關係描繪得確實很真切動人,她們的關係很微妙,相互比較、相互妒忌、相互喜歡卻又相互厭惡。但仔細對應回我們現實生活中,確實會有遇過這樣的人,你會羨慕甚至憧憬他,然後不禁激發起自己想要變得更好的欲望,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彼此。
我在看完書之後,產生最大的困惑是,為什麼這本書會在中國如此被重視?如此受歡迎?細究了網上的評論,得知原來多數網友把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故事主角做了結合,包含對財富的渴望、性別歧視或是保守的家庭觀等等。種種元素相加才使得這本書有了不同的價值。或許台灣的讀者也能看出不一樣的觀點與感悟。
好,以上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心得,期待你也可以在讀完這本書後,和我交流你的感想喔~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6會員
175內容數
讓閱讀與寫作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在漫長的時間裡,做個聰明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微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謂複利思維,是指通過掌握底層規律,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指數」不斷反覆增強的思維模式。
第八個習慣是人類靈魂的聲音——充滿希望和才智、靈魂變通的心聲、具有為公眾利益服務的無限潛力。
我想,像是一場午後的散步,我往前走一走,再走一走,只要我們都在岸邊,總會再次遇見。
所謂複利思維,是指通過掌握底層規律,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指數」不斷反覆增強的思維模式。
第八個習慣是人類靈魂的聲音——充滿希望和才智、靈魂變通的心聲、具有為公眾利益服務的無限潛力。
我想,像是一場午後的散步,我往前走一走,再走一走,只要我們都在岸邊,總會再次遇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 今天來聊碧翠絲・阿雷馬娜的新書, 阿雷馬娜筆下的孩子總是有特別之處, 還記得《永遠都不要!》裡的帕斯卡麗娜嗎? 那個固執無比的三歲小女孩, 她不想去上學,永遠都不要! 今天的繪本主角依舊是可愛的帕斯卡麗娜。 🛒 封面上的帕斯卡麗娜站在滿滿的購物車上, 鼻子翹得高高的
Thumbnail
與書友閒聊,提及日前隨手買了《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雖然原本不識,然而讀了很喜歡。她詢問你如何從書架上發現這本從來不認識的書?當時有什麼特別狀況引起你的注目嗎? 說穿了只是緣分。看過一些安.泰勒的小說,她專寫巴爾的摩女人故事,精微細緻,不同個性、背景的女人各有遭遇,滿有意思。男作家筆下的巴爾的摩
Thumbnail
  本書作者出身小資產階級勞工的家庭,這是一本關於她父母親生命軌跡的紀錄,包括他們的經歷、認知、習性與社會關係。書中包括〈位置〉與〈一個女人〉兩篇故事,內容透過人物及其生活的再現,描繪了我們日常的階級/階層關係。
Thumbnail
被稱為「離別的一族」的長壽種伊歐夫人,外表從青少年時期便停止生長。某天,梅薩蒂軍進攻族地,伊歐夫人就此死散流離,而少女瑪琪亞因此開始了無止盡的流浪。她在途中撿到一名襁褓中的孤兒。四季流轉,艾瑞爾抽長為少年,瑪琪亞卻依舊是少女模樣,在動盪的時代與心緒裡,他們相處的時光因而逐漸生變,再度面臨漫長的別離…
Thumbnail
這是個閱讀改變人生的故事。《布魯克林有棵樹》描寫20世紀初期,德國移民家庭在紐約布魯克林的生活。故事從小女孩法蘭西的角度,講述諾蘭一家人在貧窮中享受快樂和自由的生活,展現了他們的個性和世界觀,淚中有笑,是美國知名的少年成長小說。
Thumbnail
隨著女孩得到了及時的治療和照顧,她的傷勢逐漸好轉,精神也漸漸恢復。艾莉絲和村民們不斷地照顧著她,給予她溫暖和關愛,讓她感受到家的溫馨。
Thumbnail
帕達瓦諾家,如小婦人一樣,她們家也是四姊妹。家人彼此相親相愛,卻也各有各性格與陰影。 這是一本讓人停不下來的小說,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敘述流暢。角色所思所遇如同我們,彷彿是親近的人們的生活,並關心著他們之後的經歷,讓人追著一頁頁讀下去。
Thumbnail
這本小說講的是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的故事,小說分成兩條線進行,一條線是在亞歷桑那州,一個缺水小鎮上的女人諾拉,她的丈夫出門買水,遲遲未歸,留下她與孩子苦苦守著家,另一條線則是孤兒盧里,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於是盧里開始流浪,兩條線看似無關,一直到小說的結尾,兩人才以一種魔幻的方式相遇。
Thumbnail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經典,雖然設定在19世紀,但故事裡的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仍然觸動著現代讀者的心弦。 故事一開始,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每個家庭獨特的不幸,也讓我們思考著現代社會中家庭的多樣性。 主
Thumbnail
書的最後高潮是愛蓮娜與約瑟夫的見面,對愛蓮娜來說,歸鄉的種種挫敗:朋友對其異國生活的冷淡看待,母親的冷酷和冷漠,與男朋友古斯塔夫的漸行漸遠,一趟旅程成了她流亡人生的清算,更慘的是,約瑟夫完全忘記了她……愛蓮娜最後的一根和故鄉的線就此斷了。書中這段話讓人心碎: 愛蓮娜把自己獻給他,連同她一生的全部重量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 今天來聊碧翠絲・阿雷馬娜的新書, 阿雷馬娜筆下的孩子總是有特別之處, 還記得《永遠都不要!》裡的帕斯卡麗娜嗎? 那個固執無比的三歲小女孩, 她不想去上學,永遠都不要! 今天的繪本主角依舊是可愛的帕斯卡麗娜。 🛒 封面上的帕斯卡麗娜站在滿滿的購物車上, 鼻子翹得高高的
Thumbnail
與書友閒聊,提及日前隨手買了《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雖然原本不識,然而讀了很喜歡。她詢問你如何從書架上發現這本從來不認識的書?當時有什麼特別狀況引起你的注目嗎? 說穿了只是緣分。看過一些安.泰勒的小說,她專寫巴爾的摩女人故事,精微細緻,不同個性、背景的女人各有遭遇,滿有意思。男作家筆下的巴爾的摩
Thumbnail
  本書作者出身小資產階級勞工的家庭,這是一本關於她父母親生命軌跡的紀錄,包括他們的經歷、認知、習性與社會關係。書中包括〈位置〉與〈一個女人〉兩篇故事,內容透過人物及其生活的再現,描繪了我們日常的階級/階層關係。
Thumbnail
被稱為「離別的一族」的長壽種伊歐夫人,外表從青少年時期便停止生長。某天,梅薩蒂軍進攻族地,伊歐夫人就此死散流離,而少女瑪琪亞因此開始了無止盡的流浪。她在途中撿到一名襁褓中的孤兒。四季流轉,艾瑞爾抽長為少年,瑪琪亞卻依舊是少女模樣,在動盪的時代與心緒裡,他們相處的時光因而逐漸生變,再度面臨漫長的別離…
Thumbnail
這是個閱讀改變人生的故事。《布魯克林有棵樹》描寫20世紀初期,德國移民家庭在紐約布魯克林的生活。故事從小女孩法蘭西的角度,講述諾蘭一家人在貧窮中享受快樂和自由的生活,展現了他們的個性和世界觀,淚中有笑,是美國知名的少年成長小說。
Thumbnail
隨著女孩得到了及時的治療和照顧,她的傷勢逐漸好轉,精神也漸漸恢復。艾莉絲和村民們不斷地照顧著她,給予她溫暖和關愛,讓她感受到家的溫馨。
Thumbnail
帕達瓦諾家,如小婦人一樣,她們家也是四姊妹。家人彼此相親相愛,卻也各有各性格與陰影。 這是一本讓人停不下來的小說,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敘述流暢。角色所思所遇如同我們,彷彿是親近的人們的生活,並關心著他們之後的經歷,讓人追著一頁頁讀下去。
Thumbnail
這本小說講的是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的故事,小說分成兩條線進行,一條線是在亞歷桑那州,一個缺水小鎮上的女人諾拉,她的丈夫出門買水,遲遲未歸,留下她與孩子苦苦守著家,另一條線則是孤兒盧里,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於是盧里開始流浪,兩條線看似無關,一直到小說的結尾,兩人才以一種魔幻的方式相遇。
Thumbnail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經典,雖然設定在19世紀,但故事裡的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仍然觸動著現代讀者的心弦。 故事一開始,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每個家庭獨特的不幸,也讓我們思考著現代社會中家庭的多樣性。 主
Thumbnail
書的最後高潮是愛蓮娜與約瑟夫的見面,對愛蓮娜來說,歸鄉的種種挫敗:朋友對其異國生活的冷淡看待,母親的冷酷和冷漠,與男朋友古斯塔夫的漸行漸遠,一趟旅程成了她流亡人生的清算,更慘的是,約瑟夫完全忘記了她……愛蓮娜最後的一根和故鄉的線就此斷了。書中這段話讓人心碎: 愛蓮娜把自己獻給他,連同她一生的全部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