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與索引
本系列分成四章,分別為:
- 要領篇:正奇、三綱、五仁
- 正戰篇:口說、儀態與臨場表現
- 奇戰篇:口說、儀態與臨場表現
- 補遺:筆試與非常規面試型態
本系列文章皆免費公開,筆者於此平台之寫作收入皆為平台抽成後之廣告收入或讀者自願贊助。此外,本系列應當與
【必勝二階備審】系列文章互相參看,效果方為最佳。
文章若欲轉載於其他平台,請透過臉書粉絲專頁:
亞寧 先行聯絡筆者,商討註明作者姓名、用途等事務,感謝。
用兵之道在於一個奇字,以上截圖自中國知名影片二創者冷淡熊的影片
本文將延續上兩篇之要旨,談三綱、五仁的奇戰之法如何運用在口說、儀態與臨場表現之中。以下所有的技巧都必須在符合教育部個人申請二階甄試規定、校系明文規定,以及教授們當場的要求下才能使用,若有抵觸而仍要使用,請參閱首篇的三綱部分,後果自負。
零、緒論
奇戰之法全部建立在「正戰之法都已準備妥當後」用來出奇制勝用,也就是說,沒有踏實的基本功,只想抄捷徑的話,看這篇是沒有用的。
目前國內的大學就筆者所知,也不存在「家族有錢就快樂捐錢,直接幫考生買個入學資格」的那種管道在,所以還請各位讀者、考生好好努力。
另外,就如同前文提過的,就筆者所知,除了鍛鍊體能與讀書進修外,人生幾乎沒有什麼一分耕耘就必然有一分收穫的事情了。在升學面試、讀書進修上面,唯一的捷徑就是穩紮穩打、練好基本功,沒有其他捷徑了。望各位讀者先有這個心理建設之後,再來閱讀本文。
一、口說
所有正戰之口說鍛鍊與準備,已在前篇完備。因此,筆者將假設讀者都已讀過,在此處續談如何出奇制勝。
恭
在自我介紹完之後,如果是常規面試,教授們的提問多半來自於考生的備審資料與自我介紹,沒有什麼問題能問才會用到考古題。團體面試則比較有可能會早拋出考古題或團體應答讓每位應試者去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
恭的奇戰之法,在於評論人物前褒貶合一、表達意見前正反並陳,再說己見。
例如,教授問考生對於另一位考生A的回答同意與否時,考生大可回答:「我認為A的回答方式詳盡卻不失於散亂,所以我大概理解的是........。我認為A的觀點好在舉例豐沛,但在下結論時也許是時間因素所以比較匆忙,因此......」在一邊講的過程中,請考生認真看提問教授和其他教授的臉色,如果他們在你褒的時候表情比較柔和、認同,就下認同的結論;反之亦然。
個人面試就更不用顧忌其他應試者的想法了,只要看教授們的反應,選擇你的結論就好了。
如果看不出來教授們的臉色,就憑良心、順著邏輯回答。
寬
寬的奇戰之法,在於調整心態。不要想著自己今天是來面試、被挑選的,而是想著「自己已經上了,今天來是看看校系合不合自己期待、未來同學們有沒有需要自己幫助,並來提前認識大學、增廣見聞的。」
這聽起來與前篇的【謹記戰略目標】相悖,實際上並沒有:是能做到記住戰略目標之後,才去調整自己的心態。
調整心態之後,從踏入校園開始,考生就可以把自己當成是新生了。對於其他應試者、教職員工乃至於教授們都不需要有任何競爭意識,甚至大可以攀談兩句,尤其是其他應試者:
你們都上了,他們日後是你的同學,閒聊兩句對彼此都能放鬆情緒、留下好印象,沒有壞處;你上他們沒上、他們上你沒上、你們都沒上,都等於短時間內沒什麼交集機會,也沒有壞處。
至於閒聊之時,在對方或系方沒有明確要求考生停下之前,這都算是友善互動。對方能不能準備、心情有沒有調適好,那是對方的事情;對考生而言,透過閒聊,舒緩情緒、蒐集情報,甚至協助對方放鬆來刷優越感,都是利人也利己的事情。
而在團體面試的應答之時,稍微幫襯其他人一下,看起來好像是做傻事、幫救援,實則不然。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能幫人的人往往是能力比較突出的人,有意願幫人的人也是美德的表徵。而實際上,考生不見得真的比被救援的應試者優秀,不過是旁觀者清,而且對方有比較完整的論述在前,考生補遺在後。
但從外表上、效益上都是提供援手的考生看起來比較優秀,而且在學識、品行上似乎都符合備審資料上所說的樂於助人、善於學習等特質,言行一致。
再從面試時間來看,時間是固定的,如果能多爭取到畫龍點睛的一句,而且還是用別人的時間,何樂而不為?從道義上、從表面上、從實際上,考生都是在幫助另一位應試者,另一位應試者可以不感激,但如果反過來面露不悅,或被打亂陣腳,抑或因為競爭意識過強而拒絕幫助。接下來,考生當然可以不再幫對方。但浪費的都是對方的時間與印象分數了。
所以,寬能得眾,其實也包含這層意涵。
信
老生常談,熟悉自己所寫、所言的一切。但此處,我們要更進一步,把教授們、其他應試者們都持續拉在他們各自說過的話上面。
這不是說,要考生一副野心勃勃、「來辯論啊」的樣子。那樣子,這次面試就先輸了一半。要讓教授們或其他應試者都持續被考生拉在他們的應答上,其實不難。
就像是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一樣,以求知、想認真研究的心態去搞清楚教授們所提的問題是什麼?別的應試者說的又是什麼?這樣就可以了。
十份備審資料有九份九都說考生自己是一個樂於學習,想要持續學習的人。我們知行合一,直接做給教授們看。
事實上,釐清定義也是各門學術的基本功。如果A學者談的「秩序」跟B學者談的「秩序」在定義上因為學科和專業的不同,完全不一樣的話,他們談幾個禮拜也很難得出有效的結果的。專家猶如此,何況是剛要接觸大學教育的高中生,所以當教授們提問時,不用輕率地生出回答(除非考生對自己非常有信心),先問清楚教授所提問的問題是不是跟自己想像的一樣,再侃侃而談不遲。
如果一樣,大可放心去談;如果不同,那就可以拿出自己的備審資料、學習成果、所學知識或個人經驗,出來跟教授應答,繼續探討定義上的問題。
這樣的行為會不會很煩人?坦白說,教授們都是一路念到博士的學者,他們平時向學生講解、自己做研究,做的就是這些事情。所以,只要在教授們制止或提示鈴響時停止,基本上是都沒有問題的。
唯有一種情況不建議這麼做,就是考生申請的是以實作導向、直接投入業界為主打強項的校系,那麼貿然這樣做就是煩人多於好學了。
敏
如果說勤勉於蒐集並練習各種考古題和自我介紹,是正戰之法;那麼在試場中利用好不容易創造出來的專注狀態去盡可能觀察試場裡面的所有細節,利用細節取勝就是奇戰之法。
就像前面提過的例子,要怎麼知道別的應試者需要幫助,靠聆聽、紀錄與觀察;怎麼判斷教授們對於考生所說的評論與歸納贊同還是反對,靠聆聽、紀錄與觀察;怎麼利用別的應試者提供的情報或教授說過的話來強化自己的論點、迴避已知的錯誤,還是靠聆聽、紀錄與觀察。
在所有人都很優秀的情況下,要贏就要在細節中取勝。而細節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能靠自己去紀錄與觀察。此所謂「敏則有功」也。
惠
部分校系是規定不能帶物品進去的,但如果沒有明文規定,就是在被教授或系方教職員工制止前都可以,因此,情況允許的話帶份紙筆進去吧。
除了可以寫點重點提要,讓考生不會在緊張時忘詞外,最重要的是給教授們一點心理回饋。
說真的,如果沒有特別去偷窺,坐在隔壁的同學寫什麼你都不見得看得到了,何況是教授一般都坐得離考生有些距離。教授們開始與考生應答之後,如果考生真的聽得懂、也覺得某些東西是重點,抄錄下來,自然是有利於回答;就算沒有,考生畫圈圈叉叉、亂塗鴉,別人也看不到啊。
當個好學生很難,在面試時間裡裝個好學生總可以吧!一邊抄,偶爾還稍微點個頭,或是停筆看向正在講的教授作思索貌,比起其他沒有動作的、唯唯諾諾的,這印象分數多少也得給一點吧。
而評了大半天面試了,多少考生在教授們指正後連個謝謝也緊張到說不出來,突然來一個對於他的論點、評論、建議深表認同,而且還願意抄錄的,常理來說,教授也是人,是人就多少也會累、也需要安慰與回饋。
對老師來說,一個有把話聽進去、願意抄筆記、給回饋的好學生就是最大的安慰。這也是考生能在面試期間能行的最大的惠。
同理,不能帶東西進場,這「惠」還是可以使予的:
校系能規定考生不能攜帶物品,總不能要求考生連頭和手都不能帶進去吧?若有所思、肯定的眼神,偶爾再來個恍然大悟的微微點頭,這都是回饋啊。
此外,多應答兩次之後,回應教授之前就加一句:「誠如教授方才所說,我好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就算先前備審資料寫的東西是錯的,光明正大地打自己的臉、痛快改答案也沒有關係了啊!因為你是受教的,是接受教授建議之後才這麼做,推測錯了也不可恥啊。
考生本來就是高中生,就是不會才來校系求學,今天遇到專家了,立刻試著按照自己的理解與教授建言推演看看,錯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這不也應了備審資料上面說的「考生樂於學習、勤勉好學嗎?」
而萬年不變的考古題:「你對於我們系還有什麼想問的嗎?」也有了萬用的破解之道:「在教授們剛剛詳細的講解後,我目前沒有什麼特別的疑惑了。」
二、儀態
有了正戰之法的儀態訓練後,我們就可以談怎麼用奇了。
服裝
不要穿西裝,至少不要穿全套西裝。筆者比較推薦的是所謂的Smart Casual
粗分Smart Casual,可以分為美式、英倫式、歐陸式,但大概念都是:如果上衣、外套有一個是偏正式的,另一個就稍微舒適一些;如果上著與下著已經有一個偏正式,另一個就偏休閒、舒適一些。
Smart Casual起初就是一些上班中間會去跟客戶打個網球、高爾夫,後來又會乖回辦公室上班的商務人士在穿的,適用於不需要過於隆重,但需要表現得體的場合。
穿搭種類相當多樣,但考慮到面試的時間在五月下旬,以及多數人還是會穿西裝、套裝,筆者建議的是:
- 穿著西裝外套、略寬鬆的襯衫(記得裡面還是要搭裡衣),不繫領帶也不扣首顆鈕釦,皮帶可繫可不繫,穿著西裝長褲或沒有破孔的牛仔褲皆可,鞋子不一定要皮鞋或高跟鞋,帆布鞋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這個穿法需要留意的事項有:
- 襯衫仍要像一般西裝的穿法一樣袖子長過西裝外套,領子選開領的就好,不用特別選立領或鈕釦領。
- 外套的色系建議跟長褲類似或相同,而且要跟襯衫做出區別。外套的好處就是沒事的時候就脫下來,要進去試場前再穿就好。
- 除了模特兒以外,多數人的腰身都是透過服裝設計架出來的,而外套就是那項工具,請確定你的外套合身,且在雙臂自然垂下時都能有腰身。
- 選擇整體配色時,最好是根據瞳色、膚色和髮色來搭配,但多數台灣高中生都沒有這個問題,可以套用簡單的原則:外套和長褲以高中生的年紀來論,除非天生麗質,不然要駕馭鐵灰色、深灰色系都很難,因此以藍色和黑色為主,內裡的襯衫就可以視膚色與個人喜好選擇樸素的米色或白色襯衫。
- 皮帶的功用在於分割出上下半身,如果照過鏡子,覺得上下半身比不好看,就別繫了。
- 沒有看過個案的情況下,筆者通常建議用英倫系的Smart Casual配色原則:身上的色系不應該超過三個。(請想像一位英國老紳士對你品頭論足後這樣對你說)沒錯,就是三個是極限的意思。
- 都叫做Smart Casual了,就請穿出亮眼、俐落、落落大方的樣子來,依照這原則去選擇衣物、鞋子、手提包的尺寸。
另一種穿法則是:
- 上衣直接穿寬鬆一些的襯衫,下身可以穿長褲或七分褲。長褲的話,可以繫皮帶,配皮鞋或帆布鞋、球鞋等;七分褲建議以紗質或是其他通風、清爽且活動俐落的材料為主,鞋子就是高跟鞋、帆布鞋或是涼鞋都可以考慮了。
這個穿搭方法以長褲為比較保守而多人能駕馭,七分褲的話就是險招而且從市面上有在販售的成衣來看,多半只有生理女性有機會採用。穿搭邏輯與注意事項如下:
- 襯衫搭長褲的話,襯衫不要純白,反而是深一點的顏色為佳。不然,夏日的高溫會讓汗水把考生的身材曲線、內搭衣物都露出來的。除非有在練,不然面試可能不是色誘教授們與其他應試者的好時機。
- 繫皮帶的話,請確定皮帶是對齊扎好的鈕釦排的,他們應要是跟你身體的脊椎呈現平行。
- 選七分褲的話,上衣的選擇可以多很多,只要上下身衣物的材質一致、上身是短袖、七分、假兩件、襯衫,還是其他類型都可以,以方便行動、通風、美觀,自己看得也順眼為主。
- 選擇七分褲在配上衣時,選配顏色上只要是亮而淺的,上下服裝的色系也相近的,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至於要不要追今年流行的顏色,那不在筆者考慮範圍之中。除非考生是申請服裝設計相關科系,否則不太需要考慮這點,配合膚色、髮色去選,或是直接選自己喜歡的顏色都行。
- 一樣,請把握大原則。不管如何選擇,穿上身後,活動看看,看是不是符合舒適、亮眼、落落大方這三個原則。
之所以這麼強調服裝與配色,是因為如果考生已經做到正戰篇的儀態要求了,那麼要從所有應試者中脫穎而出就要靠如何讓人眼前一亮(字面意義)。而在服裝上面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是亮眼的點。
肢體語言與表情
微笑很重要,因為微笑比面無表情來得和藹可親之外,更能搏人好感,也更能施加壓力給其他應試者。即便是單人面試被問倒了,微笑也可以讓人感覺考生還有餘裕,多少爭取一些思索回答的時間。
保持眼神接觸很重要,尤其是利用眼神的接觸表示自己有在聆聽和保持專注。就算真的緊張到根本沒聽到別人在說什麼,或是忽略掉教授們說的某幾句話,只要眼神保持跟正在說話的人接觸,就是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施加壓力。
有些肢體語言是可以讓自己的論述與應答更有條理也更有節奏感,這些肢體語言大家在歐美或留學過歐美的政治人物的演講中應該經常看到:
- 在形容規模、願景時趁機張開雙臂的前肢乃至於半張開雙臂
- 在比較兩者或多者時候,將手配合著手勢越堆越高,或是一一攤開
- 在下結語前,稍微停頓,以拳輕擊另一掌,接著說:「因此/所以/就是因為這樣,.......」
諸如此類的動作看起來很浮誇,但如果各位讀者有機會仔細去看TED上面的演講、各國政商人物的演講或致詞,很多人都有自然地融入這些動作。
三、小結
以上所說的各種技巧,簡而言之,不外乎在「做好基本功」的前提下去做到
- 「注意細節」
- 「利用細節」
事實上,奇戰之法也不用貪多,想說非得把每個技巧都用上才行。
只想出奇兵,該做的防守、訓練、後勤補給卻半項不做,沒有人這樣打仗還能獲勝的。正常來講,一場面試裡面,正戰之法都做足了的情況下,奇戰之法能用上一、兩個,則大局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