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生物的分類

地球上的生命各式各樣,有動物、植物與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但光是脊椎動物就有數萬種,更不用說數量更為龐大的無脊椎動物、植物與微生物,那這些數量龐大的地球生物該如何分類呢,下面篇幅詳細敘述之:

生物分類學

生物分類學(英語:biotaxonomy)簡稱分類學(taxonomy),是關於生物個體的鑑定(identification)、歸類(classification)和命名(nomenclature)的原理和方法的學科;此三要件間有相互依存的關係。生物分類學範圍包括:研究生物類群間的異同程度,闡明生物間的親緣關係、演化過程和發展規律。
要將生物分類,首先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定義,但是我們似乎沒有辦法準確定義,以病毒來說,雖然可在其他生物體內寄生並複製,但在生物體外卻沒有一般生物的特徵如製造或攝取營養,生殖等現象。又如引起瘋牛病的朊粒(prion)可以造成感染卻無DNA成分,一直以來,DNA被視為生命遺傳物質,經由與RNA的轉錄轉譯過程,形成蛋白質,再進一步形成組成細胞的各個部分,如細胞膜、胞器等,而細胞則是我們長久以來所認為組成生命體的最小單位。

生物分類階元

分類階元(英文:taxonomic rank)也稱作分類階層分類層級分類等級分類級別等,可簡稱為階元,是生物分類法中確定生物共性範圍的上下等級、大小門類,即根據物種間演化關係的親疏,使用不同的等級排列,系統化地將物種分門別類的層級體系(hierarchy)。現代生物分類依次採用界(kingdom)、門(phylum/division)、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七個從高到低基本且必要的分類階元,有時界之上的域(domain)也是一個必要階元。為做到更加詳細完備,學者還常在這些主要階元之間設置次要階元,如「亞」(前綴sub-)和「總」(前綴super-)級別的階元等,但一般為了描述或寫作方便,除了種和屬這兩個最基本的級別需要被明示,其他級別可能是不必被明示的。
相關名詞分類單元(taxon)也稱作:分類單位、分類群等,是一群擁有共同特徵的生物的集合體,為分類學工作中的客觀操作單位,有特定的拉丁名稱,例如一個具體的屬、一個具體的科、一個具體的目等;可簡稱為:類元或類群。
分類階元在18世紀由瑞典生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所創立,他提出了綱、目、屬、種四個階元,其他各階元由後世學者補充完善。由於林奈為分類階元的奠基者,因此使用分類階元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被稱作林奈分類法(Linnaean taxonomy),同時分類階元也被表述為林奈氏分類系統林奈套疊等級體系等。長期以來,現代生物分類法在實質上為林奈分類法,但隨著系統發生學的日趨成熟,此法在表達物種演化脈絡上暴露出一定局限性:當越來越多世代相承的演替類群被確立時,分類階元因其有限的數量和人為預設的層級體系,無法一一適配,從而出現低等階元包含高等階元,或不同等級的階元成為姊妹群等混亂現象。20世紀後半葉以來,基於演化支來歸類物種的系統分類法極大地挑戰了林奈分類法的傳統地位,以至有學者提出全面廢除人為假定的分類階元,由演化支的概念取而代之,但分類階元這一經典分類概念因為數個世紀以來的普遍使用已經深入人心,廢除主張終究未能實行。
傳統上,生物分為五界(kingdom),
  • 原核生物界(bacteria) -- 原生生物界(protista) -- 真菌界(fungus) -- 植物界(plant) -- 動物界(animal)
Copeland提出過四界說:
  • 原核生物界 -- 原生生物界 -- 植物界 -- 動物界
也有人使用三域系統說。這種分類方法是依據細胞是否有核以及細胞膜和細胞壁的差異。
  • 古菌域(archaea) -- 細菌域(bacteria) -- 真核域(eukaryota)
另有一些不屬於上述所有分類的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生命形式,即只能寄生於細胞內的病毒,而它們在細胞外並不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形式。
  • 病毒 -- 類病毒 -- prion
生物的分類大概就是這樣,之後有機會在來聊聊地球上各式各樣的生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