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亻─ 生而為人》看人的異化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二樓開頭
糖果鳥《102天》
糖果鳥《102天》
糖果鳥《102天》
從作品的擺放順序上來看,首先會經過糖果鳥的《102天》,這是一個很巧妙的開頭,觀眾由右至左行走、翻看一本本日曆似的小書時,會看到隨著作品逐漸接近尾聲,天數也慢慢遞減,僅管行走方向與天數相反,但可以發現藝術家每天拿走的書本,也是從數字大的一端開始,於是這些數字成為一個倒數計時,當走到「1」的那本書前,就會抵達下一個大展間,這種倒數也和作品中導航的概念不謀而合,導航裡的「還有300公尺、200公尺⋯⋯」最終在快要轉彎或下交流道時再出聲提醒一次,通過將車輛移動和觀眾行走並置,營造出跳躍性的時間感,且書本內寫的地點也是從忠泰美術館的地理位置出發,熟悉台北街道的人光是閱讀這些文字,就像是跟著藝術家走了一趟隨興而至的兜風之旅。
|落地窗
來到後方的展間,落地窗形成另一個觀察行人的窗口,每次忠泰美術館的策展團隊將這面落地窗留在展覽中,我都能從中找到許多與展覽相連接的樂趣,譬如說前次《感知現場》中,觀眾首先在薄膜中窺見這個美術館空間的另一種可能,別樣的視角,但又在鑽出迷宮似的塑膠膜後,回歸真實,落地窗就是這個現實的觸媒。
此次《亻─ 生而為人》的主題是討論「人」以及「生而為人」的意義,若是能夠直接從人們身上觀察出這些問題的解答,才是最迷人的,於是窗戶被留下,大片光線灑進展場的同時,觀眾也得以俯瞰底下形形色色的行人,在忠泰美術館這帶幾乎只有來參觀遊玩的旅客和上班族,如此單一化的「人」對應到展場裡來自各地的臉龐和身份,令人不禁意識到:這是一個展覽,這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獨立空間,僅管先前仍有《102天》在討論美術館周圍的交通和移動,但這扇窗戶卻讓我覺得自己完全被吸入展覽中了。在上一次展覽中是分離的媒介、在這次展覽中是沈浸的提醒。
|作品分析和異化問題
耿傑生《合群系列》
此展間內,觀眾第一個注意到的想必是地上不斷搖晃的耿傑生《合群系列》,在一個個金屬球體上木雕小人的注視之下,觀眾視線轉往牆面上、後方的其餘幾件作品。這個展間裡作品指涉的集體目標相當統一,都是針對人類行為以及更多從女性群體等大觀點往下探查的創作,對於小人物的關心佔很大一部分:
陳永賢《See U》
何孟娟將視線放到周遭友人身上,在他們身上挖掘現代女性的美;陳永賢對新富町文化市場和斗居的人們細微的攝影紀錄;耿傑生的木雕任何人都不是、卻也可以是任何人,每個觀眾在他們毫無生氣的目光底下都無所遁形,這點在外面展間的《火柴人》裡也是一樣的。
江孟禧《蜜桃成熱時》
卡葳塔 • 瓦卡娜嫣恩系列作品
江孟禧《蜜桃成熱時》和卡葳塔 • 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的系列作品形成難以忽視的對應,不過江孟禧的作品和這位泰國藝術家的相較之下,比較像是引子,通過雕塑的三維向度先引發觀眾對於身體的思索,接著到展間後方色彩豔麗的錄像作品,看著卡葳塔在《潑系列》、《表演織品系列》裡頭將身體機能逼到極致,對於女性身體的想像和互相補充、對話。
洪夫岡 • 史提勒《火柴人》
洪夫岡 • 史提勒《火柴人》
洪夫岡 • 史提勒《火柴人》
若要將展品兩兩相對地比較,除了江孟禧和卡葳塔之外,還有耿傑生和洪夫岡 • 史提勒(Wolfgang Stiller)之間的對照也值得一提。僅管這兩件作品沒有放在同一個展間中,可是其中對於人的去身份、去物質的探討仍能相互對應,在洪夫岡的《火柴人》中,我們僅能捕捉到那些臉孔的大致輪廓,遠遠地觀望時,那些人的頭部確實就像火柴的頂端一般,看上去毫無二致,僅管湊近了看能發現在年齡、種族、性別上的微妙區別,可是這些差異都被深色的顏料給撫平,人成為火柴、人成為物件,這個物件甚至是火柴燃燒時最先開始消逝的部位。此種諷刺性十足的反差下,形成對人的本質的否定。
耿傑生《合群系列》
耿傑生《合群系列》是由數個金屬球體,以及其上屹立不搖的木雕人偶組成,這些球體會根據觀眾的移動,不規律地搖晃,每當球體看似要倒下時,卻又能堪堪維持住平衡,那些木雕人偶也隨著球體的擺盪,不停地移動,他們身穿整潔的西裝,大多姿勢僵直,面無表情,在這種往復擺動中,令我不禁聯想到鞠躬的動作,且人偶本身就特意地將身體微微向下彎曲。所謂「合群」就是和周遭人們、整個社會的舉止都雷同,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差錯,這群人偶亦是如此,在機械性重複、且不由自身操控的鞠躬行為中,他們被量化、被複製、被忽略。
《火柴人》和《合群系列》都顯示出現在資本社會中人的異化(alienation),這個觀點最早由馬克思提出,批評在工業化的大規則生產模式之下,工人們受困於流水線的機械性勞動,明明最初發明這些機器是為了減少人類的勞力,可現在人類卻反過來,淪為自己發明的機器的俘虜和奴隸,成為「工具的工具」。馬克思對資本社會和私有制的批判,直至今日依然適用,甚至可以說是越來越嚴重,當然他的思想中也有許多被後人糾正的部分,可本文中我僅針對異化這一定義進行陳述。
火柴是工業化後大規模生產的產品之一,簡易的設計,以及能夠迅速複製的特性,火柴得以以廉價的價格在市場上廣為流通,作為便捷的生火方式,且能輕易地把火勢控制在人們所需的小範圍內。但當人類的頭部變成發火源,這種工具化的指涉變得相當明顯,火柴燃燒自身,只為製造出短暫的火源,誇張點說的話,若實際將《火柴人》拿去做為火柴使用,那這些人的頭都會迅速燒成灰燼,這個過程不斷重演,使用火柴的人也不會注意到哪些人消失了,這些人只是一個個乾枯、暗沈的臉龐,下垂的嘴角和眉間的皺褶都會在火焰裡歸於零。
《合群系列》則沒有那麼明確的工具暗示,可仍然能從不完美地雕刻的人偶中窺見端倪,這些角色以木雕的觀點來說,是尚未完工的,可他們已經具有一名「上班族」的雛形,藝術家刻意營造出這種「急就章」的不安感,加諸隨時會倒下、但又立刻升起的動態,實在令人無法不去聯想到現代資本社會中的勞工,日復一日被工作綁架,重複著時則毫無意義的生產,變成電腦和生產線的工具,但資本家會利用小小的甜頭使人們願意每天辛勤勞動 — — 廉價且氾濫的娛樂產業蓬勃發展,短影音和連續劇使人們忘卻生活的意義,被媚俗(kitsch)控制的勞工們輕易地滿足於一時的愉悅,隔天又能準時起來上班。
綜觀整個展覽,先回歸到其策展目的:
反思「人」存在於世,聚焦人與自己、人與他者、人與環境虛實交錯的關係,回歸人的本質問題,透過藝術詮釋人的各種面向,詰問「生而為人」的意義。
從這個論述中,可以發現反抗異化的決心,要求找回人的「主體性」,也即人的意義。藝術做為加速的現代社會中唯一強調「慢」的事情,和反抗運動、革命不同,如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所言,以疏離效果面對異化的問題, 他強調藝術必須具有實用性,且必須具有娛樂效果。當代藝術受到布萊希特極深的影響,誠如這次展覽中所展現的,藝術家直接去到斗居的現場,或是親身體驗泰國漁民的苦,在這種以創作為名的轉化之下,藝術為資本社會不斷加重的異化現象提供了解方。
avatar-img
19會員
60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此展覽以1985年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生在師範大學舉辦的「素描展」(Drawing show’ 85)為題,又切分為兩個部分:學生和老師。並以此為主軸,探討創校以來的四十年間,北藝大美術系的發展。
當展覽的最大前提和自我定義先被否決掉了之後,觀眾又該如何去定位這個展覽自身呢?僅管蘇匯宇強調這是一個不斷變動、可以改裝的展覽,可若要把展覽復刻到不同場館裡頭,其實每個展覽都要經過重新改裝,所有空間配置都要再構思一遍,從這個脈絡下來看,「不斷變動」只是展覽本身的特性,而非專屬於《三廳電影》的特質。
從福利社出來,走往北美館的路上,耳機中不斷播放著「草東沒有派對」的專輯。在展場裡看到那句「這裡什麼都沒有」時,哀傷攫住了我。 或許只是超譯、或是陰雨連綿下的感嘆,可我覺得這整個展覽都透露著一股悲傷的氣息。像不小心探訪了誰的心之壁,那般動容和易碎。
走進展場,就像走進了藝術家的生命那樣,在棋盤上,觀眾也試圖跨越那道河,通過搜集而來的線索,嘗試著走到另一端,可這是「一種永恆的動作」,在不斷的跨越中,人抵達下一個目標,走過下一哩路,亙久的、名為「生命」的棋局尚在延續,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跨越的嘗試。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擅長描繪人物、風景、甚至抽象繪畫,可他最鍾愛的仍是人物畫,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傳達出最濃厚的情感。低調的他,歷經了台灣歷史上變動最大的一段時期。動盪時局使他對政府的期望在不知不覺間消退,而這些轉變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成為台灣美術史上珍貴的社會記錄。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此展覽以1985年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生在師範大學舉辦的「素描展」(Drawing show’ 85)為題,又切分為兩個部分:學生和老師。並以此為主軸,探討創校以來的四十年間,北藝大美術系的發展。
當展覽的最大前提和自我定義先被否決掉了之後,觀眾又該如何去定位這個展覽自身呢?僅管蘇匯宇強調這是一個不斷變動、可以改裝的展覽,可若要把展覽復刻到不同場館裡頭,其實每個展覽都要經過重新改裝,所有空間配置都要再構思一遍,從這個脈絡下來看,「不斷變動」只是展覽本身的特性,而非專屬於《三廳電影》的特質。
從福利社出來,走往北美館的路上,耳機中不斷播放著「草東沒有派對」的專輯。在展場裡看到那句「這裡什麼都沒有」時,哀傷攫住了我。 或許只是超譯、或是陰雨連綿下的感嘆,可我覺得這整個展覽都透露著一股悲傷的氣息。像不小心探訪了誰的心之壁,那般動容和易碎。
走進展場,就像走進了藝術家的生命那樣,在棋盤上,觀眾也試圖跨越那道河,通過搜集而來的線索,嘗試著走到另一端,可這是「一種永恆的動作」,在不斷的跨越中,人抵達下一個目標,走過下一哩路,亙久的、名為「生命」的棋局尚在延續,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跨越的嘗試。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擅長描繪人物、風景、甚至抽象繪畫,可他最鍾愛的仍是人物畫,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傳達出最濃厚的情感。低調的他,歷經了台灣歷史上變動最大的一段時期。動盪時局使他對政府的期望在不知不覺間消退,而這些轉變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成為台灣美術史上珍貴的社會記錄。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Thumbnail
【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今年又來到遠得要命的朱銘美術館看展了! 此次的觀展重點是《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該展借用「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中的「流形」為題,聚焦臺灣當代雕塑藝術。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以為自己是貓,原來我是鳥.......。 容易受驚嚇,喜歡遷徙。 後來選擇落腳台灣,無論任何展覽,我都覺得它在呼喚我,從美展到生物展,無論展題小大,都充滿了策展人的巧思。 展場中的可愛對話,是不是就令你印象深刻呢? 人生又如展場
Thumbnail
愉悅,這場展覽套票購入許久,雖工作與家庭忙碌,仍心繫展覽,渴望一窺莫內於《光》的創作,終於,我完成了這趟一日短旅。 在這次的展覽中,很多的畫作,都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甚至是四季替換下的不同光線。 「睡蓮」系列亦是,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一早從高雄搭高鐵到臺中,再轉公車到國立臺灣美術館。一日臺中雖然很衝,但我們很青春吧!
Thumbnail
在市面上鸛鵝成列的台灣OO史書冊中,陳明惠教授的這本書之鶴立雞群,不僅在其縱貫廿年,涵括137名女性藝術家作品,特別之處在其「體例」:這本書不是以編年時序分章節,不是以媒材、宗派來歸類藝術家,也不是以地域為準據,乃是依據全球女性主義思潮的演進趨勢,歸納出議題與風格的經緯來鋪排綱目。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Thumbnail
【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今年又來到遠得要命的朱銘美術館看展了! 此次的觀展重點是《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該展借用「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中的「流形」為題,聚焦臺灣當代雕塑藝術。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以為自己是貓,原來我是鳥.......。 容易受驚嚇,喜歡遷徙。 後來選擇落腳台灣,無論任何展覽,我都覺得它在呼喚我,從美展到生物展,無論展題小大,都充滿了策展人的巧思。 展場中的可愛對話,是不是就令你印象深刻呢? 人生又如展場
Thumbnail
愉悅,這場展覽套票購入許久,雖工作與家庭忙碌,仍心繫展覽,渴望一窺莫內於《光》的創作,終於,我完成了這趟一日短旅。 在這次的展覽中,很多的畫作,都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甚至是四季替換下的不同光線。 「睡蓮」系列亦是,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一早從高雄搭高鐵到臺中,再轉公車到國立臺灣美術館。一日臺中雖然很衝,但我們很青春吧!
Thumbnail
在市面上鸛鵝成列的台灣OO史書冊中,陳明惠教授的這本書之鶴立雞群,不僅在其縱貫廿年,涵括137名女性藝術家作品,特別之處在其「體例」:這本書不是以編年時序分章節,不是以媒材、宗派來歸類藝術家,也不是以地域為準據,乃是依據全球女性主義思潮的演進趨勢,歸納出議題與風格的經緯來鋪排綱目。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