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無止盡的勞動—《亻─ 生而為人》展覽極主觀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會介紹所有展品,請購票入場。

以海德格引介人的存在,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展覽主視覺以「亻」為符碼,擷取中文部首表意的特性,暗指「人」在各式際遇組合下的可能性;而「Dasein」則出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探詢人類生存的本質與境況時所賦予的「存有」一詞。––La Vie網站報導。
以上是關於近期在忠泰美術館《亻─ 生而為人》Dasein – Born to Be Human這個展覽的報導介紹。在展覽主題中,放入了海德格對「存有Dasein 」的想像。
一看到這個部分,就激起我不妙的好奇心:海德格除了他的哲學思想、與漢娜·鄂蘭的八卦情史外,反猶、加入納粹的過往同樣出名。於是,在名為人的展覽中,何謂「人」這件事(更直白的說,似乎有些人不應被認為是人),變得微妙而難以言喻起來。雖然從海德格的be there說起人並不壞,但引起我偏門的期待後,沒有處理到這個面向,不免失落。
引言即是引言,概念只是敘事的開端。

談人就是談關係

回到展間,看策展藝術家如何解答「人」這一題。
Candy Bird(糖果鳥)的〈專心(102天)〉,不附圖。因為這個展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無」。
102本關於去處與歸途的囈語之書,喃喃著不需要導航又預示一些方向,每過一天,都有一本消失在併排的序列。只會留下殘膠和三分之一、難以滑順撕下的底紙痕跡,已經不在的,喚起存在的感受。個人蠻喜歡這個動態行進的展品與概念,只是作為這個展覽頭幾個作品,對觀者如我,似乎有些跳躍—以討論人的角度來說,或許有些太快進入抽象概念的存在,人在此是意念而無體的展現。

與其說是探討存在的展,不如說是一場盛大的勞動苦難博覽

接下來是二樓的展間,最好拍也最好放在IG上。在不鏽鋼球體轉圈,神色姿態各異的上班族、色彩豐富的影像紀錄,一踏入這個展間,感受到濃濃荒謬的意味—一個談人的目的的展覽,最終還是繞不過勞動。
轉來轉去的上班族,鞠躬哈腰,平日受氣、假日文青的上班族,沒想到來陶冶氣質也躲不過勞動這一題。人的本質就是生活的本質。
日常的勞動之外,也有遠方的勞動。遠方的意思,大概是在這棟樓之外,想像中假日與美術館無關的勞動者。蠻喜歡這系列的影像作品,盯著螢幕,想找出影片的起始與終點,一晃神,終點又變成起點。無休無止,永劫未盡。苦難的勞動者恆久忍耐,雙臂一度顫動,幾乎以為有什麼要打破持續下落的無法承受,卻只是更堅定的,將痛苦僅僅收攏在眉間,除此之外,一切安好。
卡葳塔.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 作品《潑》系列1
卡葳塔.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 作品《潑》系列2
卡葳塔.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
《表演織品》
勞動未曾休止,屏幕後不斷進行的人體紡織,把自己困成蜘蛛,咚咚咚的捶打地面,嘴咬著絲線因此失語。
兩側的黑白相片(無圖,請進場看展,照片我很喜歡),呈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景:同樣是勞動,靜態的微笑或做出預先設定的手勢、或搭配一隅街景,真實的勞動現場,勞苦的氛圍竟比不上鮮豔做作的人工苦難。但或許也真,勞動,本身是人難以迴避的部分,其中不想承認的,也有快樂與意義的寄託。

小小的展場裝不下「人」巨大的存在

德國藝術家沃夫岡.史提勒(Wolfgang Stiller)的作品《火柴人》
最後說說火柴人。細看各異面孔,亞洲臉孔的火柴棒特別短小,有趣的巧合(或有意為之)。終點是燒毀,未達終點的也不得寧靜。過小的展間,幾件展品,太快走到結尾,中間嘛,充斥著工作人員絮絮叨叨的提醒。在這裡,人能擁有的空間很小,人對意義的遠大追尋與想像,是難以承載在兩層樓裡。
生而為人這個巨大的命題,在過窄的地域矮下身子。還是推薦走走看看,畢竟一百個人就有千百個想法,也能夠想像千萬種身而為人的樣子。

avatar-img
2會員
3內容數
看見的再吐出來,已經是面目模糊的樣子,不如原樣的百分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2024/05/22 自性(道體)蘊涵一切機能,生命者從自性中生,屬於全能全知的機能生命行使者。 卻不知道自己如此,也不知道自己就是自性,是第一道的「無明」(無明就是不知道),於是開始一連串往外走的旅程、探索與創造,有點像蒲公英從自性原點散開出去的情況,蒲公英沒有也無法知道有什麼特定落點
Thumbnail
人類並沒有比其他動物、機器人,甚至家裡的吸塵器好到哪裡去。我們並沒有所謂的靈魂或是自由意志,甚至連「感覺」可能都只是順便出現的污染。
Thumbnail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Thumbnail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
Thumbnail
人們相信的東西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畢竟,抽象就是這樣過生活的。它生活著,它是人類的方式。抽象的聲音淹沒了我們,使我們相信與真理無關的各種東西。哦,瞭解你在設計中的權勢是如此美好。這是你唯一的機會。因為你的權勢將在遠處嗅到一個想法。因為對一個人來說,最不健康的事情就是在不知道有地方可去的情況下離開流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2024/05/22 自性(道體)蘊涵一切機能,生命者從自性中生,屬於全能全知的機能生命行使者。 卻不知道自己如此,也不知道自己就是自性,是第一道的「無明」(無明就是不知道),於是開始一連串往外走的旅程、探索與創造,有點像蒲公英從自性原點散開出去的情況,蒲公英沒有也無法知道有什麼特定落點
Thumbnail
人類並沒有比其他動物、機器人,甚至家裡的吸塵器好到哪裡去。我們並沒有所謂的靈魂或是自由意志,甚至連「感覺」可能都只是順便出現的污染。
Thumbnail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Thumbnail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
Thumbnail
人們相信的東西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畢竟,抽象就是這樣過生活的。它生活著,它是人類的方式。抽象的聲音淹沒了我們,使我們相信與真理無關的各種東西。哦,瞭解你在設計中的權勢是如此美好。這是你唯一的機會。因為你的權勢將在遠處嗅到一個想法。因為對一個人來說,最不健康的事情就是在不知道有地方可去的情況下離開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