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本讓我感到反胃的一本書籍,作者的文字細膩又精美,在看到第三十頁時我就已經覺得胸悶作嘔,在她說那是五年前的秋天,她說那年她們十三歲。
看的時候我一直心想著,啊...如果這不是真人真事改編,是不是閱讀的時候會比較好受一點,想到這裡時,我卻突然想給自己賞一個巴掌,在我看這本書的同時,這世界上的某個角落,或許我身邊的幾公里外正有人在受這樣的苦痛,而我卻不自知。
作者的文字像是在紙上塗滿蜜糖,一字一句都精緻,我相信她和思琪一樣是愛文字、愛文學、愛她所擁有的學識,但我卻認為這些愛好諷刺,就如同這本書,李國華說出口的字句很美,美到思琪以為這是愛,美到她看不清背後的惡慾。
思琪在日記裡寫了: 「其實我第一次想到死的時候就已經死了。人生如衣物,如此容易被剝奪。」
李國華與錢一維的所作所為讓人憤恨,但想了想,再回頭去看那些左右鄰居、補習班的主任抑或是房思琪的父母,誰又不是助長一切的罪魁禍首呢?
這個社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作惡的人罪有應得,但在指責加害人的同時,仍然有一部分的人,反過來檢討受害者,就這樣他們成了偵探,不斷地追問,此事件的發生,是不是有什麼原因,是你還是他?
我無法深刻感受房思琪的痛苦,我只能從字裡行間體會她的無助,喊得小聲會被匆匆帶過,太過大聲會被指責吵鬧。這個社會對受害者都有一種期待,要足夠的條件才夠有資格被同情,表面堅強最好帶上一點悲忍、太理智會顯得沒血沒淚、眼淚流了就不能停。
這個世界,或是生活,命運,或叫它神,或無論叫它什麼,它好差勁,我現在讀小說,如果讀到賞善罰惡的好結局,我就會哭,我寧願大家承認人間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討厭人說經過痛苦才成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認有些痛苦是毀滅的,我討厭大團圓的抒情傳統,討厭王子跟公主在一起,正面思考是多麼媚俗!可是姊姊,妳知道我更恨什麼嗎?我寧願我是一個媚俗的人,我寧願無知,也不想要看過世界的背面。
林亦含說過她不希望任何一個人將這樣的事件看成結構性的問題,這句話讓我難過了好一陣子,當性侵案件發生的次數成了數據結構,當我們凝視著那些圖表,圖表上的資訊是受害者累積而成的苦難,而每一筆都代表一個人,代表一個受傷的人。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到了前幾年的好萊塢#MeToo運動,我還想到了《驚爆焦點》裡的一句台詞。
If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it takes a village to abuse one.
「如果養育一個小孩靠的是整個村莊的支持,那毀掉一個小孩整個村莊也脫不了關係。」─ 《驚爆焦點》Spot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