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完,會有沉重的感覺,像書裡思琪溺水的自己,小說裡面更多的是作者林亦含對文學 、詩 ,的譬喻、暗喻,具象化的堆疊想表達的意境,疊床架屋卻沒有太多的突兀感,反而呈現了一種優雅的美,仔細品味,深厚的意涵中包含了更多的是對文學的熱愛。
有人說這畢竟只是故事,小說,天真的想像力難道就是真實的故事嗎?就像作者受訪時說的詩、文學、藝術,是否本質上就可以是巧言令色的,可以不用真實的感受,故事只是故事,終究跟現實無關,或者可以說,即使現實完全不是如此,在筆鋒之下,淒美的敘事也可以勾人心懸 。
但是大家忘了一件事,一個人一生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是正確的嗎?而他人所謂正確的價值觀又是甚麼呢?還是如作者所說:思琪註定會終將走向毀滅且不可回頭正是因為她心中充滿充滿柔情,她有愛、有慾望,我想說的是,心中有矛盾也是多數人會有的正常反應,尤其在小說裡思琪的視角中、似乎有時是思琪、有時是作者、有時又是第三人的角度,這種視角的矛盾也很特別。
我覺得書裡想表達的,是整個社會現象,是功利主義的社會造就了這一切?是教育?體制?還是政府?還是階層?還是這其實就是身為人類的課題?就像思琪提到的: 「父母在這堂課曠課了,卻自以為還沒開學」,「已經被插入的,不會被抽出來」在這個社會裡,不是所有人都是殷實的商人,有很多被權力、名氣、才華、金錢包裹的大野狼,但你要說思琪是一隻完全天真無瑕的小白兔嗎?值得大家深思,但我們要探討的可能是在如此年紀,到底有沒有辦法有像成熟的人一樣獨立辨識的能力,尤其在愛情這一塊,由愛能夠生恨,由恨當然也能生愛,否則大家怎麼會說愛情是令人盲目的呢?
如果把它成一本社會議題的小說來看,是值得一翻的,尤其在情感著墨上的力道確實是令人耳目一新,林亦含也說過:這不是一本憤怒、控訴的書。
愛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只是有太多人身陷在其中,當超載了米蘭昆德拉,所謂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是否終將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