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家都是避風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小時候看著其他家庭其樂融融、幸福和睦的樣子都會很羨慕......,說實話,到現在依舊很羨慕。渴望「無條件的愛」、嚮往「信任」、「支持」、「鼓勵」等等,而實際從父母那得到的卻是無止盡的要求和冷水。
我是幸福的。
從小生長在大家庭裡(所有堂表兄弟姐妹都住在同一棟樓裡,每天一起吃晚餐,感情很好,過年過節都很熱鬧)讓我收獲了比別人更多份的愛。叔叔會擔心我沒吃早餐而幫我多買一份 ; 姑姑逛超市時都會順便買牛奶、雞蛋等等送來 ; 伯伯會在開學前準備學生用品大禮包 ; 嬸嬸時不時會送我一些保養品、化妝品,還擔心我飲食習慣不健康,天天多準備我的午餐......等等,長輩們對我的關心和愛比很多別人家的孩子多很多很多了,這我理解,也覺得自己應該知足。
但,我也是不幸福的,只不過平時說不出口,總覺得已經擁有那麼多了,再糾結這些是不是太矯情了?
母親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有一句口頭禪:「妳以後就不要再叫我媽了,我不會理妳。」這是一句氣話,一句傷了我無數年的氣話。每當我惹她生氣,甚至是她情緒不佳我又剛好想找她時,她就會說出這句話。四五歲時每次聽到都非常難過,會乖乖聽話希望媽媽消氣 ; 小學時會既生氣又傷心地躲回房間偷偷流眼淚 ; 國中時比較暴躁,會頂嘴、會冷戰,但依舊次次忍不住低頭找她 ; 上了高中之後,我好像逐漸麻木了,再聽到這句話,只覺得有點滑稽可笑。
小學生放學總是有非常多事想和家人分享,但我到現在依然清晰記得當時我的父母是怎麼回應我的。如果我趁著父親開車載我回家的路程分享,他會聽我說,但是對於我每一個細節都要講述的習慣無法接受,他總是會打斷我:「講重點好嗎?」一般來說我接下來會兩三句快速說完,也再沒分享的喜悅。
當我在家突然想到要分享,父:「不要在這邊聊廢話,快點去寫題目。」是了,當時他買了非常多國中數學題本給還在讀小學的我寫,希望我提早學習、超前別人一步。而母親的回應則是:「我現在很累,妳先不要來吵我好不好?」諷刺的是,父親說話時手裡正專注地打著電動,母親回我的時候正在沙發上看韓劇。
年紀還小的我當時一直抱著疑問:為什麼爸爸媽媽總是要求我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後要繼續讀書、學習、寫題目,他們下班回家卻不用繼續工作,反而可以一直玩一直玩?某天我忍不住真的問出口了,他們理所當然地答道:「因為妳現在還小,還是學生,等妳長大也可以像我們一樣。」但是他們的娛樂活動干擾到我了,聽著電視新聞聲、劇裡男女主角爭吵聲、電玩遊戲打鬥聲,我根本沒有辦法好好靜下心來做題,我請求他們控制音量,得到的回覆是:「你自己專心一點就好了,真正專心的人根本聽不到外面的吵鬧聲,妳一直在意這些聲音只能說明妳太不專注了。」
現在回想起來,諸如此類的事還真不少。我的童年似乎充滿了矛盾,讓我在「被愛」和「不被愛」、「幸福」及「不幸福」的感受中反覆跳躍。
每個月爸爸會帶著全家到處旅遊,寒暑假安排六天五夜的行程,平常週末則是兩天一夜的快閃。小學還沒畢業,玩遍了台灣各個縣市、吃遍各式高級餐廳及街邊小吃,也住遍各間星級飯店、特色民宿、自己搭帳篷等等。在每個景點留下足跡,大量旅遊經驗豐富了我的人生,直到現在我也喜歡於閒暇時出去走走看看。但在當時,除了旅行帶給我的快樂,其實還有父母爭吵帶給我的恐懼、難過。他們總是有吵不完的架,和無止盡的冷戰,大大削弱原本應得到的喜悅。
我知道爸爸是愛我的,雖然他有時做得並不是很好、雖然他可能更愛自己,但我能夠從一些方面感覺到他的愛。但......媽媽是否愛我,我到現在還在尋找答案。很多人都說,沒有不愛孩子的母親,我覺得他們錯了,孩子才是天生就愛媽媽,反之卻不一定。至少,在我身上是這樣。
avatar-img
0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Thumbnail
家對我來說,不是避風港,而是戰場。 小時候,我怕爸媽吵架,每一秒都很珍惜在小學的時光。我最討厭天黑,因為他們容易吵架。 中學,想家,但不想回家。總是會在開門的時候躊躇兩三秒,我不喜歡家。 高中,家即是戰場。討厭跟情緒不穩定的人往來,也心疼以前活在恐懼的自己。 我好想要,安全的,生活無恙。
一直認為我父母是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識和信任,婚後也不願意去經營和溝通,我爸甚至將外遇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常為了錢的事情不快,不太吵架都是冷戰居多。 在學生時期經濟仰賴父母的我,一直很怕會被我爸拋棄,但除此之外,我爸對我們很好,對家裡經濟依舊付出,表面上是個外人都說好的丈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Thumbnail
家對我來說,不是避風港,而是戰場。 小時候,我怕爸媽吵架,每一秒都很珍惜在小學的時光。我最討厭天黑,因為他們容易吵架。 中學,想家,但不想回家。總是會在開門的時候躊躇兩三秒,我不喜歡家。 高中,家即是戰場。討厭跟情緒不穩定的人往來,也心疼以前活在恐懼的自己。 我好想要,安全的,生活無恙。
一直認為我父母是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識和信任,婚後也不願意去經營和溝通,我爸甚至將外遇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常為了錢的事情不快,不太吵架都是冷戰居多。 在學生時期經濟仰賴父母的我,一直很怕會被我爸拋棄,但除此之外,我爸對我們很好,對家裡經濟依舊付出,表面上是個外人都說好的丈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