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2021 能高越嶺道〜人文歷史

    「能高越嶺道」最早是由賽德克族與泰雅族人開闢,後於日據時期被修築為警備道路;國民政府來台後,復由台灣電力公司為「東電西送」輸電線而整修、維護迄今。



    二戰結束後的台灣百業亟需復甦,花蓮縣境內木瓜溪的水力豐沛,發電量滿載,而西部卻苦於電力不足,因此乃有「東電西送」的籌畫。



    1950年台電將美國援助的130萬美金電力建設經費中的40萬,用在「能高越嶺道」沿線架設高壓輸電線路及維護電力線的保線所。



    動工初期因交通困難,台電只能依賴所僱用的大批原住民背負器材、材料徒步上山。

    先於1951年3月完成75公里的保線路,作為人員通行、搬運材料及糧食補給之用。



    接著在1951年11月完成(179座雙桿型木柱線路)的乙線架設;1953年9月完成(127座細腰捻轉型鐵塔線路)的甲線架設。

    2路輸電線均西起海拔約1,000公尺的南投萬大發電廠,向東越過中央山脈2,850公尺的能高北峰,最後連接到花蓮的銅門電廠,全長45公里。



    舊東西線成為戰後穩定臺灣經濟的「保命線路」。

    1954年9月13日,先總統蔣中正與救國團蔣經國主任親臨海拔2360公尺的「雲海保線所」視察,並題書「光被八表、利溥民生」八字。



    台灣電力公司後於舊東西線最高點,海拔約2800公尺的能高鞍部設立紀念碑並刻列此8字,面向東邊太平洋刻的是「光被八表」,面向西部平原則刻著「利溥民生」,用以緬懷前人胼手胝足,興建「台電萬里長城」,對臺灣經濟的貢獻。




    而「光被八表」紀念碑也因此成為能高越嶺道上最夯的「打卡」景點,山友前來朝聖時,更可一腳踩在南投,一腳踏進花蓮。


    台灣電力公司為維護輸電線路,將日據時期的駐在所改建為保線所,沿途共設有九處,分別為霧社廬山雲海天池檜林奇萊磐石龍澗銅門




    除了提供輸電線路維護人員居住外,也儲備緊急搶修器材。因此,「能高越嶺道」也成為台灣電力公司巡視輸電塔的主要道路。



    舊東西線為臺灣戰後創造經濟復甦的奇蹟,也是臺灣電力史上最令人讚嘆的一條輸電線路。

    後因接連受颱風摧殘,部分路段坍方,搶修困難,目前已停止維護不再使用,改由新東西輸電線接續使命!



    1998年台灣電力公司完成新的東西超高壓輸電線(南投大觀—明潭—花蓮鳳林線),為台電首件蒐集地質、氣象資訊而規劃設計,不僅避開地質敏感區域,還能耐風、耐冰雪的輸電線路。


    有趣的是早期的舊東西線是為了「東電西送」,而新東西線卻是「西電東送」以解決花東地區電力供應不足的瓶頸,促進了東部的繁榮。



    至於沿線的9處保線所也因舊東西線不再使用而陸續裁撤,目前僅剩雲海、檜林及磐石等3個保線所。




    更多精彩的照片歡迎參閱!
    (本文部分照片由同行山友提供,謹致謝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