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化俱樂部|蘭陽工業中樞地-太平山林業(下)

2022/10/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拼接而成的羅東森林鐵路

第一段:電氣會社代闢線
1921(大正10)年宜蘭電氣興業會社成立時,擬利用宜蘭濁水溪進行水力發電,以提供臺南製糖會社二結工場機械製糖之用。將取在入口修築堰堤,此舉將會阻塞營林所的管流運材。為解決此問題,營林所與電氣會社經多次協調後決定,由臺灣電氣會社投百萬圓經費代為先闢築土場至天送埤的鐵道,爾後再逐年買收,完成後提供給營林所做為運送原木的設施。此段鐵道於1923(大正12)年12月完工。
鐵道行經路線自土場起,經濁水(樂水)、牛鬥、清水湖(清水)至天送埤,長度約為19.36公里。
羅東森林鐵道運材列車(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第二段:糖業鐵道線
1919(大正8)年8月開始興建糖業鐵道,自二結工場向西延伸,主幹線自二結、歪仔歪越溪經過尾塹、大洲、大義、二萬五、叭哩沙到天送埤,並在1920年2月完工通車。1921(日大正10)年起營林所租糖業鐵道做為運材之用,年租約14萬日圓。自天送埤起,經三星、二萬五(今「萬富」)、大洲至歪仔歪(臺南製糖會社二結工場),長度約14.52公里。
第三段:羅東寄附線
羅東街長陳純精在當時除了爭取將出張所與貯木場改置於羅東,並允諾由羅東街民寄附興築歪仔歪至羅東之間的鐵道(羅東寄附線),此段鐵路於1924(日大正13)年1月27日完工,至此羅東森林鐵道全線通車,隨即開始試運轉。1924(日大正13)年11月30日,宜蘭線鐵道全通,太平山林木得以透過宜蘭線鐵道向外運出。
三段接成的羅東森林鐵道自土場至竹林,全長共36.95公里,行駛時間約3小時。

不再只運送木材的鐵道

羅東森林鐵道之興設,原先僅是為了輸運木材。在闢建羅東森林鐵道期間,即有三星庄的居民陳情,希望此林業鐵道可以設站協助居民運輸地方所生產的物產,如:米、大豆、甘藷、樟腦、苧麻、落花生、木材、薪炭、柑橘、芭蕉。
〈森林鐵道と三星庄民の死活問題總督に歎願書を提出〉,《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1月25日4版。
羅東森林鐵道略圖
1924(日大正13)年1月27日正式營運不久後,即有民眾請求與阿里山森林鐵道一樣可以載客。因此,自1926(日大正15)年5月18日起,羅東森林鐵道採客貨兼營的方式營運。自土場至羅東,沿途共設有10個車站,以羅東竹林驛為起始點,經歪仔歪、大洲、二萬五(萬富)、三星、天送埤、清水湖(清水)、牛鬥、濁水(樂水)至土場。
鳩之澤溫泉俱樂部(1938)(來源:宜蘭人文知識數位資料庫)
圓山鐵線橋(牛鬥大橋)(來源:宜蘭人文知識數位資料庫)

森林鐵路羅東車站啟用

因竹林驛距離宜蘭線鐵道羅東驛仍有一段距離,對主要居住於羅東驛西南側之羅東街居民而言相當不便,因此在1931(昭和6)年曾向台灣總督府陳情將竹林驛移轉至羅東驛附近,似未獲接受;在「羅東街市區計畫圖」中,在羅東驛北側可見到「營林所停車場預定地」。
《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01月06日08版〈羅東竹林驛移轉陳情〉
直到戰後的1970年,為使羅東森林鐵路能與宜蘭線鐵道連接,遂增設竹林站至羅東火車站間約1公里長之延長線,並在羅東火車站北端增建了「森林鐵路羅東車站」,於1971年落成啟用,便利旅客轉運。自此,羅東森林鐵路遂以「森林鐵路羅東車站」為起點。
1971年羅東車站(來源:宜蘭人文知識數位資料庫)

中華特快車強勢登場

1963年時,阿里山森林鐵路首次啟用柴油客車,取名為「中興號」,速度提高甚多,此項舉措也影響了羅東森林鐵路。1967年,蘭陽林區管理處購入了兩部由日本車輛株式會社所製造的柴油客車,取名為「中華號」特快車,以與阿里山林鐵的「中興號」有所區別。兩者的顏色也不相同,「中華號」車身為深藍色,「中興號」則是紅色。「中華號」特快車與「中興號」還有一個很具獨特性的差異,就是「中華號」還編制了中華號小姐在車上服務,沿途簡易導覽,也有倒茶水服務。
羅東森林鐵路中華號特快車(來源:「吳昭明的鐵道.人生.夢」部落格)
中華號特快車僅停靠羅東、竹林、三星、清水湖、牛鬥、樂水與土場等七站。而森林鐵路羅東車站也是因應中華號特快車的行駛而增設。
停靠於羅東車站的中華號特快車(來源:宜蘭人文知識數位資料庫)
但在1979年時,羅東森林鐵路停駛,中華號也因此停駛,後來則移到阿里山林鐵持續運行。直至1978(民國67)年9月21日,森林鐵道在黛拉颱風侵襲下軌道嚴重受損,加以客運量銳減,原木運材亦漸為林道卡車運材所取代,因此在1979(民國68)年8月1日起停止營運,結束其56年之運材任務。1986(民國75)年,自土場至羅東間的森林鐵道全數拆除。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1會員
77內容數
宜蘭文化俱樂部,讓你用耳朵採集地方文化知識! 本節目由旅人書店企劃製作,特別邀請蔡明志老師雲端開講!從蘭陽大橋建築史到地方宗教信仰圈等不同面向,為聽眾解答宜蘭日常中熟悉卻又陌生的文史空間秘辛與故事! 指導|文化部.協力|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