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商業不就是在利益與道德間的拉扯嗎?在端午連假後的第一個上班日,財經人來分享一個比較需要思考的話題,幫助大家動動腦暖機。
What is moral money?
各位讀者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過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這份在財金界影響力巨大的報章雜誌。財經人從以前就是忠實的訂戶,固定每天吃早餐時順便瀏覽一下歐美發生了什麼大事(趁機找一點投資的靈感)。
其中有一個分類(或稱作專欄)就是moral money,中文或許可以翻譯為道德財。裡面的內容是金融時報整理出有關ESG/CSR/SDGs等等的報導和社論,讓讀者思考以及判斷企業商業經營上是否該顧及社會責任的議題。
在分類的一開始,金融時報就開宗明義表明它的工作就是提供這個辯論議題的觀點,供大家思考:
The trusted destination for news and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in the drive for a fairer, cleaner and more sustainable world economy. Our newsletter offers sharp coverage and commentary on the roiling debate over the purpose of business — and of capitalism itself.
ESG/CSR/SDGs which is better?
接著再仔細下去看,可以看到裡面有許多近來人們非常喜歡討論的議題,包含環境、社會、治理(ESG)、企業社會責任(CSR)、永續發展目標(SDGs),還有Green Energy、Green Finance等等。
關於ESG、CSR、SDGs應該大家看新聞和各家企業炒作都看到略知一二,甚至可以講出一套理論,所以財經人在這邊就不一一解釋他們的內容。但財經人想講的是,這三個概念並不是互斥,也不是相同,到底是誰包含誰,又或者是誰與誰重疊,到目前也仍是一個未有定論的議題。
財經人還記得在歐洲念MBA的時候,有一堂課就是在講社會責任,內容不外乎就是在解釋各種社會責任指標的內容和比較,但印象最深的是教授講的一段話:
We are not judging which system is the best. We are learning which system suits you the most.
各行各業都有各自適用的社會責任指標,且每一種社會責任指標都有其優缺點,所以大部分人都拿其中一種指標來衡量所有企業,似乎有失公平。 舉例來說,常常被拿來當負面教材的快時尚服飾,如H&M、ZARA、Uniqlo等,被大眾認為造成資源浪費,以ESG指標來看不太好。但它在東南亞國家提供的大量就業機會(假設勞動環境合理)是不是其實符合SDGs的第一項(No poverty)和第八項(Decent work)呢?
尤其當政府主管機關指定其中一種指標當評鑑時,是不是也變相造成競爭力失衡。當然,開放多種指標的選用,不論是可比較性和管理方便性,也都存在難以克服的問題。所以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評鑑時,或許要再多想想周延的作法。
噱頭還是貢獻
還有另外一個爭論,也是金融時報比較關注的爭論,就是這些工作到底是為了吸引投資和美化企業形象的噱頭,還是真的對世界做出影響的貢獻。還有很多打著社會責任大旗的投資,包含各種ETF、基金等產品,到底實際上真的是投資在這些公司嗎?投資績效是做功德還是真的有收到效果?
當然,針對這個議題,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如果英文程度比較好的讀者,建議可以看看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哈佛商業評論等財經報章新聞,會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可以思考。
以財經人來說,回想當初身在最推崇社會責任的歐洲,所見所聞都離不開社會責任,MBA還特別開課,甚至舉辦了一系列的講座。學校和坊間也有許多social impact(中文翻譯可能是社會責任影響力)相關認證和企業,要說這些是個騙局或噱頭,可能也不至於,所以財經人比較偏向這些指標的確引導(或是逼迫)企業做出貢獻。但實際上對社會的貢獻,可能也不如各家媒體和企業宣稱的這麼多。
總之,這是個很有趣的議題,即使在投資的方向上,也是值得各位思考的標的。若有任何想法,也歡迎留言與我討論!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實用,請幫忙按愛心、追蹤我和我的文章,並且把它分享出去 (可以贊助當然更好XD) !如果有任何意見也歡迎留言與我討論,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