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十七年的轉變

    若果不計算中間兩次短暫返回紐約,其實我離開這個我曾讀書及工作達十一年的地方已經超過十七年,當時在這裡固然曾經近距離認識這個國際大都會,今次逗留一個月,叫我總算可以再看看這個地方多幾眼。
    想起十七年前,手提電話雖然已經開始普及,但肯定未有今日那麼多五花百門的社交媒體,當時手提電話主要就是用作打電話作對話之用,只是不同電訊公司不時推出不同的月費計劃,所以紐約的朋友頻頻轉換電話號碼,但今日不同了,不用再記錄他們的新號碼,只需要用簡單方法便可以用社交媒體聯絡上。當然,昔日拍照後還要找方法沖曬出來再交予對方實體相片,但今日同樣只需利用一部手提電話便完成拍照及送予對方留念以作保存及回憶。
    另外,我覺得紐約市的汽車多了,路面越來越擠塞,聽說泊車也比之前困難。不知是這城市的人口多了還是不怕駕車的人多了,記得以前總有一類人因沒有方向感或怕迷路而不敢駕車,只是現在全球定位系統已經非常普及,怕迷路的人也許不再怕駕車。至今我在香港仍保存一本昔日在美國買的地圖書,以前就靠那些大本地圖書知道路線方向,尤其要離開紐約到其他地方旅遊的時候,但現在卻完全倚賴這些智能系統,即使近距離又常去的目的地,人們仍習慣了使用,我都不知道如此倚望科技是好還是不好,當然這不是純粹紐約客的習慣,那根本是全球人的情況了。類似的情況也包括在家工作,十七年前「在家工作」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行為,想不到現在返工的一群,每週總有一些日子可以在家工作。
    我不敢說那些轉變是好是壞,不過從我的角度覺得好了的是紐約明顯劃多了很多專門給單車行走的道路,例如我阿姨居所對面便多了一條由行車路劃出來的單車徑,甚至連布碌崙橋及曼克頓中城等地標也容易見到單車徑及騎單車人士,我只覺可惜是這程沒有踏過單車,更遑論說踏單車跨越布碌崙、曼克頓及皇后區這三個我最熟悉的區域。還好,在紐約市這些年間多了人跑步的時候,我也追上「潮流」,在這三十多天,我估計我跑了近三十天,我尤其高興在我阿姨附近的一個公園跑步,公園內有個寧靜美麗的小湖泊,維繞跑一圈剛好一公里,這個有松鼠、有天鵝、有鴨子的地方是我過去從未跑過的,我高興今日在紐約多了很多跑步的同路人。
    當然,紐約市亦有不少改變是令人擔心的,其中之一便是大麻味處處,聽說大麻在紐約市現在是合法的,雖然我沒見到治安因此明顯差了,但朋友也提醒我要小心多一點。除了吸大麻這樣具爭議性的東西合法了,另外彩虹旗到處可見,我一代的教會弟兄姊妹今日教育下一代時不單要面對中西文化的衝擊,也要面對信仰及全新道德觀念的夾擊,他們皆面對在家及在教會教一套,學校卻教另一套的挑戰,這絕對有別於十七年前的光景。
    我不會說紐約在這十七年有翻天覆地的轉變,最少我覺得轉變比香港少。紐約的地鐵仍舊殘舊和不準時,但其網絡之廣泛仍然成為紐約市的重要交通工具;紐約的有名地標仍是自由神像、帝國大廈、布碌崙橋及四十二街等,但同時亦多了很多沿海岸的康樂及文化設施;雖然紐約市的物價仍然高,不過卻還能令很多移民及旅客慕名而來,因為這個城市實在太具活力及姿彩。
    初到埗時我仍擔心因很多轉變而不習慣,但去到旅程的尾聲,還是覺得跟十多二十年前一樣,這個城市總有本身的優點缺點,我們只管找到跟這城市一樣的節奏及脈搏,便不難去適應及找到喜歡的地方。
    (20·06·2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