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巧妙之處,在於作為推動生活往特定方向的被動推力。
好的習慣可以讓你往更美好的人生前進;壞習慣諸如酗酒菸癮,則是葬送未來的禍凶。
習慣是一個自動化的行為
就像是早上起來滑手機,或是進到辦公室後的一杯咖啡。不同於追求某個目標時所主動付出心力,習慣是毫不費力,而且幾乎必然發生的被動行為,這也是我們應該對於習慣的"主被性"既有的認知。
習慣在完成的同時,也造就我們的「身分認同」。堅持在週末上健身房,是對於「健康者」的身分認同、不失約堅持早到,是對於「守時者」的身分認同。而身分認同也塑造了習慣的養成。於是習慣與身分認同,成為了正回饋的關係。
你想成為怎樣的人,所以做怎樣的事
你做怎樣的事,所以成為怎樣的人
讓提示顯而易見
要養成好習慣,就讓觸發好習慣的情境充斥生活;
要戒除壞習慣,就遠離觸發壞習慣的不良環境。
習慣成形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複的暗示,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行為變得愈發自然,這就是習慣。壞習慣之所以容易養成,正是因為輕易達成的高度重複。
在高中時期,為了確保我能準時起床,我把手機放在床頭,讓鬧鐘能夠喚醒我。但這麼做的同時,也讓睡醒第一件事看到手機成為常態,早晨的精華時段都浪費在瀏覽限時動態上。
在這個案例中,「容易觸發」是最大的威脅,所以斷絕拿取手機的最佳路徑,就是解法。於是我試著在睡前把一本書放在床頭,這樣早起時我就多了看書的選擇。換言之,我創造了觸發好習慣的通路。
在執行本習慣的第一個禮拜非常難受,因為我已經習慣於在睡醒的第一時間拿取手機。在那段時間,拿取書本與手機的選擇中前者的主動性更高,耗費的精神更多。但幾個禮拜過後,起床讀書代替了滑手機,變成了原本那份「習慣」。
讓習慣有吸引力
我們都知道喝水比飲料健康,但誰能拒絕放學後來一杯香甜的手搖杯呢?
人類有種奇怪的趨向,總是把當下看得比未來重要--即使你知道客觀上完全沒有道理。這也是培養習慣的難處之一,培養好習慣總是在一開始總是需要大量心力,也最容易因為誘惑放棄。
與其「堅持習慣」,不如讓「習慣有吸引力」。拿上面水與手搖杯的故事來看,如果你是因為手搖杯比水好喝,那就賦予水更多的吸引力:例如購買便利商店的高級水(就算買evian,也比手搖杯便宜),或是用精緻的容器盛裝,讓水更有價值感。如果用經濟學的講法,就是釐清你的誘因(Incentive),然後做出權衡。譬如要戒除壞習慣,就讓壞習慣的誘因減少,阻礙增加。
讓行動輕而易舉
如果你今天是想建立一個大習慣,例如每周上三次健身房,那你可能會遇到這個問題:今天好懶不想動XD
面對一個大問題,感到無力、麻煩,是很正常的--在還沒細節化之前。
完成一個任務,或著培養一個習慣,就像"爬樓梯"一樣。
你在很遠的地方看過來,樓梯就像是一面斜坡,不好上去
但在近的地方看,你就知道可以一步一步慢慢走上去。
我們常說「萬事起頭難」,一旦願意開始行動,就像是走上階梯,踏上第一步,就不難預見完成的那一刻。以上面上健身房的例子來看,你不用把視野聚焦在"上健身房",可以把目標設定為"綁鞋帶"或是"出門",如過這兩件事的重量感太重,你也可以把目標設定為"站起來"或是"放下手機"。
總之,培養一個習慣,首要任務就是"做"本身,沒有開始,怎麼結束?
讓獎賞令人滿足
即使理智告訴你,實現某個習慣可以帶來可期的正面效益。在沒有體感的條件下,我不認為有人可以持之以恆。
實現「獎賞」,是培養一個習慣最重要,也是最難達到的事情,因為多數習慣並沒有可以帶來獎賞的結果,只有你所預估更好的結局。在此條件下,一個習慣的堅持往往被無力感擊敗,不用否認,我們不是可以100%理智行事的機器人。
在沒有可預期的立即獎賞下,我們可以透過外部連結創造它。例如在完成習慣後在行事曆上畫一個圈圈,或是下載
app紀錄習慣。
無論以任何方式,讓習慣和正面感受建立連結是培養習慣不可或缺的元素,也賦予習慣長久持續的機會。
我的感想
如果說要定義《原子習慣》一書的類別,我認為可以為它貼上工具書的標籤,在這本書中,作者告訴讀者很多建立習慣的小訣竅,族繁不及備載,核心觀念就是上面的四件事。
我透過這本書建立的習慣主要有四件事:
- 準時起床
- 晨間閱讀
- 上健身房(周一周三周五)
- 晚間閱讀
- 不喝飲料
不得不承認,遵循這四個規則,建立習慣確實比起主動堅持容易得多,老子最著名的一句話: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則不爭
我認為非常能切合本書對於習慣所要傳達的概念,我們不應該用"堅持"的態度面對習慣,而是讓習慣本身成為"習慣",讓它成為日常中自然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