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速車─你生活通勤的絕佳選擇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會騎北高嗎?」
「你會上武嶺嗎?」
跟筆者聊到單車的朋友總是要問上這些問題。是的,我偶而會執行類似的行程,就是長程或登高的路線,有時兩者兼具。然而訓練或成績並非最終目的,更多時候我喜歡騎車去超商取貨,去熟識的咖啡店串門子,或沿著街道玩寶可夢Go。賽事或挑戰只是偶爾刺激生活變化的調劑,所以我的車上不需要碼表、功率計、卡踏,連變速器都捨去,手剎車還可以選擇裝或不裝。我騎的車是─單速車(fixed gear)。
沒有變速的單速車(Fixed Gear)
單速車曾經紅遍大街小巷,但以次文化的流行風潮過去後,再次回到更有神祕感的小眾文化,也因為這樣,除了被問能騎多遠或爬多高之外,最常被問的第三個問題是─「甚麼是單速車?」
常聽到的如fixed gear、死飛、固定齒輪、競輪、場地車都是單速車的種類或別稱。顧名思義,單速車就是捨棄了高效率的變速系統,只用一組齒比來探索這個世界,而它的剎車方式造就了獨特的玩法與體驗,那就是死飛輪的腳剎車。死飛輪為常見活飛輪的相對說法,在死飛輪的設定上後輪與踏板之間的傳動是固定的,沒有滑動的功能,只要車子在前進,身體就要隨著踏板不斷轉動。因為這個連動的設定,騎士可以透過雙腳向後的施力來達到減速的效果,若運用瞬間反踩的力量,還可以做出使後輪反轉或固定的滑行技巧,來達到最有力的減速,稱為skid。
對單速車的構造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可能就會理解筆者為何不熱衷於長途或登高的活動了,因為比起專門的公路車,使用單速車無疑是更嚴苛的自我挑戰!然而沒有一款自行車一開始就被設計成廢物的,它們最開始的用途非常簡單,就是載著人到更遠的地方,所有的車款總會有適合它的使用範圍。要問筆者為何總是推薦單速車?時間要拉回到10年前那位剛退伍的年輕小夥子身上。
那一年剛退伍的社會新鮮人,從南投鄉村懷抱著夢想來到台北都會,物慾很低的小夥子求學階段並沒有擁有一台每個青少年最想要的成年禮─機車,因此在尋找租屋處首先要求的就是通勤方便。在這個基礎上找到一處公車兩站,步行20分鐘到工作地點的優質套房。有趣的是走去等公車,下車再走進公司也是剛好20分鐘,後來徒步去上班變成一個常態,連車資都省下來了。在生活都安頓好之後興起一個念頭,來騎個單車吧!從來沒有真正擁有過屬於自己的交通工具,想要找一款兼具通勤與休閒功能的單車,打開電腦打上關鍵字「單車」空格「推薦」,比較了摺疊車、公路車、登山車等常見車款後,也看了許多專門車型,下坡車、BMX、特殊造型的街車,最後被一個系列影片給吸引,擁有俐落簡約的外型,單純直覺的操作,玩法多元又獨特,有專門的比賽也很適合街騎,那就是單速車。有了目標之後很快地搜尋了台北可以參觀的店家,正式加入單速車的行列。
漫遊大稻埕
深入體驗這項運動之後,深深地為此著迷,假日可以自己到空曠處練習騎乘技巧,一有問題就往車店鑽,不論何時都可以找到幾位車友帶著練習或給予更多建議,開始參加車聚、各種主題活動。真正認識到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後,大家都約著下班後要騎車去哪裡吃飯,乾脆就騎車去上班了,不用再多跑回家牽車這個步驟,從步行族轉變為單車通勤族,單車除了假日休閒之外,正式走入了生活當中。單車通勤這個習慣也在離開台北之後帶回了家鄉,車友少了就上網找找看,來來去去就成為調劑生活的社交圈,更多的時候就成了交通工具的一個選擇,要簡單上街的時候就騎上它。
再問一次為什麼要推薦單速車?以前會跟你說:「這超帥,可以玩招、練skid,國外單車快遞都在騎,還拍成電影。」但總覺得說得口沫橫飛,卻沒有太多共鳴,在沒有做功課的前提下,單速車本身的獨特功能會讓人產生距離感,這些人後來不是買公路車就是摺疊車。經過十年的單速車使用經驗,消化與內省之後,現在我會反問你─
「你最近一次騎單車上街,有使用到變速嗎?」
好像沒有用對吧?就算有,使用頻率也不高,或其實可以不使用?當然這是筆者的引導式作答,把使用範圍設定在上街辦事,而非運動。其實在生活中,很多時候並不需要高效率的套件,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菜籃,在可行的規畫內,用簡單的工具就可以完成工作。當你下一次在選購單車時,單速車風格簡約、不用變速、零件簡單、改裝具彈性、易於保養的特性,會是通勤單車中的絕佳選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單車,是每個人的第一台交通工具,它伴隨了我們的童年時光。曾幾何時因為工作與環境,我們開始駕駛汽機車忙碌地穿梭在街道之間,卻忘了沿途美好的風景。騎上單車,找回生活的熱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新冠疫情期間,因緣際會之下學會騎單車,對一般人而言不算什麼,不過對我來說,卻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因為我很羨慕騎著單車旅行的人,渴望自己也能騎著它悠遊於田野與大街小巷;隨著年紀的增長,住在都市的我,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有幸能得到老天的眷顧,讓老大不小的我學會了,當然要好好把握。
Thumbnail
接觸公路車一段時間,都會遇到要不要上卡的選擇,上卡是藉由卡鞋和卡踏讓腳和踏板連在一起,進而達到增進騎乘效率和穩定性等好處,但對我來說,看起來帥是最大的吸引力,用卡鞋看起來就是厲害,就是這麼膚淺。
Thumbnail
近期在機場,越來越常看到有人騎「電動行李箱車」,現在台灣也買的到,我們實際測試,速度最快可達時速13公里,不過價格要價近2萬元,但這種車可以騎上馬路嗎?據了解,這一種行李箱車,屬於個人行動器具,因此騎上道路,是依照各縣市自行規定,但大多縣市都不開放騎上馬路.騎樓等場域,只能在封閉空間,而且最大行
Thumbnail
有關於一個單車少年的啟動時,出自於他沒有摩托車,好的在大一的時候呢? 那時機車還沒有下來,但腳踏車已經下來了。最那時候代步工具幾乎都是我的腳踏車, 而我的腳踏車是我老爹以前的坐騎小紅,不要小看小紅他是一台越野車,最大的速度可以飆到超級快的, 再加上我以前就還蠻喜歡騎腳踏車的,所以不管是到學校,
Thumbnail
版主是一名喜愛高強度競技球類運動(羽球、排球),一周運動次數約1-2次,期間約2-3小時,屬於激烈短暫運動型態,平常無重訓、心肺鍛鍊習慣,故非常不擅長有氧、心肺需耐力之活動。本文即將公開自行車菜鳥,從大湖山莊街上風櫃嘴之初體驗。
Thumbnail
  單車旅行哲學不是討論單車,而是討論單車旅行,即為何單車旅行(why)、何謂單車旅行(what)及如何單車旅行(how)。事實上,在騎單車時是很少思考的,非指往哪騎、吃什麼、哪裡有便利商店等Google得到的思考,而是一種體驗過後,回到家靜下心來重新細細品味回憶的思考。   首先,為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Thumbnail
KHS曾經詢問過筆者個人意見,希望知道自行車的續航力到達幾公里後,就可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筆者基於自行車的活動判斷,除了過硬的一日雙北、北高、雙塔的挑戰賽外,大部分的單車活動會控制在200公里以內,因此筆者建議電動自行車的續航力達到250公里,就可以滿足90%以上的使用情境。然而這標準,是針對把騎自行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騎乘自行車到臺中的心得,透過這次的體驗過程瞭解到自己的問題與弱項,並思考如何調整,才能夠持續進步與前行。同時透過騎行活動與人生經驗提出在工作與學習上的思考。
Thumbnail
新冠疫情期間,因緣際會之下學會騎單車,對一般人而言不算什麼,不過對我來說,卻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因為我很羨慕騎著單車旅行的人,渴望自己也能騎著它悠遊於田野與大街小巷;隨著年紀的增長,住在都市的我,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有幸能得到老天的眷顧,讓老大不小的我學會了,當然要好好把握。
Thumbnail
接觸公路車一段時間,都會遇到要不要上卡的選擇,上卡是藉由卡鞋和卡踏讓腳和踏板連在一起,進而達到增進騎乘效率和穩定性等好處,但對我來說,看起來帥是最大的吸引力,用卡鞋看起來就是厲害,就是這麼膚淺。
Thumbnail
近期在機場,越來越常看到有人騎「電動行李箱車」,現在台灣也買的到,我們實際測試,速度最快可達時速13公里,不過價格要價近2萬元,但這種車可以騎上馬路嗎?據了解,這一種行李箱車,屬於個人行動器具,因此騎上道路,是依照各縣市自行規定,但大多縣市都不開放騎上馬路.騎樓等場域,只能在封閉空間,而且最大行
Thumbnail
有關於一個單車少年的啟動時,出自於他沒有摩托車,好的在大一的時候呢? 那時機車還沒有下來,但腳踏車已經下來了。最那時候代步工具幾乎都是我的腳踏車, 而我的腳踏車是我老爹以前的坐騎小紅,不要小看小紅他是一台越野車,最大的速度可以飆到超級快的, 再加上我以前就還蠻喜歡騎腳踏車的,所以不管是到學校,
Thumbnail
版主是一名喜愛高強度競技球類運動(羽球、排球),一周運動次數約1-2次,期間約2-3小時,屬於激烈短暫運動型態,平常無重訓、心肺鍛鍊習慣,故非常不擅長有氧、心肺需耐力之活動。本文即將公開自行車菜鳥,從大湖山莊街上風櫃嘴之初體驗。
Thumbnail
  單車旅行哲學不是討論單車,而是討論單車旅行,即為何單車旅行(why)、何謂單車旅行(what)及如何單車旅行(how)。事實上,在騎單車時是很少思考的,非指往哪騎、吃什麼、哪裡有便利商店等Google得到的思考,而是一種體驗過後,回到家靜下心來重新細細品味回憶的思考。   首先,為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Thumbnail
KHS曾經詢問過筆者個人意見,希望知道自行車的續航力到達幾公里後,就可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筆者基於自行車的活動判斷,除了過硬的一日雙北、北高、雙塔的挑戰賽外,大部分的單車活動會控制在200公里以內,因此筆者建議電動自行車的續航力達到250公里,就可以滿足90%以上的使用情境。然而這標準,是針對把騎自行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騎乘自行車到臺中的心得,透過這次的體驗過程瞭解到自己的問題與弱項,並思考如何調整,才能夠持續進步與前行。同時透過騎行活動與人生經驗提出在工作與學習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