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大學曾經參加過偏鄉的志工活動,那次是去南投信義鄉和仁愛鄉,跟當地的小朋友互動和關懷當地的長者。第三天因為上吐下瀉,不得已只好去當地唯一的診所就診。診所的醫師是同校的前輩,於是看完診我們開始閒聊。原來前輩並不住在山上,而是每天開車從台中往返。他說過幾年體力不行了,要考慮把診所收起來,回台中住。他笑了笑說: "住台中還是方便多了。至少老了看病也方便。"
不知道後來有沒有人接手,因為我再也沒回去過。 當時最近的區域醫院是埔里基督教醫院,開車至少兩個半小時。
去年Netflix的醫療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恰恰提到了城鄉醫療的問題。村民在劇末反對醫院轉型成醫美診所,然後蔡淑臻跟男主角離開鄉下去台北闖蕩,每個角色最後看似都找到了自己的路,從此以後過著快樂又幸福的日子。 只有身為觀眾的我,滿臉問號。
最後波特王飾演的家明醫師又出現時,我心裡想的竟然是他怎麼不會過勞死和他何時要離開去開業,諸如此類滑稽的問題。 或許是我太龜毛,硬要讓這愛情醫療喜劇,來解這偏鄉醫療的千古難題。
大多數人都不想去偏鄉,因為"不方便"
筆者大一的校園生活,在中國醫藥學院北港分部渡過。第一次到北港時,其實我蠻沮喪的。我們校園周圍,除了田還是田。學長姐來看我們,第一件事居然是去吃麥當勞朝聖,因為上一屆還沒有麥噹噹。肯德基就別想了,要吃自己去斗六買,騎得夠快應該可以吃到微溫的雞塊。北港鎮比信義鄉好多了,可是生活上諸多不便,還是讓我不想在這裡久讀。 醫生也是人,不想去的理由其實跟一般人沒兩樣。
問題的本質不在錢多錢少,而是在於"不方便"。 吃飯不方便、開車開很久不方便、看電影不方便、參加醫學會不方便、孩子要念書不方便、學才藝不方便等等的問題,讓大多數人卻步。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
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衛服部從民國110年度起開始實施"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一口氣把服務年限從六年提高到十年。2021年開始增設的清大、中興、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只能招收"公費生"。乍看之下完美的政策,其實嚴重的違反人性。 人生中有幾個十年?更何況是就讀後醫時都已逼近三十的人? 大部分想拚後醫的人,都是想靠考上醫師後還完公費,開始執業華麗翻轉人生。
少部分想結合之前所學專長的醫師,去了偏鄉廢了武功。到頭來,就只多了一個不得志的人而已。
一寸光陰一寸金,誰想在偏鄉打滾十年?
違反人性的政策,根本難以推動。只是再一次認識上位者的腦路清奇而已。
那在這個偏鄉醫療困境的賽局中,我們可以改變什麼?
既然癥結點在於"不方便",那我們應該先從"改善不方便"著手。
新冠肺炎之下,讓我們看到遠距視訊醫療的可行性。遠距醫療一直是偏鄉醫療的重點項目。尤其2020年起遠傳電信開發5G遠距醫療平台,於台東開始實行,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讓低延遲性的5G網路縮短醫生和病患的距離。再則建議增加一般醫學科或家醫科的訓練名額,因為這正是偏鄉醫療最需要的人才。在偏鄉駐診的醫師,需要的不是某個專科的名醫,而是能處理各種基本病痛的能力。實在看不懂的病人,可以用網路即時會診的方式,跟醫學中心的專家大老討論。有了第二個醫師介入,病人跟各次專科醫師的溝通會更加的順利。視訊醫療無法親手做的理學檢查,如聽診或觸診,也可以靠當地駐診醫師幫忙實行,降低"隔空抓藥"的風險。
另一方面要試著讓偏鄉的人"變多"。
有很多不方便的產生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太少"造成的。
就現實面而言,沒人就沒錢賺。
就像當時北港有了麥當勞,難道是因為公司高層覺得,有媽祖廟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麥當勞,所以才開的嗎?當然不是!
是因為人變多了,嗅到有利可圖的商機才開的。
政府可以結合有意願有能力的財團以BOT的方式開發地方的特色。有溫泉的地方就挖溫泉蓋旅館。有長浪有海灘的地方就開發水上運動蓋Vila。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就賣慢活體驗和蓋療養院。有了人潮就會加強基礎建設,進而讓每條道路都深入窮鄉僻壤,讓每條網路的光纖都通往民眾的家。可以說要縮小城鄉醫療差距,還是要從生活基本層面著手。
現在讓我們試著改寫暴走女外科醫的結局。醫美中心由於政府和財團的合作,開始蓬勃發展,帶動了地方的基礎建設。原來計畫廢除的一般醫療項目,也因為醫美中心盈餘的注入,得以繼續服務鄉親。家明醫師不再靠熱血單打獨鬥,他開始有了一個醫療團隊。就算不是公費生也有人願意來這裡駐診。家明醫師可以放心的把病人交給夥伴,得到了長年不可得的休息時間,可以走得更長久。
這才是我心中,偏鄉醫療最美的結局。
下一篇,我們來聊聊何謂筆者所學的"溫式現代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