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奉獻【醫療奉獻獎訪查】

2022/08/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為什麼想成為醫師?」這是個大哉問。
「想助人。」大部分的行業,某種程度上都是助人,都是讓人們的生活更順利些。那麼,醫師的助人到底有什麼不同?
這個問題,我也還沒有能說服自己的解答。
踏上追尋解答的道路,在學長啟發下參加了醫療奉獻獎訪查。經過半天的訪查員訓練後(包含訪問技巧、訪查目的宣告等),接下任務,去探查、挖掘一位醫療奉獻獎入圍醫師的生命故事。

奉獻的極限

奉獻的極限到哪裡?
一直有人告訴我,不要將自己燃燒殆盡了。當一個人將自己的心力全數掏出,即使這些精力全數用在助人上,也未必是件好事。在現代社會中,「保全自己」已然成為主流,我們要把自己照顧好,避免捲入各種糾紛中,自己活得健康、快樂才是人生的意義。
聽起來一點錯也沒有,我承認。
但不知道為什麼,每每聽到這類想法,總會讓我心頭刺了一下。或許是尚未足夠社會化的我還未能參透其中重要性?但對我來說,醫者的使命似乎不該如此。
甚至連父親荒誕至極的玩笑,更讓人舒心。「你生來是救人的、是當菩薩的,不用談戀愛,清心寡慾,專心在你的任務就很好了。」當然這僅僅是玩笑,即使父親可能是認真的但我也未必能遵守。
如此看來,奉獻的極限大概是「讓自己很好」的前提成立下。「很好」是主觀的,然而,若身邊的摯愛覺得早睡早起、周休二日、沒有夜班、毫無壓力才是「很好」,那麼需要犧牲一些自由、一些時間的奉獻,勢必會受到質疑與考驗。
奉獻與生活品質,不能取得平衡嗎?
奉獻一定得交出自己的一切,青春、生活、家庭、健康?
在這次訪查中,我看到以往不曾見過的奉獻。

縝密規劃的奉獻

過去我一直以為,奉獻是從你認知到「想奉獻」的那一刻起,就馬不停蹄地投注一切在上面。但這次訪問的醫師讓我看見不一樣的可能:將自身的成長、成就、家庭、事業,與服務同時兼顧。
人的一生可以分成好多階段,當家業安定、經驗累積足夠後,接著追求的便是濟世救人。
我訪問的醫師目前是山地巡迴醫療專任醫師,但他並不是一畢業就投身山地醫療。如果進一步了解醫師背後的故事,會發現他的經歷驚人。心臟專科執照、內科專科執照、美國婦產科專科執照、美國婦產科學院院士……甚至在美國自行開業。在美國,他是生活安定、有地位又富足,人人稱羨的醫師,過著台灣人一生嚮往的生活。大多數人一旦攀到這個位階,大概會永久執業直到退休。
然而,醫師卻在孩子成家立業後,選擇回台投入偏鄉醫療。
訪談過程中,能感覺醫師是對自我生涯規畫相當有想法的人。許多人的奉獻是懷著一股熱血向前衝,燃燒式地付出、照亮他人;醫師的奉獻卻是有計畫性地先充實自己的技術、經驗,拓展視野,給孩子頂尖的教育、給家人富足的生活,等到身邊的人已經不需要協助,再全心全意投入山地醫療。
如此一來,在服務的過程中需要擔憂的事情就少了。不用擔心孩子沒人顧、不用擔心家庭溫飽......不用擔心任何為了「生存」所必須考量的一切。目光是唯一且堅定的:助人。
訪談過程中,醫師語氣泰然,彷彿一切都理所當然,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小事。這是我看過最理性、卻又堅定的奉獻,也提供了醫學生們另一種可能性:並不是奉獻就得安貧樂道。(但事實上目前醫師確實過著安貧樂道的日子!因為他忙著上山也沒時間花錢。)

讓奉獻效能最大化

在訪談過程中,醫師不斷灌輸給我的觀念是「經驗、醫術」。這對醫學生來說是老生常談,卻是最中肯的建言。我想,醫師大概就是秉持這樣的信念,在人生的前半場努力投資自己;有了足夠經驗,才能給予患者最好的治療、博得信服,才能讓奉獻有意義與實際成效。

山地巡迴醫療的困境

雖然主題是奉獻,但談到山地醫療與偏鄉服務,還是將這次我看到的點滴都記錄下來。
訪問了醫院副院長、醫師本人還有一些其他醫療從業人員,大致歸納出三點目前山地醫療的最大困境:
  1. 醫師人力不足
    以受訪醫師任職醫院為例,前往山地服務的醫師可分專任醫師(會固定上山)與非專任醫師(會輪流上山)。目前台灣多用 IDS(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的方式將該偏鄉地區配給特定醫療院所負責管轄,該醫院只有4位專任醫師,近期又有一位退出,因此受訪醫師原本一週上山兩天,將變為四天,負荷量大。
  2. 山區路途偏遠顛簸
    舉醫師服務的範圍為例,他平時負責仁愛鄉翠巒、力行、華崗等地,平時從管轄醫院上山就要花2.5小時,但前往各部落的力行產業道路時常坍方,若道路受阻就必須花費4小時繞路而上。此次訪問行程,原本想跟隨醫師的醫療團走一趟巡迴醫療體驗之旅,但考慮路途危險遙遠,家人擔憂而未能成行。可以推想,身為一位醫師若長期服務於偏鄉,日日暴露於風險下,家人也會是行醫的阻力之一。
  3. 經費問題
    對於那些主要服務對象為山地部落的醫院,虧損情形絕對嚴重。許多山地居民長期付不出醫療費,醫院無法要求沒錢的部落居民付醫療費,但又難以拒絕居民求診。而這更進一步影響山區居民健康。醫師曾說有居民因為仍欠醫院醫療費,生病時還不敢下山就醫。
力行產業道路坍方搶修中
這些問題,有些不只牽涉到醫療層面,而是山地部落因地域、資源落差所造成的不平等。現今能做的,就是「從沒有到有,從有到平等。」

要做就不要怕

曾問醫師,會不會覺得奉獻的過程辛苦,或是覺得路途艱辛。醫師只回了一句「要做就不要怕」。
這是此次訪問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有多少因為擔憂、沒自信、缺乏勇氣而沒能好好完成的夢想?
既然接下任務,那就好好大鬧一場:)
共勉。

附錄:關於醫療奉獻獎訪查

有關訪查員的報名資訊,推薦大家去看這篇文章,裡面詳細說明參加活動後你能獲得的!我也是受到學長的啟發,才決定參加這項活動。
由衷感謝身邊有許多溫暖、激勵人心的人們,成就了現在的我。
呂咏芯
呂咏芯
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好幸運、好幸福的人。喜歡花草樹木藍天、喜歡漫步在街頭山間、喜歡極致的忙與閒、喜歡寧靜、喜歡愛。希望能將身邊的感動、生活的啟發,用文字留下一些痕跡。分享給你們,願溫暖、富足能漸漸在每個人心中萌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