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獻閱讀_ 通過定性分析,確定影響患者和家人選擇急性後期護理機構的因素

Determ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lection of post-acute care models by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作者:Ya-Hui Hsu , Tsong-Hai Lee, Kuo-Piao Chung , Yu-Chi Tung 
期刊名稱:BMC Geriatrics 發表日期:2023.03.2
閱讀筆記:
此為針對中風患者及家人,在選擇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ost-Acute Care,簡稱 PAC)機構,例如醫院、長期照護機構、門診復健等,所考慮的因素。
共收集台灣四家醫院,共21名中風患者和家人,進行訪談後的數據分析。
研究结果顯示:受訪者選擇PAC機構的5個主要考量因素。
1.醫療服務質量:例如醫院/機構的設備設施的現代化程度,醫師、護理師的專業素質。難怪各醫院競相秀出達文西微創設備、各種微創內視鏡,從醫院門口到診間、電梯,都充斥著新科技的海報。
2.成本和保險負擔:患者和家人會考慮醫療成本,保險是否有給付,包含門診、住院、復健等因素。目前幾乎9成手術,醫生都會順便介紹部分自費項目,最特別也不必需的是加溫毯,單次使用$1800~$2,000,其實手術室護理師都會提供足夠的棉被,這筆錢省下來。
3.地理位置:一般評估地理位置,是否具有可近性和便利性,鄰近相關區域的環境。例如總院&分院的差距,有時分院的周圍就比較純樸,例如台大金山分院、天主教耕莘安坑醫院。
4.護理的連續性和協調性:視病情和護理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機構,可能涉及特定的治療、復健計畫、醫療照護等。台灣多數醫院,都屬於綜合醫院,相較於大陸有較單一的眼科醫院、中醫院,我指的是大型、附有住院的眼科或中醫院。
5.患者體驗和口碑:可能會考慮他人的經驗和口碑評價,包含之前病人和家屬的反饋、醫療機構的聲譽等。現在Google評價,也成為我就醫的考量,透過使用者的評論,可以減少踩雷機率,特別是身體不適時,總想儘早解決問題。
作者希望藉由此五種主要因素,提供醫療機構決策者,根據病患和家人需求,建立全面的醫療資源。
曾在兩岸醫療院所服務過,切身體驗作者的五種因素,但大眾點評針對醫院的評價甚少,某次出差雲南,因擦美白乳液,引起全身蕁麻疹,自行就醫後暈倒在掛號櫃台,朦朧中有幾個人幫我抬進搶救室(急診),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請打開微信錢包,先墊付$1000元(人民幣)。
從此之後,我更愛全民健保了,至少我進急診時,不用先付錢~><~
名詞學習:
1.半結構化:譬如存儲員工的履歷,因個別員工提供訊息不同,可能會出現一些沒有預料的資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