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住院紀錄】-合作是為了不留遺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陪病者、照顧者、子女、父母、配偶這些名詞在醫護人員的統稱都叫做「家屬」。

「家屬在哪?」

「家屬要簽名喔!」

「來,主治醫生要說明病情請問家屬在?」在醫院期間最常聽到的。

多數的病人,擁有多個家屬,如同我,而當病人無法自主表達時,家屬之間由誰回應治療的選擇又是個難題。

當你握有他人生命暫時的決策權時,你會怎麼做呢?

我不使用「應該怎麼做」原因是如果執著在應該怎麼做,只會讓人膽怯於做出合適當下的決策,執著於是不是有一個標準答案作法。

然而,沒有人能跟你說哪一個醫療選擇時絕佳答案,每一個選擇都有它的優勢及風險,選擇將優勢最大化,風險最小化是我們家屬能做的,也是我在老爸今年第二次大病的深刻感觸。

2022年初的第一場入院,當時的我手足無措,因為老爸完全的失去意識,當時只能聽著外科醫師的指示,做出對老爸最合適的選擇。

2022年底的第二場入院,這次的我似乎淡定的,能自嘲的說「一回生二回熟」然而,我始終不曉得我為老爸的做的決定,是不是最合適的。

因為經歷過這兩次的入院,也讓我和其他親人之間開始討論,最合適老爸的選擇,從普通病房到加護病房,再轉至普通病房,我們謹守著老爸的心願「善終」。

如果遇到緊急狀況時,選擇不氣切、不實施電擊心肺復甦術,不選擇侵入式治療,以內科治療,如時間到了該結束在世上的旅程,那就順其自然。

這次,我們一家人,謹守著老爸的心願,在做任何決策時,希望盡量不要為他帶來痛苦,然急性腦中風,讓老爸的意識清醒著但身體已經由不得自己控制,這種內心的折磨比身體受的傷更痛,這又是另外一則故事,也是他正在經歷的歷程。

然而,沒有人可以取代另一個人的生命課題,家屬的痛和病人的痛,都痛。

依然記得,轉院到PAC[註1]病房時,個管護理師跟我說,病人的痛不亞於家屬,然那個痛各自都有,能做的僅能有陪伴,度過這個歷程。

「家屬間的合作,包含了病人」我是這麼想的。

當家屬一心一意的想要為病人「好」這都是人之常理,也是關懷與愛的展現。

然而,當病人無法共同參與時,那家屬的「好」對病人也可能帶來壓力。

那個壓力可能有......

「想著要回報回饋,但又礙於身心狀態的受限而不適,便已拒絕合作為無力感的展現。」
「知道自己可能無法達成復原,可能無法讓家屬們的付出獲得回饋,而開始在復元之路上對自己更挫折」

當然啦,你要說有些病人在生病後,就變成大爺大姊,需要別人殷勤的事奉著,也大有人在,這也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有能,可以被服務的權利等。

所以這樣聽一聽,可以大概知道因為疾病,自身的能力或權力被暫時或永久的剝奪,而產生的行為有多麼多樣了吧。

因此,我在這一年的陪病經驗中提出「家屬間的合作,包含了病人」。

我們讓病人知道,彼此間的合作不僅為了滿足彼此,且可以更宏觀的去看,雙方間的合作為了整個家庭的持續運作。

不因為一人生病,全家陷入停擺,或是犧牲掉家庭成員等。

關於犧牲這件事情,又是在陪病的歷程中的另一個故事了。

「家屬間的合作,包含了病人」,這個包含病人,意思是能在病人有意識時,明確的知道自己的疾病概況表達自己對於疾病的恐懼擔心,也能表達自己對於醫療的期待和照護方式。

而家屬在了解病人的想法後,給予回饋包括可以提供協助和限制,雙方彼此核對後,為家庭現在因為遇到疾病而暫時卡觀的狀態,能夠理出些思緒回應。

當然,家庭成員間溝通,彼此對於疾病的想法及感受,都能在我們尚健康時日常間談論。

邀請您和我們一家人,共同練習談論疾病、醫療處置、對於善終的想法等,作為了解彼此的話題,找到彼此間能夠合作的方式,幫助家庭繼續運作下去的出路。

謝謝讀者們,閱讀至此,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提供照護病人的引導。

祝福,所有正在為心愛之人的陪病者或照顧者們,靜好。




[註1]急性後期之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以下稱 PAC)。一、 建立台灣急性後期整合照護模式,以提升急性後期照護品質。 二、 建立急性期、急性後期、慢性期之垂直整合轉銜系統,以提升病人 照護之連續性。 三、 確立急性後期照護之完整性及有效性,對治療黃金期之病人給予積 極性之整合性照護,使其恢復功能或減輕失能程度,減少後續再住 院醫療支出。(資料來源:健保署網站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5A0BB383D955741C&topn=5FE8C9FEAE863B4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llo&Goodbye
12會員
23內容數
期待能將貓咪的生活哲學學透,運用在助人領域及真實人生中的一個人。 是一位社會工作師、是一個長期照顧父親的女兒、一位遠距親密關係的伴侶。 在這邊從社會心理及生態觀點,聊聊我所知的世界、所感的體悟及所追求的理想。
Hello&Goodbye的其他內容
2024/06/23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2024/06/23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2024/01/06
因為二次的重病後,爸爸這次真的需要長期由他人照顧了,舉凡生活中的大小事自理的能力已經被疾病剝奪。起初開始照顧爸爸的時候,很難想像這種連自己決定要幹嘛的自由都沒有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自己把全部的力氣和感受,放在照顧者的位置,因此對於「病人」「被照顧者」「無行為能力者」他們仰賴他人的照顧而會有的心情很
Thumbnail
2024/01/06
因為二次的重病後,爸爸這次真的需要長期由他人照顧了,舉凡生活中的大小事自理的能力已經被疾病剝奪。起初開始照顧爸爸的時候,很難想像這種連自己決定要幹嘛的自由都沒有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自己把全部的力氣和感受,放在照顧者的位置,因此對於「病人」「被照顧者」「無行為能力者」他們仰賴他人的照顧而會有的心情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老爸住院也即將來到快九十天了,這一個半月中眼淚不曉得經歷過幾場暴風雨般的淚水洗禮;各式各樣情緒的出場,有悔恨,害怕,恐懼,憤怒,悲傷緊接著一連串的行為去回應一個個出場的情緒,兜了一圈後才恍然大悟,最需要的那個行為是「接納」。 接納,人世間的無常,在於無法掌握住這奧妙身體隨時的崩塌;接納,即便有時候太
Thumbnail
老爸住院也即將來到快九十天了,這一個半月中眼淚不曉得經歷過幾場暴風雨般的淚水洗禮;各式各樣情緒的出場,有悔恨,害怕,恐懼,憤怒,悲傷緊接著一連串的行為去回應一個個出場的情緒,兜了一圈後才恍然大悟,最需要的那個行為是「接納」。 接納,人世間的無常,在於無法掌握住這奧妙身體隨時的崩塌;接納,即便有時候太
Thumbnail
昨天深夜,跟一個好朋友討論到了一個攸關死生遺憾的故事,我想每個人終生也必然會面臨到同樣的際遇或抉擇的兩難,只是大部分的人,對於這個命題,最後必然選擇靜默的態度,讓寶貴的生命,歸咎命運,就此完結。這個議題,我身有同感,在青年時代也曾經百思不得其解,試圖想解開這個生死學的人道議論,若最後犯眾怒,成了叛徒
Thumbnail
昨天深夜,跟一個好朋友討論到了一個攸關死生遺憾的故事,我想每個人終生也必然會面臨到同樣的際遇或抉擇的兩難,只是大部分的人,對於這個命題,最後必然選擇靜默的態度,讓寶貴的生命,歸咎命運,就此完結。這個議題,我身有同感,在青年時代也曾經百思不得其解,試圖想解開這個生死學的人道議論,若最後犯眾怒,成了叛徒
Thumbnail
 實際照顧住院病人後,才深刻體會到照顧者的辛苦。對了,原來手術服的穿法和浴衣或和服不同,要反過來。(來自神經大條照顧者的恍然大悟)
Thumbnail
 實際照顧住院病人後,才深刻體會到照顧者的辛苦。對了,原來手術服的穿法和浴衣或和服不同,要反過來。(來自神經大條照顧者的恍然大悟)
Thumbnail
陪病者、照顧者、子女、父母、配偶這些名詞在醫護人員的統稱都叫做「家屬」。 「家屬在哪?」 「家屬要簽名喔!」 「來,主治醫生要說明病情請問家屬在?」在醫院期間最常聽到的。 多數的病人,擁有多個家屬,如同我,而當病人無法自主表達時,家屬之間由誰回應治療的選擇又是個難題。 當你握有他人生命暫時的決策
Thumbnail
陪病者、照顧者、子女、父母、配偶這些名詞在醫護人員的統稱都叫做「家屬」。 「家屬在哪?」 「家屬要簽名喔!」 「來,主治醫生要說明病情請問家屬在?」在醫院期間最常聽到的。 多數的病人,擁有多個家屬,如同我,而當病人無法自主表達時,家屬之間由誰回應治療的選擇又是個難題。 當你握有他人生命暫時的決策
Thumbnail
當你面對親人在急救時是否同意插管, 不管決定是甚麼, 都需要很大的勇氣!
Thumbnail
當你面對親人在急救時是否同意插管, 不管決定是甚麼, 都需要很大的勇氣!
Thumbnail
如果,你無法用同理心對待配偶親人,也不要期望,配偶用同理心對待你的親人。
Thumbnail
如果,你無法用同理心對待配偶親人,也不要期望,配偶用同理心對待你的親人。
Thumbnail
除了死後的 #生前契約,買一席之地的寶塔,或是為了分配財產的預立遺囑,許多人不知道在遇到生命垂危需要被急救前,要簽署什麼書面文件,才能順從自己的心願及保障身體權,更少人能夠在身心狀態尚可、意識清楚下思考。 比比看大不同 預約未來對醫療照護決定的諮商 慎重預立簽署是落實生命教育 #愛自己不阿雜
Thumbnail
除了死後的 #生前契約,買一席之地的寶塔,或是為了分配財產的預立遺囑,許多人不知道在遇到生命垂危需要被急救前,要簽署什麼書面文件,才能順從自己的心願及保障身體權,更少人能夠在身心狀態尚可、意識清楚下思考。 比比看大不同 預約未來對醫療照護決定的諮商 慎重預立簽署是落實生命教育 #愛自己不阿雜
Thumbnail
如果可以選擇離開的方式,你會希望被怎麼樣對待呢? 陪伴爸爸的最後這段時間,居家安寧真的給我對死亡有不同的看法 也將這段路程,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如果可以選擇離開的方式,你會希望被怎麼樣對待呢? 陪伴爸爸的最後這段時間,居家安寧真的給我對死亡有不同的看法 也將這段路程,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生者與亡者之間-個人、家庭、家族 生者與即將成為亡者所要面對”死亡”這件事,有許多不同的層面要穿越,很幸運的我們一家有時間一起學習這生命臨終的一堂課。 即便學習過還要用的出來才是真正消化,從一開始覺得自己從老爸兩年前檢查有癌症開始便一直在調適應該已經還好了,在陪伴老媽、老爸、處理相關事務,發現好多細
Thumbnail
生者與亡者之間-個人、家庭、家族 生者與即將成為亡者所要面對”死亡”這件事,有許多不同的層面要穿越,很幸運的我們一家有時間一起學習這生命臨終的一堂課。 即便學習過還要用的出來才是真正消化,從一開始覺得自己從老爸兩年前檢查有癌症開始便一直在調適應該已經還好了,在陪伴老媽、老爸、處理相關事務,發現好多細
Thumbnail
下午有機會再度參加第二場的周老師跟畢醫師有關的安樂死議題,這部分他們都有很多的分享,我放在以下的筆記中,希望沒有機會聽到的人,都可以稍微感受到當時老師跟醫師的分享過程。 個人心得分享 討論到安樂死的議題中,其實我有個遠房親人,我小時候去住他家的時候;他和家人很照顧我,後來我出國念書,聽聞家人說他
Thumbnail
下午有機會再度參加第二場的周老師跟畢醫師有關的安樂死議題,這部分他們都有很多的分享,我放在以下的筆記中,希望沒有機會聽到的人,都可以稍微感受到當時老師跟醫師的分享過程。 個人心得分享 討論到安樂死的議題中,其實我有個遠房親人,我小時候去住他家的時候;他和家人很照顧我,後來我出國念書,聽聞家人說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