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馬斯克因為ESG惱羞,台灣企業如何迎頭趕上?(上)

ESG是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為什麼國際金融市場和信評機構都對ESG日益重視?從2022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風險報告中可以看到,除了短期因為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的打擊外,對全球影響最長久嚴重的,都是氣候重大變遷造成的長久性問題,可見企業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各企業無不嚴正以待ESG帶來的議題和影響,『ESG是騙局!』連馬斯克今年五月時,都忍不住在twitter上大發雷霆,因為特斯拉被剔除標普道瓊500ESG指數(S&P Dow Jones Indices),股價連日下跌不少。

ESG新賽局,企業為什麼一定要加入?

為什麼ESG是企業必選題?,除了企業應該做的風險管理、企業的市場形象外,還可以從品牌客戶對供應鏈的要求、世界各國的環境法規和金融法規和優惠幾個面向來看。
Apple蘋果宣示2030年達到碳中和,逼著整個蘋果供應鏈一起同步進行;台積電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和供應商開始布局,並宣告2050淨零碳排;鴻海近日更宣告,將針對特定供應商實施ESG績效考評。若無法達到減碳的標準,不論是蘋果、台積電、鴻海就可能開始調降採購數量,甚至喪失供應商合約5個策略建議,讓供應鏈在減碳颶風中站穩腳步文章中,提供身為供應鏈的你,如何進行減碳的參考。
台灣金管會的「公司治理3.0」政策,明定2023年起,資本額達2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需具體揭露ESG資訊。立法院正在審理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把『台灣2050淨零排放』納入法規,環保署也開始研擬台灣的碳定價規則。因為金管會推動的「綠色金融3.0」,金融機構也為了投融資的風險管理,也將ESG作為企業放款的審核條件之一,可見ESG也是台灣企業應該重視的議題。
國際間各國政府也早已將ESG中的減碳當作國家重要目標,台灣是出口大國,2021年出口總金額為4463億美元,約佔GDP57%,企業要迎戰碳稅國際戰場,更應該知道國際貿易的最新現況。中國在2021年搶先國際開始「碳交易市場」,利用排碳有價化和碳權的買賣,做到減碳的目的。歐盟的「碳關稅」也就是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在2023年針對重點產業開始實施申報,2026開始徵收。

企業如何開始做ESG?

把「碳中和」當做ESG最終的長期目標
ESG範疇這麼廣,企業怎麼開始做?因為極端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影響,和上述從品牌供應鏈條件要求及世界各國的環境法規來看,做到減碳、碳中和淨零排放是最應該優先開始探討的ESG重點項目。
企業如果已經下定決心要開始減碳,要怎麼開始做呢?企業可以將「碳中和」當作終極目標,先透過碳盤查了解本身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的資訊數據。並依據客戶、產品市場,和企業工廠所在地的政府法規對減碳的要求條件,選擇要進行碳中和的主題和範圍項目,規劃減碳工作,並往下執行碳減量。在碳中和怎麼開始做?中提到具體的步驟如下:

步驟1╴碳盤查
要了解企業本身目前的排碳狀況,應該要先掌握實際的碳排放數據,也就是做到量化組織排碳量產品碳足跡。要有效率的做好碳盤查,可以利用數位工具協助進行
碳盤查有三種範圍,包含範疇一是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像是製造業在生產過程中鍋爐等製程的排碳;範疇二是間接能源排放,主要是電力使用,也就是台灣製造業最大的排碳來源;範疇三是其他間接排放,像是員工出勤、供應鏈及物流運輸中產生的溫室氣體。
這三種範疇其實都是企業營運流程,相關數據都存在企業常用的ERP、MES、人資、出差勤及能源管理等資訊等相關數位系統中。若碳盤查系統可以整合這些既有的數據資訊,不只讓執行碳盤查也更有效率,也讓碳盤查結果更準確、更符合企業目前的營運狀況!

步驟2╴碳減量
利用碳盤查的數據成果,找到高碳排項目,依據碳管理計畫的減碳執行內容,進行碳減量措施。下段會說明能源提效及轉換製程改善循環經濟三方向,並利用工業4.0和智慧製造的方式,達成減碳目標。

步驟3╴碳中和
進行碳抵換,完成碳中和後,應請第三方驗證機構協助完成驗證,宣告完成「碳中和」。

適合台灣企業的減碳方式

ESG減碳的短期目標,可以分為減少浪費、提升效益兩個主軸
利用數位工具完成碳盤查後,企業就掌握了本身的碳排放狀數據資訊了。針對數據顯示的高碳排放項目,要如何選擇碳減量的減碳方式呢?今年台灣國發會發表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提出製造業減碳方式,有能源提效及轉換製程改善循環經濟三大方向的建議。
綜合來說,也就是製造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應該要努力做到減少浪費提升效益兩個主軸,這和精實管理的精神不謀而合。企業也可將減少浪費提升效益當作減碳的短期目標;但選擇長期減碳方式時,也應該依據執行減碳成本企業的產業特性來思考適合本身的減碳方法。
想了解更多減碳的方法嗎?在下篇帶你了解更多!
本文首次發表於〈就享知〉知識平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