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隨筆》012 心喻

《竹窗隨筆》012 心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7.7.28 良因法師 劄記

心無可為喻

心無可為喻

蓮池大師:

心無可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權為彷佛,非真也。

試舉一二:如喻心以鏡,蓋謂鏡能照物,而物未來時,鏡無將迎;物方對時,鏡無憎愛;物既去時,鏡無留滯。

聖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際空寂,故喻如鏡。

然取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實無知。心果若是之無知乎?則冥然不靈,何以云妙明真體?

或喻寶珠,或喻虛空,種種之喻,亦復如是。


【演蓮法師譯文】

心是無形無相的,沒有任何東西可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姑且取其與心的作用相近似的事物來作喻,使人對於心的概念有所領會,但不可認為心當真就像某種東西。今試舉一、二例來加以說明吧:

譬如以鏡喻心,這是因為鏡能照物,當物體還沒有對著鏡的時侯,鏡不會主動將物體的影像映入鏡中;當物體正對著鏡的時侯,鏡不會因物體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體離開鏡的時侯,鏡不會把物體的影像保留下來。

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不住過去,不住未來,不住現在,雖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所不照。

因此用鏡來比喻心,只是取其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畢竟是沒有知覺的,難道心也像鏡沒有知覺嗎?假如心像鏡子一樣冥然不靈,又怎麼可以說它是妙明真體湛然常寂呢?

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raw-image

良因贊曰:

寂者,不動之體;照著,變化之用。真如體用同時,不可思議。

不得已,以鏡子、寶珠、虛空、水波…來喻此真心。

就只是借事顯理,莫以為離開一切法,

有一物像鏡子、水波等,稱為「真心」者存在。

《永嘉證道歌》:

「體若虛空勿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即知君不可見,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真操實履者,於不可得中得之!


avatar-img
普賢行、觀音慈、地藏願的沙龍
13會員
174內容數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2017.8.9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 一僧忿然曰:「《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①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 予合掌云:「汝號甚麼如來?」僧謝不敢。 又問:「汝既未是如來,
2017.8.8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妙喜①云:「若是幹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秤錘』、『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 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卻口頭三昧而求實悟。 【注釋】 ① 妙喜:宋朝徑山・宗杲禪師。字曇晦
2017.8.7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太原孚上座①,於揚州孝先寺講《涅槃經》,廣談法身妙理,有禪者失笑。 孚講罷,請禪者茶,白云:「某甲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教誨。」 禪者云:「不道座主所說不是,然只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既如是,當為我說。」 曰:「座主還信否?」
2017.8.9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 一僧忿然曰:「《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①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 予合掌云:「汝號甚麼如來?」僧謝不敢。 又問:「汝既未是如來,
2017.8.8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妙喜①云:「若是幹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秤錘』、『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 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卻口頭三昧而求實悟。 【注釋】 ① 妙喜:宋朝徑山・宗杲禪師。字曇晦
2017.8.7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太原孚上座①,於揚州孝先寺講《涅槃經》,廣談法身妙理,有禪者失笑。 孚講罷,請禪者茶,白云:「某甲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教誨。」 禪者云:「不道座主所說不是,然只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既如是,當為我說。」 曰:「座主還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