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初本單位來了個新人,我的工作年資已10年有餘,說來嘴軟,我目前僅帶過兩個新人。對於新進的護理師,我一直認為有很多的現實面,讓新人的身心壓力都很大,就讓我用個人觀點,與大家分享:
訓練期間短
以我所在的醫院和病房來說,毫無本院工作經驗的人,就任後只有一個月的訓練期。雖說一個月,但還要扣除放假的天數、在教室上新人課程的天數,算一算新人實際在病房被師傅帶著的天數大約在15天左右;在這裡,不知道圈外的讀者看到會不會捏一把冷汗?沒錯,他們被師傅帶沒幾天,就會被放生,然後自己照顧病人了。但我們病房會在新人剛上線(獨自開始照顧病人,我們稱作「獨立」)時,會安排多餘人力稍微留意新人的表現以減少狀況發生。
學長學弟制/學姊學妹制
相信只要工作層級明確、規模夠大的地方,都會有這種現象:好比軍營、公家單位。工作倫理確實是職場需要注意的細節,但這種上對下的關係,能不能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我覺得是更重要的。
想起我剛進單位的時候,許多的學姊們性格較鋒利,好比會直接批評新人的表現不佳(大部分是在背後說,但有時也是沒在管新人會不會聽到)、質疑新人交班的內容。我當時也被發生過,病人例行抽血的報告結果正常,但我沒有跟醫師告知,在交接時就被學姊用上臂一直推擠,說「報告出來就是要跟醫師說呀,怎麼不去?蛤?」當下覺得這種感覺很不被尊重,但因為她是「學姊」,所以我也只能摸摸鼻子。新人很多委屈都不敢說,往往都吞進肚子裡。
常常長輩會要求後被尊重,那反過來呢?並且因為不對等的關係,導致後輩覺得壓抑、委屈,長久之後自然會讓留任的意願越來越低。
醫師之間的習慣不同
其實護理師最大的工作夥伴就是醫師,我們不但要執行醫師的交代事項(我們稱作「醫囑」),還有思考醫師的醫囑是否合理或有無必要。以我的病房為例,本科的主治醫師就有將近10位,但每個主治醫師都有不一樣的習慣,像A醫師習慣術後傷口拆線之後就可以不用換藥,而B醫師則是習慣病人身上所有的結痂脫落才可以停止換藥;C醫師希望病人從加護病房轉到我們普通病房後,能夠記錄兩天的小便量,而D醫師是根本不想要知道病人的小便有多少。
我都會跟同事半開玩笑的說,醫師好像要的不是護理師,而是秘書。想想看,如果是你有10個老闆,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是不是會讓你很痛苦?而且如果你沒有熟記他們的習慣,他們還會不高興且責備你。新人從學校剛畢業,就要學習和記憶麼多事情,這些大醫師們的習慣,也無疑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或許有的人會想,不是在校期間都教了很多嗎?那為什麼新人訓練會不夠?雖然在學校有許多的課程,但教的很多都是概念性的內容,到醫院後很多的事情不是書本上說得那麼典型或簡單。學生也會有實習的經驗,不過天數往往很少,且老師通常都會先過濾病人,只會讓學生顧複雜性較低且單純病史的病人。進入臨床後,因為經驗不足且短時間內要湧入這麼多的知識,新人壓力真的很大。我很鼓勵新人下班後要好好調適自己,盡可能地保有放鬆的時間,不要下了班後還一直唸書而忽略了休息。新人就是個橡皮筋,工作的現實一開始就會把它拉到最緊,久了,就斷了。所以新人自己要懂得在這麼高壓的環境下放鬆,才能夠維持良好的彈性。
呼籲資深學長姐常常回想起自己新人的樣子,有同理心的去要求他們,而不是過度要求演變成邯鄲學步。除了前輩們,也希望大眾能夠給他們一點機會與時間,動作慢是為了確定手上的藥不要給錯、事情怕做不對先找學長姐確認。有新血加入,我們的醫療環境才有機會更加輕鬆,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