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造局者( 原文作者 : Kenneth Cukier,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Franc

書的內容論述了思考框架的威力,用比較簡單的說法就是將舊有的觀點,以另外的角度甚至是對立的面向作為邏輯,並打造成新趨勢的一種思考模型。這本書講的就是這樣一種思考模型的建立。依照每個人的認知能力,建立屬於自己的思考框架,這個思考框架若能夠幫助到其他人,或有利於社會的進步,那麼就更能彰顯「人」的價值。

作者群從一開始就以第1章的決策作為破題,說明為什麼需要建立思考框架 ? ( 建立思考框架和能否做出好決策,息息相關);第2章則提出甚麼是本書內容所謂的思考框架以及如何建構它 ( 作者群認為這是人類的核心能力,AI無法模仿,畢竟AI自始即需要人類資訊餵養,AI可作為記憶儲存並判讀結果,最後仍需由人類自行抉擇 ); 第3、4、5章談論建立思考框架的心智元素, 第6章特別提到思考框架其實是需要切換的,第7、8、9章則是為思考框架的建立提出方法。

建立思考框架的最終目的是要打造一個有助於實現目標的局面,也就是建構有助於實現目標的現實(頁119 ) 。建構的本身就已經是進入思考層次了,如果我的目標是閱讀一本書,那麼該如何行動就是現實框架的呈現。

舉例,首先是一本書的選擇,我可以去圖書館逛一圈然後沒有設限的選書,只憑情感和直覺甚至被熟悉的書類吸引著。接著,這樣會耗費至少3個小時的時間,而且不能發揮自己所有的認知能力(頁257 )。

假設這是思考框架中的選項A,然而時間很寶貴,我將思考框架切換至選項B,根據日常生活、社會議題、國際局勢的現象,找尋相關連結的書,這樣不但增加認知能力還可以縮短選書的時間。當然還有選項C,就是利用AI,給予關鍵字的搜尋,圖書館藏或購書網站都可以。妙的是,除非我直接給書名,否則AI不會思考我要的書,它也不會自己建立我要的書的連結範圍,它更不會自己另起思考框架(頁258 ),只有身為人的我自己才會去思考並作出決定要讀哪一本書。

但是,你也會發現,當我們使用關鍵字搜尋時,AI 演算法會帶出更多的連結讓我們看見,作者在(頁257)也提到,不同於情感主義者,超理性主義者渴望用理性的資料數據及演算法取代人類的思考框架。

我記得機器人話題很夯的時候,有一個短片讓我印象很深,就是人老了,有時候難免成為孤獨的一個人,這時有一個機器人陪伴在身邊,幫忙做家事也可以聊天,機器人不會喊累,不會不耐煩….然而機器人沒有情緒的同時,是否也顯示機器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它無法主動感知人類的一舉一動,因為機器人無法做到情況假設、抽象推理、甚或極端類推的能力(頁258 ),如果有,也是人類將資料數據無止境的餵養結果,像機器戰警的電影那樣。

作者群在頁94就有說到,認知的同質性和單一性無法建立成功思考框架。因此我覺得,思考框架的原型應該是人類的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則來自情感上的生命經驗以及理智上的科學知識,所以多閱讀有助於我們的思考層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