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對框架很重要:讀《造局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天下文化出版
《造局者》這書名取得很有氣勢!
如何成為造局者?作者指出,人必須善用人天生獨有、AI所不具備的「建立思考框架」能力,為人類的未來找到一條出路。作者在書中提到:「我們可以運用認知能力建立心智模型,讓自己更能預見後果,選擇更好的替代方案,創造更好的局勢。」相信這也是出版社選擇以「造局者」為書名的深切用意。


知行很難合一


這本書的架構相當清楚,文字也翻譯得淺顯易讀,是一本很容易閱讀與理解的書。不過核心概念倒是並不新穎,對於讀過同類型書籍的讀者來說,甚至有點老套,例如書中提醒的「要擴充框架庫裡的框架樣式」、「社會應保有框架多元性」、「要讚頌差異、尊重差異,而不是試圖忽視、隱藏」,也都是我們小時候,老師就經常耳提面命的基本常識。
話雖如此,這些觀念還是滿值得讀者放在心上自我提醒,畢竟知道是一回事,實際回到真實生活中,無論是做人或做事,尤其是與人產生歧見時,可能又是一回事。知行合一,其實不如想像中容易。
全書最精彩的重點在於:如何突破舊有框架、建立新的思考框架?作者建議我們可以仔細思考「因果關係」、「反事實」和「限制條件」三大要素,能夠幫助我們避免落入窠臼,找出切合實用的思考框架。這三大要素是這本書的精髓,因此這裡就暫且不破梗,請讀者自行閱讀,作者也在書中列舉許多豐富的經典案例,值得一讀。

「frame」譯名的討論


不過讀完書,其實最讓我感到疑惑的,是全書共出現超過1,000次的「思考框架」這個譯名。雖然作者在書中清楚寫到:「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也就是我們所選擇應用的心智模型,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也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這麼說的話,「思考框架」似乎也有「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之意,然而書中字句卻似乎有兩者混用的情形,因此閱讀時不免會讓人有點疑惑,究竟兩者差別何在,而徒生困擾之感。
其次,frame譯為「思考框架」是否合適,似乎可再做斟酌。過去我們常常會用「跳脫思考框架」、「打破思考框架」,來表明人要突破思考的盲點,不要被既有的心智模式限制住,因此「框架」一詞,習慣上有時是帶有負面的意涵。那麼,或許將「思考框架」譯為「思考架構」,或許也可以是個選擇?
不過奇怪的是,不知道是不是之前某本取有「框架」的書名暢銷熱賣,因此這一兩年,出版社似乎愈來愈喜歡用「思考框架」做為主書名,舉例來說:「麥肯錫式的思考框架」、「猶太人的思考框架」。你用思考框架,我也用思考框架:一下子要讀者建立思考框架,一下子又要讀者打破或躍出思考框架,有時看著看著,身為讀者的我也不禁笑了......

框架之間如何對話


讀完《造局者》這本書,是否保證你就能生出嶄新的「框架」看世界呢?
答案是未必,但若能藉由閱讀一本書,讓我們原本牢不可破的框架鐵窗稍微鬆動一點點,或許就還有機會。
不過,我個人認為培養多元的、挑選正確的看待事物、理解世界的「思考框架」雖然重要,但真正極其困難的問題其實是,在這個人人容易在思考同溫層取暖的數位時代下,人人各有各自的「思考框架」。如何讓自己的框架被他人接納,如何說服他人認同自己的框架,這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也唯有做到這一點,才真正有能力、且有資格成為書名所期許的「造局者」。
本書書封圖片:取自網路
可能讀起來有點奇怪,但絕對少不了對書、音樂、電影滿滿的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蕈狀雲的形狀比起香菇,更像水母,但彷彿比水母更具動物的活力,抖動著腳步,頭部的顏色或紅、或紫、或靛藍、或綠,不斷地變換,往東南方蔓延。內層不斷地湧出外側,就像洶湧沸騰的滾水,狂暴得彷彿隨時都會飛撲上來。活脫就像是地獄使者。過去,這天地宇宙之間,有任何人有權召喚出如此詭異的怪物嗎?~摘自《黑雨》
真正厲害的翻譯一出手,讀者便可從字裡行間知其是否為高手。高明的翻譯有如一名偵探,具有抽絲剝繭、再三推敲的專業能力,能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進行推理,盡可能拼湊出案件的始末、還原完整的「真相」,甚至還能挖掘出被一般人所忽略、作者刻意留下隱而未顯的種種線索
去年寫的「六四」文章,至今仍記憶猶新。轉眼間,竟又過了一年。今年的六四,我想分享前一陣子讀的書《獨裁者養成之路》,作者是中國近代史學家馮克(Frank Dikötter),以八個二十世紀的獨裁者個人特徵與發展脈絡為主題,剖析其崛起與衰落。
這是我頭一次介紹自己喜歡的商管書。原因無他,因為編輯就是我:)
如今,媒體和出版業遭遇的強大競爭對手已不再是同業。與其矇著眼埋頭跳進爭奪閱聽大眾眼球的爭霸戰,不如認真思考自身存在的本質:是要爭一時的點閱數、每天盯著後台顧好個人KPI;報導選一個誘人吸睛、卻無聊短淺的議題來發揮;或是審慎地透過報導與出版品,為社會、為世界帶來一些重要、深刻的反省與價值。
2002年,台北市中山堂地下室發現一批疑似自日治時期遺留下來、不知來源的畫作,這批畫作後來移交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研究。究竟這批畫作的身世為何?由前美術館館員、同時也是知名譯者林皎碧女士寫在這本《名畫紀行》中,並榮獲第44屆金鼎獎的肯定...
蕈狀雲的形狀比起香菇,更像水母,但彷彿比水母更具動物的活力,抖動著腳步,頭部的顏色或紅、或紫、或靛藍、或綠,不斷地變換,往東南方蔓延。內層不斷地湧出外側,就像洶湧沸騰的滾水,狂暴得彷彿隨時都會飛撲上來。活脫就像是地獄使者。過去,這天地宇宙之間,有任何人有權召喚出如此詭異的怪物嗎?~摘自《黑雨》
真正厲害的翻譯一出手,讀者便可從字裡行間知其是否為高手。高明的翻譯有如一名偵探,具有抽絲剝繭、再三推敲的專業能力,能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進行推理,盡可能拼湊出案件的始末、還原完整的「真相」,甚至還能挖掘出被一般人所忽略、作者刻意留下隱而未顯的種種線索
去年寫的「六四」文章,至今仍記憶猶新。轉眼間,竟又過了一年。今年的六四,我想分享前一陣子讀的書《獨裁者養成之路》,作者是中國近代史學家馮克(Frank Dikötter),以八個二十世紀的獨裁者個人特徵與發展脈絡為主題,剖析其崛起與衰落。
這是我頭一次介紹自己喜歡的商管書。原因無他,因為編輯就是我:)
如今,媒體和出版業遭遇的強大競爭對手已不再是同業。與其矇著眼埋頭跳進爭奪閱聽大眾眼球的爭霸戰,不如認真思考自身存在的本質:是要爭一時的點閱數、每天盯著後台顧好個人KPI;報導選一個誘人吸睛、卻無聊短淺的議題來發揮;或是審慎地透過報導與出版品,為社會、為世界帶來一些重要、深刻的反省與價值。
2002年,台北市中山堂地下室發現一批疑似自日治時期遺留下來、不知來源的畫作,這批畫作後來移交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研究。究竟這批畫作的身世為何?由前美術館館員、同時也是知名譯者林皎碧女士寫在這本《名畫紀行》中,並榮獲第44屆金鼎獎的肯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思維框架往往限制了我們的選擇與創新。這篇文章探討了思維框架的本質、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提問、簡化問題和跨領域學習來突破這些限制。迎接好奇心並接受不確定性,能引導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更靈活地應對。持續反思與調整,最終讓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發現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1. 設計思維的核心理念: - 設計思維提供一個步驟式的框架,完整講述創新要如何以人為本,設計出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型,而非以商品為中心。這本書《The Design Thinking Toolbox: A Guide to Mastering the Most Popular and Va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一書的作者提出的寫作框架,這種框架適合在論說性的作品跟日常生活會用到寫作場合。使用這種框架的優點是,含有明確的邏輯性,清晰表達個人的立場。但是這種框架的缺點是,如果一開始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論底下有多少案例,總結是什麼,都無法改變錯誤的事實。
Thumbnail
近期看了一本好書,書名是「框架思維」 本書作者是三位專家,分別是大數據之父的維克多(Viktor Mayer-Schonberger),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肯尼斯(Kenneth Cukier)與柏林歐洲管理與技術學院管理學決策與模型數據中心主任弗朗西斯(Francis de Vericourt)
Thumbnail
作者主張當我們進行重大決策時,應先架構起一個框架(Frame)。善用這個框架之所有相關因素,才能達成預定成效。首先先定義何謂「思考框架」。其次就分多個章節仔細論述「思考框架」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作者們舉出很多實際案例來闡述如何運用架構落實,在落實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重要概念。
Thumbnail
6 篇文章|6601 字 思考觀|認知科學|管理學 本書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以下主題。 目錄 一章:思考的基礎 01  認識你的大腦如何處理訊息: 介紹大腦如何接收和處理新訊息,以及這對學習的意義 02  建立思考的框架: 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何幫助整合新舊知識。 建立思考的框架 「波士,在我們談論思考框架之前,要不要給我們的朋友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思考框架」呢?」
Thumbnail
《超越AI的思考框架》聚焦決策與組織心智,強調思考品質提升。探討因果、反事實、限制等概念,旨在改進決策。內容基礎,對新手入門有助。提倡多元思維,拓展決策框架。雖深度不足,但與管理學理論相輔相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本書以簡潔淺白的文字講述世界運作的通用邏輯,包括底層邏輯、思考問題、個體進化、理解他人、社會協作等主題。書中提及放棄與選擇、成功的商業模式、高度與格局等觀念,以及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作者的觀點直白真實,適用於不同生活階段。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思維框架往往限制了我們的選擇與創新。這篇文章探討了思維框架的本質、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提問、簡化問題和跨領域學習來突破這些限制。迎接好奇心並接受不確定性,能引導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更靈活地應對。持續反思與調整,最終讓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發現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1. 設計思維的核心理念: - 設計思維提供一個步驟式的框架,完整講述創新要如何以人為本,設計出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型,而非以商品為中心。這本書《The Design Thinking Toolbox: A Guide to Mastering the Most Popular and Va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一書的作者提出的寫作框架,這種框架適合在論說性的作品跟日常生活會用到寫作場合。使用這種框架的優點是,含有明確的邏輯性,清晰表達個人的立場。但是這種框架的缺點是,如果一開始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論底下有多少案例,總結是什麼,都無法改變錯誤的事實。
Thumbnail
近期看了一本好書,書名是「框架思維」 本書作者是三位專家,分別是大數據之父的維克多(Viktor Mayer-Schonberger),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肯尼斯(Kenneth Cukier)與柏林歐洲管理與技術學院管理學決策與模型數據中心主任弗朗西斯(Francis de Vericourt)
Thumbnail
作者主張當我們進行重大決策時,應先架構起一個框架(Frame)。善用這個框架之所有相關因素,才能達成預定成效。首先先定義何謂「思考框架」。其次就分多個章節仔細論述「思考框架」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作者們舉出很多實際案例來闡述如何運用架構落實,在落實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重要概念。
Thumbnail
6 篇文章|6601 字 思考觀|認知科學|管理學 本書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以下主題。 目錄 一章:思考的基礎 01  認識你的大腦如何處理訊息: 介紹大腦如何接收和處理新訊息,以及這對學習的意義 02  建立思考的框架: 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何幫助整合新舊知識。 建立思考的框架 「波士,在我們談論思考框架之前,要不要給我們的朋友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思考框架」呢?」
Thumbnail
《超越AI的思考框架》聚焦決策與組織心智,強調思考品質提升。探討因果、反事實、限制等概念,旨在改進決策。內容基礎,對新手入門有助。提倡多元思維,拓展決策框架。雖深度不足,但與管理學理論相輔相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本書以簡潔淺白的文字講述世界運作的通用邏輯,包括底層邏輯、思考問題、個體進化、理解他人、社會協作等主題。書中提及放棄與選擇、成功的商業模式、高度與格局等觀念,以及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作者的觀點直白真實,適用於不同生活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