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 原文作者 : 陳志武 )

量化為邏輯背書是科學~這是我在閱讀有關敘述統計書刊時的簡單思維。
本書以人類趨吉避凶規避生存風險的習性來拆解文明發展過程,認為風險事件催生暴力、風險催生的定居農耕、婚姻是避險工具、禮教規範、迷信⋯等,都是文明的驅動力。
過去歷史學家或經濟學家習慣用「 生產力 」指標來評估人類發展指數,但本書嘗試以「 風險對應能力 」來解讀人類文明化的進程。
那麼,在本書中的「 文明 」定義是什麼呢?作者以作為名詞的「 文明 」與作為形容詞的「 文明 」分別說明,前者包括兩個內涵~創新和秩序;後者則是暴力與野蠻的反義詞。
作者用了以下的統計資料~自秦始皇以來皇帝死於非命的機率變遷、明初至清末歷年食人事件的次數、羅馬帝國的暴力程度與氣候異動、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與氣候異動⋯⋯等,說明人類暴力經歷了長久時間的持續明顯下降,並非因為自然風險發生率大跌,而是人類的創新降低使用暴力的收益,或者説是使用暴力的成本相較創新的機制變得不划算,甚至沒有必要再使用暴力。
地球上主要的「 人類文明 」歷史起點是「 農耕社會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進入農耕生活的人類,生活水準下降、平均身高也下降,勞動生產力也下跌,甚至財富差距、社會不平等問題惡化。然而,人類為何還堅持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呢?作者引用叔本華《 論生存的痛苦和虛無 》的一段話~「 衡量一個人的一生是否幸福,並不是以這個人曾經有過的歡樂和幸福為尺度,只能視這個人一生缺少悲哀與痛苦的程度。」( 91 )與人類對未來風險與不確定的憂慮和恐懼是加劇現時痛苦的主因,來推測農業革命帶來的創新雖然不一定提升生產力,但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攤平風險、減少痛苦、增加了幸福感。
本書也倒推出婚姻制度是人類生存的避險需求,是推展文明社會的創新。人們之所以依靠婚姻來避險,是因為古代農業社會看天吃飯,若是將女兒遠嫁到其他地區,碰到農荒時期就能夠依親而降低家族成員餓死的風險。從傳統文化上對婚姻制度的認知,古時候的確是強行將「 婚姻 」與「家族 」綑綁,「 情感 」成了非必要因素所以現代「 愛情 」的偉大之處便來自於此現代人能夠擁有的愛情 」其實是文明的產物,也代表文明發展的創新( 好的愛情會增加幸福感)。
作者寫這本書的念頭是源於「文化 」的觀察與探索,他發現大部分的研究都偏向「 描述現象」、「 強調習俗與傳統 」,可是卻沒有追究這些文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於是從2005年開始構思這樣的議題,直到2022年出版。可以說,人類文明史是一場人類與風險的對賭,時至今日「 人定勝天 」的成語或許可以解釋為人類是贏家的機率相對高一些,否則就會像在侏羅紀時期就已經滅絕的恐龍一樣,人早已經不存在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很喜歡《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喜歡《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喜歡讀著讀著而茅塞頓開的時候,那種究竟的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