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回師父吧!馬海濮富士山初階嚮導訓練,我的登山啟蒙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2022/12/10-11

平易近人的野溪溫泉、賽德克戰士的傳奇故事、引人入勝的別名,讓麻平暮山在如今喜愛中級山的山友間小有名氣。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廬山溫泉區上方的麻平暮山,因遠觀其山形狀似日本富士山,而有著馬海濮富士山的盛名,山腳下從廬山吊橋下溪後15分鐘內即可抵達的馬海濮溫泉,也讓此處的吸引力與日俱增。然提及此處,便不得不說起那最能吸引眼球的傳說故事—據稱可能是「賽德克巴萊」中,賽德克領袖莫那魯道最後藏身處的馬海濮岩窟。

2022年的年末,每年至少例行舉辦一次的社團嚮導訓練活動,幾經波折後回到了這個與前年前相同的訓練地點。幾乎是同樣的時節,兩年前的自己便是在此處經歷為期2天的訓練,以及前後一連串的練習、測驗,最終成為社團的嚮導。轉眼兩年過去,自己從小隊員成為訓練主辦、再隨著卸任轉而成為帶領新生挑戰嚮導考試的導師,又一次回到熟悉的杜鵑林下,心境卻截然不同。

又一次用著極為限縮的資源,試圖抵禦冬季中級山的嚴寒,與以往不同的是,身旁多了幾個需要拉拔扶持的幼苗,也讓這趟某種意義上的「尋根之旅」變得更別具意義。小心翼翼地度過陡坡、跨越濕冷光滑的溪谷,沒有睡袋睡墊的難眠之夜,已是深刻在心中的、屬於山社的共同記憶。


行前—山與人的共同記憶

夜裡,凌亂的社辦內擠滿了人,每2、3個人形成的小群體圍成一圈,或練習著繩結、或開著電腦對螢幕指指點點。這是山社每個學期末的日常光景,也是山社命脈之所以能夠延續,最為重要的基礎。每個山社、尤其傳統山社,每年都會花上大把的時間誘拐招生、訓練,希望盡可能多找覽些新血,並給予他們一個留下來成為嚮導的理由。

由於社團的延續靠的是嚮導、領隊的開隊及穩定參與,因此固定的班底產出就成了社團營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於撰文時已從大學生活畢業的自己來說,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山社能持續活躍至今的理由,很大一部分也正是出自這樣嚴謹的訓練、傳承機制。維持著相對完整的系統訓練,同時營造一個崇尚山林之人的共同歸宿,正是我至今仍對於社團活動樂此不疲的根本原因。

D1 搖曳的微曦與高山高麗菜

車輛劇烈的彈跳伴隨吃力的引擎聲,讓人不禁為司機捏了把冷汗,同時也一步步加劇了那個隨著深入山徑而愈發強烈的預感—這台車…似乎不太可能爬到登山口。馬海濮富士山的登山口雖位於仍偶有觀光客的廬山溫泉區,但從溫泉區上山的這段產業道路,絕對是接駁司機最大的夢魘。極其不平坦的路面與誇張的坡度之外,還得時刻應付急遽的髮夾彎,不只對於司機、對車輛的性能也是相當大的考驗。 往年來此搭乘的四輪驅動得利卡廂型車,也得耗費一番功夫才能順利抵達登山口,這次找來的司機開著前輪驅動的休旅車,能多往上開個幾公尺都得看看山道的臉色。果然,在一次向左急轉過後,車輛的前輪猛地在路上一滑,隨後劇烈的空轉起來。由於人數眾多,這次一共請了兩台接駁車,或許是基於前車已推到更高的位置,司機拚了命想把車輛再往上開,卻始終過不了那個陡坡上的小窟窿。 也不願讓司機再繼續惡操自己的生財工具,我們提前揹起行囊,徒步往登山口走去。逐漸明亮的晨光打在路旁濕漉漉的高麗菜田梗上,一排重裝行進的身影說唯美也是、說滑稽倒也有幾分。這是前陣子意外確診後,今早才終於轉陰的我休息了一個多禮拜以來,第一次這麼大口的自在呼吸,空氣毫無阻礙地灌入肺部,雖是走在令人厭世的水泥路上,山上的空氣聞起來仍讓我相當振奮。

晨曦穿過了山坳,早晨的高麗菜田間,重裝的身影搖擺而過,空氣中的水氣嗅起來使我振奮不已。

晨曦穿過了山坳,早晨的高麗菜田間,重裝的身影搖擺而過,空氣中的水氣嗅起來使我振奮不已。

頂著不知不覺間升至頭頂的烈日,我們走了大半個鐘頭後才終於和在更高處下車的前隊會合,隨後繼續步上水泥路,朝遠方的登山口邁進。幾個極陡的彎道後過後,那片熟悉的空地終於出現,右側樹林缺口處綁滿的布條,宣示著登山口在此處的地位。統整好人數龐大的隊伍,我們分成3個小隊依序出發,由於人數眾多,為了確保教學的品質與新生操作的機會,每年的嚮導訓練總會分成幾隊間隔出發,並在行進過程中講解判位等登山技術。

一陣子沒有認真練習紙本地圖的判位,感覺生疏了不少,利用指北針與地圖校對方位的技巧也險些忘記,好在上路了一陣子後,記憶便一點一滴地流了回來。才剛轉陰性就緊接著重裝行程,看著新生奮勇的步伐,有些納悶究竟是確診導致的體能下降,還是這群年輕人真的走得有點快…

休息時,偷偷問了走在後頭、體能令人望而生畏的Yofu,只見他面有難色地說到:「我也覺得到底走著麼快幹嘛…」心中大喜,看來確診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自己的體能與判斷。隊伍斷斷續續地走著,由於沿路都會穿插判位、隊伍管理等教學,前進的速度其實相當緩慢,卻也是在這樣緩慢的步調中,逐漸累積起嚮導的意識與對環境和人員狀況的敏銳度。

與平時的隊伍不同,每年的嚮導訓練我們總會邀請畢業的學長姐回來協助帶隊、教學,一方面彌補社團嚮導、領隊人手不足的痼疾,也能藉機取經,汲取更多不同的經驗與技能。回到林蔭鋪蓋的山徑,滿布樹根與落葉的泥土路走起來相當柔軟,由於嚮導訓練限糧的措施,身上的負擔也不重,緩緩爬升的道路走起來相當愜意。入冬後微涼的空氣輕觸著肢體,樹蔭下略顯鬱閉的光影為這片森林添上了一絲神秘,正如同我們也正向著知識的深淵走去般,深邃、隱匿。

通往杜鵑營地的腰繞路,密布的樹林與時而收窄得僅容一人通過的路徑,似乎是此處的常態。

通往杜鵑營地的腰繞路,密布的樹林與時而收窄得僅容一人通過的路徑,似乎是此處的常態。

通過了幾處崩塌與緊貼著山腰的窄路,芒草間的岔路空地向左尋去,幾步便抵達通往莫那魯道岩窟的杜鵑林營地。小心吃著僅有的少許糧食,新生休息的時間裡,班底們開始如火如荼地準備起下午的教學活動。由於總是希望能在訓練隊伍中塞入盡可能完整的登山技術,我們往往會選擇只需要半天不到便可以抵達的營地,再把一天的行程拆成兩天,以延長待在營地教學操作的時間。也因此,初嚮的地點總是相當難挑,時常換了幾個地方後,又開始回到重複的地點。

又一次回到曾踏足過的山徑,身上背負的卻不再是學習的壓力,而是傳承與教導的使命。舊地重遊勾起了有些模糊的回憶,自己的視角不再相同,記憶卻開始緩慢疊合。當初的自己,也曾坐在同樣的位置,聽著學長姐們真誠的分享與指引,並在此度過了第一個獨自一人的迫降夜晚。而今的我坐在新生圍繞的空地上,指著地圖盡可能談論著所知,想把這些年在社團所得得一切全娓娓道出。大學才初次步入山林,從沒想過曾那樣生澀的自已,也能成為引領他人的「學長」。甚至,在這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將山林與溪谷,視作自己一生志業所在的地方。

下午的教學包含搭帳、緊急狀況處理、傷患背負、以及簡易垂降等等,尤其在探勘路線當中,都是相當實用的技術。緊鑼密鼓地操作著各項教學,前來協助的畢業學長姐也沒閒著,趁此時在營地周圍尋覓起適合夜間「外放」的地點。所謂的外放,指的便是模擬迫降的狀況,新生與負責帶領的師傅必須在沒有睡袋、同時限水限糧的情況下,在大多是斜坡的畸零營地迫降過夜,一方面算是對新生投下的震撼彈,同時也考驗班底們在社團訓練的成果。

D1.5 夜深,人靜

傍晚時分,下午的訓練告一段落,沒收裝備的精采環節也終於到來。當「交出身上的水、糧食、以及睡袋」的指令一發布,全場譁然的景象總是不會令人失望。與上一次的初嚮不同,從嚮群長卸任的我成為了新生的引路人,因此同樣屬於外放的成員之一。乖乖交出早就知道用不上的裝備,我與兩位新生一同來到了今晚的營地。

「…咦?就是這裡嗎?」

看到被分配到的營地時,內心不免發出了驚嘆。以往對於初嚮營地的印象,總是又斜又歪,簡直就是學長姊們惡意的具體產物,然而這一次的營地...也未免太平坦了一點。微向下傾的地面鋪滿落葉,上方的倒木正好可以擋風,兩旁的樹木也很容易便能拉稱天幕,幾乎可以說是在迫降的範疇裡,超過五星級的營地了。

當晚溫暖的小窩,平坦避風的營地,以迫降的觀點來看,簡直是尊爵不凡的待遇。

當晚溫暖的小窩,平坦避風的營地,以迫降的觀點來看,簡直是尊爵不凡的待遇。

接起兩條7米扁帶作主繩,引導著新生搭設天幕,選用了最基本的A字搭法,在保有充足內部空間的同時,也能做到相當的擋風效果。挖來一根枯木抵住坡腳,我們多填了些葉子在低窪處,讓營地變得更平一些。說來有趣,自己初次的外放就因為一定程度上被學長姐看好,而在沒有師父的情況下嘗試了俗稱「獨放」的獨立外放,第二次的初嚮則因幹部身分待在營本部,到了大四時竟然才第一次體會到與其他人一起外放的感覺,說實在還真有點兒新鮮。

身旁多了兩個小身影,不再能像以往那樣只顧及自身,身為「引導者」的角色期待,或許也讓自己對眼下的情況產生了更多的責任感,平常覺得隨便躺躺就很好的地方,這次竟然還多花了不少時間整地,希望能讓兩位學員在這侷促的資源下,盡可能過得輕鬆、舒服點。吃完簡單卻治癒人心的晚餐,剩下的時間,是留給靈魂的片刻。或在寧靜的當口與內心深處的自己對話,或在這因為失去了所有而別無所求的時刻,談及各自平常不大提起的話題。

不確定自己是否早已在其他文章中寫過類似的話:「當我們沉浸於自然的環抱,夜深人靜的時刻,或許就是我們最接近自己靈魂的時候」。自然是最佳的傾訴場合,而與你我共同來到此處的夥伴—抑或是內心的獨白,即是最棒的聆聽夥伴。

D2 馬海濮富士山…徑?

歷經了刺骨的一夜,由於早有預謀,攜帶了充足保暖衣物的我其實沒怎麼被冷到,唯獨前兩個小時將鋁箔墊讓給新生而飽受地面寒氣的侵襲。後來放棄抵抗,跟另外兩人分了半張薄薄的鋁箔睡墊後便一覺到天明,也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R值的重要。回到營本部,溫熱的鹹粥與充足的飲水是外放後最美好的救贖,在微光中滿足了食慾,也溫暖了身軀。

第二天的行程大多會先是一段半天左右的單攻形成,中午左右回到營地後,再分隊走出登山口。而由於路上大量的教學,以及初嚮的第二重頭戲—狀況題演練的穿插,大多時候都不會抵達目的地,單看折返時間決定能走到哪。而這邊提到的狀況題,便是指隨隊的班底將會在行進間刻意鬧失蹤,並在心生警覺、找到落隊者後,給予設定好的意外狀況,模擬實際在山上發生意外時的緊急處置。

馬海濮富士山的路線在杜鵑營地分岔,一頭往馬海濮富士山的三角點,另一條路則通往傳說中莫那魯道最後藏身的岩窟。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一次把兩個目標走完,腳程較快的人可以選擇單攻、想紮營過夜的人則可以一天單攻一個部分。前一次的初嚮我們選擇了岩窟作為目標,為了多少增加點變化性,這次則選擇前往馬海濮富士山。

由於爬升量不小、且地勢陡峭,因此這次大多數的練習重點從以往的找路判位,轉成了危險地形的通過與隊伍管理。從樹林間切下一處極為陡峭的溪溝,隨後就是一段要人命的陡上,單攻行程還走不了一半,就已對山頂失去了期待。距離山頂還有好些距離,原先陡峻的坡度緩和了不少,在一處腰繞的谷地,我們決定拋出狀況題。

新生很快便驚覺走在隊伍最後的Yofu不知何時消失,隨後便展開基本的哨音呼救等流程,並在不遠處的谷底發現了躺臥的隊友。妥善處理了傷患的症狀,也給予了相對應的提點,折返的時間很快就到了。把散落的物品收拾妥當,我們再度走上不久前才經過的陡坡。鬆軟的泥土路不太好走,正好也讓新生實際練習簡易垂降的操作,便讓大夥架起了扁帶固定點、倚著繩索下降。

往馬海濮富士山路上的溪溝相當陡峭,順便讓新生練習架設輔助繩的技巧。

往馬海濮富士山路上的溪溝相當陡峭,順便讓新生練習架設輔助繩的技巧。

近幾年初嚮的最後一個環節,往往都是將新生與班底分開,等新生先走了一陣子後,班底再隨後跟上。這將是所有嚮導考生們第一次獨立帶領隊伍,但也只有在我們對路線有足夠把握時,才敢這麼操作。各隊陸續回到營本部會合,並在離開前拍下了全體面帶倦容的合照,新生隊很快消失在濃密的樹林裡,留下班底在營地打屁、殺時間。每當來到這個階段,訓練活動即將告終的釋放感總是讓人鬆了口氣,也開始期待起這群新生未來將走向何方。那是整個初嚮訓練中最放鬆的時刻,對我來說,卻也是最充滿希望與期許的時刻。


後記—

由於大一的規劃與身體狀況問題,我在社團的嚮導之路走得有些詭異,大二才第一次參加考試、隨後又在半年內取得了領隊、甚至是嚮群長的資格,也才導致我直到大學生涯的尾聲,才第一次擔任嚮導考生的師傅。而直至此時,我想我在山社的嚮導之路才算是正式告了一個段落,從新生、考生、嚮導、領隊、到成為師傅,最終隨著時間演替,將擔子託付給後繼的新血,這是屬於山社的世代交替,也是嚮導制度的全貌。

世代交替、或者傳承、託付等詞彙,是在山社的更迭中屢見不鮮的字眼,看似有些古板、甚至煽情,卻始終是我認為最接近山社核心價值的概念。60年前,幾位滿腔熱血的學長姊在那個山域尚為封閉的年代,頂著逆勢創立了山社,開始踏足台灣那廣袤的山林。一甲子以來,無數後繼者前仆後繼,山社的這條「接力襷」也在前人們豐盈的靈魂支持下,手把手地傳遞到現在。

在初嚮結束的這個時節,我想我也終於將手中的「襷」正式遞交給曾看來如此生疏的學弟妹,日後的我將不再是社團的中堅成員,而更應該靜靜地看著他們,並獻上祝福。山社使我認識到山的美好,也第一次緊緊抓住了內心的渴望,交棒後的自己並不會停不,而是朝向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奮力奔去。我想社團的每個人都是如此,無論是否仍徜徉於山林,我們都將迎向更遠的未來,而這段曾握者襷帶的記憶,則將成為社團的養分,也將長存於心。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此時我們終於瞧見了大霸尖山那最為經典的角度—幾乎夾成直角的巨大岩塊,一面迎著朝日、一面籠著陰影,穩穩端坐在層疊蔓延的山稜上,如同地底冒出的神祕祭壇般莊嚴、巍峨,不難想像為何此處會被泰雅族的先祖稱作「聖山」。 途經聖山的我們,繼續朝著四秀稜線邁進,而那,又是另一段有趣的故事了。
靜謐的林間獵路上,只有旅人們錯落的喘息聲相互交織,灰濛的天穹下,我們沿著泰雅族的遷徙路徑,亦步亦趨地朝著那做「聖山」前進。這是一段朝聖之旅,也是一趟滿足了無限想像的徒步,從巨木林立的鎮西堡出發,目標是有著「世紀奇峰」美譽的大壩尖山,最終轉向雪山稜脈的武陵四秀,試圖貪婪地一覽沼井鐵太郎口中的神聖稜脈。
「作為登山家,梅魯峰是我生涯中的巔峰」—Conrad Anker。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梅魯峰,坐擁高達450米的垂直岩壁,高懸於近6千米的高空,是攀登者們望而生畏的目標,也是人類攀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藉由梅魯的攀登,我們跟隨紀錄片走過三位偉大登山者的一生,也見證了攀登的燈火,如何永生不息的傳遞下去。
從寧靜的甜甜圈谷回程,我們下榻在磐石中峰山腳的水鹿大操場,熠熠星光在天際描繪出銀河的輪廓,提著鼻息的山獸神悄悄圍繞。慵懶地在又一處優柔的谷地度過一晚,陽光依舊爛漫,山巒依舊纏綿。順著來時走過的山徑折返,再度看見的風景並無一絲厭倦,走過甜甜圈谷後的身軀疲憊,但內心充實而飽滿。
甜甜圈谷位於奇萊東稜,是一片隱藏在稜線包圍中的隱匿圓形谷地,我們刻意排了5天的行程,希望趁著學生時期,能以一種更為緩慢的步調,享受山谷間的風吹草動。怪石嶙峋的奇萊北峰、一望無際的東稜草原、蔚藍深邃的高山溪谷、婉轉綿延的青翠谷地,夢幻的谷地已發出邀請,靜待我們啟程趨近。
繼同年寒假造訪家羅神社後,再度造訪同為Fely夢想清單的嘉平林道,初次脫離社團的行程,兩人決定走路況相對複雜的留茂安路線,迴避無趣的四季端。可燠熱的夏季、潮濕的中級山、以及鮮少有人選擇的路線,令此行的事態遠超想像。一場意外重重的探索之旅,在那熱氣蒸騰的炎炎夏日,於宜蘭的中海拔山區曲折起行。
此時我們終於瞧見了大霸尖山那最為經典的角度—幾乎夾成直角的巨大岩塊,一面迎著朝日、一面籠著陰影,穩穩端坐在層疊蔓延的山稜上,如同地底冒出的神祕祭壇般莊嚴、巍峨,不難想像為何此處會被泰雅族的先祖稱作「聖山」。 途經聖山的我們,繼續朝著四秀稜線邁進,而那,又是另一段有趣的故事了。
靜謐的林間獵路上,只有旅人們錯落的喘息聲相互交織,灰濛的天穹下,我們沿著泰雅族的遷徙路徑,亦步亦趨地朝著那做「聖山」前進。這是一段朝聖之旅,也是一趟滿足了無限想像的徒步,從巨木林立的鎮西堡出發,目標是有著「世紀奇峰」美譽的大壩尖山,最終轉向雪山稜脈的武陵四秀,試圖貪婪地一覽沼井鐵太郎口中的神聖稜脈。
「作為登山家,梅魯峰是我生涯中的巔峰」—Conrad Anker。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梅魯峰,坐擁高達450米的垂直岩壁,高懸於近6千米的高空,是攀登者們望而生畏的目標,也是人類攀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藉由梅魯的攀登,我們跟隨紀錄片走過三位偉大登山者的一生,也見證了攀登的燈火,如何永生不息的傳遞下去。
從寧靜的甜甜圈谷回程,我們下榻在磐石中峰山腳的水鹿大操場,熠熠星光在天際描繪出銀河的輪廓,提著鼻息的山獸神悄悄圍繞。慵懶地在又一處優柔的谷地度過一晚,陽光依舊爛漫,山巒依舊纏綿。順著來時走過的山徑折返,再度看見的風景並無一絲厭倦,走過甜甜圈谷後的身軀疲憊,但內心充實而飽滿。
甜甜圈谷位於奇萊東稜,是一片隱藏在稜線包圍中的隱匿圓形谷地,我們刻意排了5天的行程,希望趁著學生時期,能以一種更為緩慢的步調,享受山谷間的風吹草動。怪石嶙峋的奇萊北峰、一望無際的東稜草原、蔚藍深邃的高山溪谷、婉轉綿延的青翠谷地,夢幻的谷地已發出邀請,靜待我們啟程趨近。
繼同年寒假造訪家羅神社後,再度造訪同為Fely夢想清單的嘉平林道,初次脫離社團的行程,兩人決定走路況相對複雜的留茂安路線,迴避無趣的四季端。可燠熱的夏季、潮濕的中級山、以及鮮少有人選擇的路線,令此行的事態遠超想像。一場意外重重的探索之旅,在那熱氣蒸騰的炎炎夏日,於宜蘭的中海拔山區曲折起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天去高士神社看鳥居,旭海草原找新基石,10多年前走阿朗壹後就沒來過旭海,現在旭海草原經整理多了些原住民圖騰和海洋意象擺設。領隊說還是要爬山,先走一圈石板屋遺址熱身後去旭海,收尾走座高士佛山,號稱恆春二佛之一,來回5K左右,全程都有步道規劃,雖落差300M,但算是觀光等級路線(但冷門),拜佛簡單啦!
Thumbnail
20240803 本來約好的霞喀羅大山因為颱風攪局改往小錐麓/小鬼瀑布, 9:30 南新宮停車場整裝才想到忘記要吃早餐,雜貨店買了二個太陽餅充數後 便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當天的天氣炎熱,抵達南子吝後躲在傘下看著遠處風光, 心想這曾經走過的南子吝怎麼跟印象中的不一樣了~ 接著出發陡下溪
Thumbnail
三峽鳶山岩登頂,展望寬廣天地勝景,走訪三角湧老街,遍嘗在地美食小吃。
Thumbnail
前幾天的第一po分享了富士山行, 其實在這趟日本行中我同時還計畫了另一個健行。 熊野古道相較富士山、黑部立山(好想去)好像比較少人知道,我也是在研究西班牙朝聖之路時才發現這條被視為姊妹路的日本朝聖之路! 這是我第一次自己長途健行,不是什麼大山百岳,不過旅途中所遇到的人與事物深深烙印我心,不管是沉
Thumbnail
國境開放,後疫情時代 國旅進入戰國時期 人都飛出國了,前幾年幾乎要被踏平的每條山徑 也成了這副模樣 這是第二次的卯木山 其實,我還挺喜歡的 先爬升陡上(我走大禹嶺車站旁進入),接著陡升陡降拉繩都來 然後會進入一段平坦好步行的松針步道 前有挑戰、後有愜意,歷經辛苦後會有大景 但這次前往 可能因
Thumbnail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Thumbnail
常去紅葉野溪溫泉,但對溫泉後的山林卻一知半解。這趟去山胡椒基地,才知道這片離我們不遠的森林,原來是貫穿台灣歷史的入口。 ​早上我們先一起共乘到進入內本鹿的入口。車停下來,剩下的就是靠自己走。不過今天的步程不遠,只走了20分鐘左右就到了山胡椒基地。 我們同行的人中,很多來自外縣市的朋友…
07/05/2010  當業餘遇上職業 登神山,神山公園規定每個登山客必需要請嚮導。 所以我們也花了筆費用請了個嚮導。 和Bungin第一次見面,睿恩說,他長的好像是由亞庇到神山公園的那位司機。 這些天,他總覺得馬來人長的有點兇。 不過Bungin的長相就是很老實的。 在台灣登山和原住
Thumbnail
大一時,和同學從瑞芳火車站出發,經過北36線、臺2線,抵達陰陽海,再走金水公路、瑞金公路回去,當時,不知道附近有座「無耳茶壺山」。 和朋友聊到這座山時,已是多年以後,到了體力越來越差的年紀,爬山經驗很少的我,一邊擔心爬不動造成朋友的負擔,一邊想著風景、心動地答應下來。
Thumbnail
這天去高士神社看鳥居,旭海草原找新基石,10多年前走阿朗壹後就沒來過旭海,現在旭海草原經整理多了些原住民圖騰和海洋意象擺設。領隊說還是要爬山,先走一圈石板屋遺址熱身後去旭海,收尾走座高士佛山,號稱恆春二佛之一,來回5K左右,全程都有步道規劃,雖落差300M,但算是觀光等級路線(但冷門),拜佛簡單啦!
Thumbnail
20240803 本來約好的霞喀羅大山因為颱風攪局改往小錐麓/小鬼瀑布, 9:30 南新宮停車場整裝才想到忘記要吃早餐,雜貨店買了二個太陽餅充數後 便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當天的天氣炎熱,抵達南子吝後躲在傘下看著遠處風光, 心想這曾經走過的南子吝怎麼跟印象中的不一樣了~ 接著出發陡下溪
Thumbnail
三峽鳶山岩登頂,展望寬廣天地勝景,走訪三角湧老街,遍嘗在地美食小吃。
Thumbnail
前幾天的第一po分享了富士山行, 其實在這趟日本行中我同時還計畫了另一個健行。 熊野古道相較富士山、黑部立山(好想去)好像比較少人知道,我也是在研究西班牙朝聖之路時才發現這條被視為姊妹路的日本朝聖之路! 這是我第一次自己長途健行,不是什麼大山百岳,不過旅途中所遇到的人與事物深深烙印我心,不管是沉
Thumbnail
國境開放,後疫情時代 國旅進入戰國時期 人都飛出國了,前幾年幾乎要被踏平的每條山徑 也成了這副模樣 這是第二次的卯木山 其實,我還挺喜歡的 先爬升陡上(我走大禹嶺車站旁進入),接著陡升陡降拉繩都來 然後會進入一段平坦好步行的松針步道 前有挑戰、後有愜意,歷經辛苦後會有大景 但這次前往 可能因
Thumbnail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Thumbnail
常去紅葉野溪溫泉,但對溫泉後的山林卻一知半解。這趟去山胡椒基地,才知道這片離我們不遠的森林,原來是貫穿台灣歷史的入口。 ​早上我們先一起共乘到進入內本鹿的入口。車停下來,剩下的就是靠自己走。不過今天的步程不遠,只走了20分鐘左右就到了山胡椒基地。 我們同行的人中,很多來自外縣市的朋友…
07/05/2010  當業餘遇上職業 登神山,神山公園規定每個登山客必需要請嚮導。 所以我們也花了筆費用請了個嚮導。 和Bungin第一次見面,睿恩說,他長的好像是由亞庇到神山公園的那位司機。 這些天,他總覺得馬來人長的有點兇。 不過Bungin的長相就是很老實的。 在台灣登山和原住
Thumbnail
大一時,和同學從瑞芳火車站出發,經過北36線、臺2線,抵達陰陽海,再走金水公路、瑞金公路回去,當時,不知道附近有座「無耳茶壺山」。 和朋友聊到這座山時,已是多年以後,到了體力越來越差的年紀,爬山經驗很少的我,一邊擔心爬不動造成朋友的負擔,一邊想著風景、心動地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