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織傳遞的攀登之火—攀登梅魯峰觀後感

2022/12/2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2/09/23
片名:攀登梅魯峰 Meru
分級/分類:16+;紀錄片、啟發人心、刺激
導演:金國威 Jimmy Chin
發行:2015年1月23日於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首次發表,2015年8 月14日於美國上映
片長:87分鐘

劇情概述

本片記錄了著名登山家康德拉(Conrad Anker)、登山攝影師金國威(Jimmy Chin)、與攀登者勒南(Renan Ozturk)二度嘗試攀登梅魯峰(Meru Peak)的過程,並詳加記敘了三人的成長故事、與相互交織的攀登生涯。這不單只是一部影像的攀登紀錄,而更是這些攀登者們,在極端的環境挑戰下,所孕育出的生命體悟。
梅魯峰位於印度喜馬拉雅山脈、神聖恆河的源頭,海拔最低的中峰標高6310米,卻因其頂部高達458米的銳利壁面—鯊魚鰭,而成為世界頂尖登山者們趨之若鶩的目標,但始終無人能夠將其攻略。要攀上梅魯峰,攀登者必須先重裝登上落差高達1219米的陡坡,隨後在海拔超過6千米的環境下,展開長達458米的大牆攀登。凡挑戰這座絕壁的人,必須同時具備攀登、冰攀、傳統攀登、混和地形攀登、大牆攀登等綜合技術,並在每個項目上臻至純熟,才有機會站上那狹窄得幾乎無反站立的尖銳山巔。
梅魯峰(Meru Peak)全貌,畫面中間突起如劍尖的山峰,就是梅魯中鋒著名的鯊魚鰭。(lluis Cabarrocas Ribas from Girona, Catalunya (Spain) - Cropped version of Shivling i Meru peak,CC BY 2.0)

*以下內容包含詳細據透,請斟酌閱讀,或直接跳至最後一段的心得觀看。
2008年,三人頭一次組隊嘗試攀登,扛著驚人的重裝舉步來到了魯梅腳下,首次觸摸到了梅魯的壁面。這是一支起因有些隨興的隊伍,起意的Conrad幾乎是打趣的隨口向Jimmy提起這面大牆,但在兩人相處的經驗裡頭,Conrad越是隨意的提議,永遠越需要擔心。在這支三人隊伍裡頭,Renan是在最後階段加入的新血,也是他第一次與兩人組隊攀登。這在攀登活動中是相當異樣的:在攀登過程中,隊友結伴而行,彼此協調、確保,共同面對風險,也共同對抗環境,是幾乎合而為一的狀態,也是最需要默契的關係。因此攀登時,大多會選擇長時間配合的夥伴,尤其在這種難度極高的路線,便選擇了初次組隊的隊友,更是極為罕見。
與Renan相對不熟悉的Jimmy當然心知肚明,但在Conrad一句:「帶他去肯定不會讓你後悔」的保證下,二話不說便將其納入隊伍。在此行之前,Conrad便已是家喻戶曉的著名登山家,在過往的輝煌紀錄中,尤以1999年在聖母峰找到傳奇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的遺體而廣負盛名。電影主要記敘者—Jimmy,最為人所知的身分則是山岳攝影師,同時也是實力堅強的登山者,曾在無補給的狀態下橫越藏北高原、也曾滑降過聖母峰,而至今最廣為人知的,大概仍是拍攝、製作了「赤手登峰(Free solo)」紀錄片,該片於201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最後加入隊伍的Renan,在攀登梅魯峰前仍是個只在攀登圈子小有名氣的新秀,以在美國北方的天然岩場Free solo聞名,直到梅魯峰過後才陸續以Free solo酋長岩Free Rider (5.12+)路線、首攀Denali National Park的The Beholder (5.12)路線等紀錄,一舉躋身世界頂尖攀岩者之列。
電影開門見山地以三人在2008年的攀登行動揭開序幕,藉由一目目攀登的實景,穿插著日常的畫面,為觀者勾勒出這趟偉大遠征的全貌。在順利攀上鯊魚鰭後,無情地喜馬拉雅吹起的長達4天的暴風雪,原定7天的行程被強迫拉長到17天,糧食極度限縮、燃料耗盡、精神與身體也瀕臨崩潰,最終卻仍只能在距離頂峰僅100米的位置,眼望著近乎唾手可得的巔峰,飲恨折返。
旅程結束後,Jimmy和Renan合作進行了多次的冒險與拍攝,Conrad雖仍心繫梅魯,卻始終沒有人再度提起回去的計畫,或許是當時有太多的頂尖攀登者,正跟隨著三人的腳步試圖攀越鯊魚鰭,又或許是由於上一次的攀登,已經傾注了三人所有的能量。而這樣的狀況,持續到斯洛維尼亞籍的頂尖登山家,在獲得了三人詳盡的紀錄卻仍攀登未果後,得到了轉變:
「計畫改變,我們要回去。」
就在三人確認了攀登的意向後,意外也在此時如電影情節般發生—Renan和Jimmy正進行著一系列滑降的作品,在極為陡峭的雪原上,Renan失速墜落,造成顱骨破裂、頸椎錯位的嚴重傷勢,甚至因此阻塞了其中一側的頸動脈,大腦血液流量僅有健康時的一半,沒有醫生能夠保證他是否能夠再度站起來走路,更別說是攀登。但如此的傷勢,依舊無法阻擋Renan的意志—「9月,我們要回去,完成那未完成的部分」。
「雪崩!」
巨大的雪塊傾瀉而下,「那是我看見Jimmy的最後一秒,雪崩一直持續著」,回到拍攝現場的Jimmy在開拍第一天遭遇了史無前例的雪崩,巨大的能量將它拋起、推倒、隨後再度推出,他驚異的發現自己幾乎毫髮無損,但接連的意外已深深撼動了Jimmy的內心。他徹底的離開戶外領域,沉澱自己的思緒,另一頭的Renan則緊鑼密鼓地展開復健。
「我認為他想回梅魯肯定是瘋了」Jimmy坦言,「他想像自己正銘,他有能力回到梅魯。我能理解,因為某種程度上,這種寄託也是我所需要的東西」。脫離了戶外生活的Jimmy意識到,自己仍無法拋下這些事務,仍無法放棄這一切,而梅魯正是這項契機,讓他得以再度令自己相信,他能夠登上如此的巔峰。也因此,他們決定相信Renan,決定以相同的組成,再度挑戰梅魯。
2011年9月,重回鯊魚鰭的三人依循3年前的軌跡持續邁進,11天過後,就在他們2008年折返的山脊上,Conrad把韁繩交給了Jimmy,三人踏上了梅魯幾乎無法立足的山巔,成為了人類史上第一組站上此處的登山家。「作為登山家,梅魯峰是我生涯中的巔峰」,Conrad在紀錄片開始時如是說道,登山是一項代代傳承的運動,攀登梅魯的夢想早在1980年代就已展開,當時Conrad的導師莫格斯未竟的大夢,如今由他接手,並再度把韁繩,傳遞給緊跟在後的Jimmy和Renan。

觀後感

夜幕降臨,等待著冰雪凍結的攀登者開始動身,朝著另一個人類仍未企及的夢想伸長手臂。「其他東西歇息的時候,你才真正開始」,我非常喜歡劇中的這句話,彷彿蘊含了無限的未知、挑戰、與冒險的情愫。
無意間在Netflix上看到本片時,並未想過一部攀登的紀錄片,竟能帶出足以支撐起攀登世代傳承的飽滿故事。當新的攀登者嶄露頭角,導師們擔負起引導、指路的角色,留下無數偉大的夢想後,將攀登的燈火傳遞下去。導演Jimmy非常巧妙的在劇中的情緒轉折處,穿插了三人的成長經過,也讓人不只跟著幾人攀上了梅魯峰,而更見證了頂尖登山者的心路歷程與心態變化。攀登精神與技術的傳承、繩伴間的信任、以及Jimmy和Renan兩人歷劫過後的轉化過程,都讓劇情並遠不只有攀登,反而更聚焦在攀登者本身的追求、心態的變化、與信賴的建構,電影也從純粹的紀錄片,轉而成為一部探討人性、成長、與思辯的大作。
個人最深有所感的地方,大概是在描述Conrad延續了導師的夢想、而後將寄望交託給Jimmy的故事線。我們登山時又何嘗不是如此,從引領我們走入山林的夥伴開始,漸漸的越走越遠,成為一個稍稍能讓人依靠的存在。是那些走在我們前面的人,成了我們路上的指引,讓我們得以追隨他們的腳步,持續向外探索。還記得第一次溯溪,看著學長攀上瀑布的身影,到第一次溯登,看著教練飛天遁地般的攀爬,直到自己終於有能力爬上相同的瀑布,成為後人眼中的引路人。那是同一把燒著的火,就像奧運的聖火,一個接一個、一代接一代的傳遞下去。或許老山社出身的人對此更有些感觸,60年前成立社團的熱情,至今仍能在新生與新進嚮導的心中熊熊燃燒,仰賴的便是這份薪火相傳的意念。
電影運用了大量攀登時的模糊素材,透過情緒的堆疊與劇情推演,讓瑣碎的畫面變得充滿張力和故事性,這裡真的不得不佩服導演的編排手法,得以有效整合這些珍貴而簡短的片段。而片中請到的串場旁白,令人有些意外的,竟是聖母峰之死的作者—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讀過該作的人應該多少都能感受到Jon是位多麼縝密的記者、以及多麼能言善道的說書人,在適當的旁白穿插下,劇情與情緒完整的而緊密的串連,讓整片在高潮迭起的同時,又無比流暢圓滑。
綜合來說,這部紀錄片的規模與思考深度遠超過觀看前的預期,無論編排、旁白、還是劇情各方面的敘述都相當精彩,是一部無論是對於高海拔攀登有興趣、或者單純想理解人類在高山另一成就的人,都值得花時間觀賞的紀錄片。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