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青春期教養不能硬碰硬

          父母認為的叮嚀、提醒,在孩子眼中是嘮叨,尤其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就算我們溫和的跟孩子講話,他也會覺得很煩,甚至直言對決。

          記得有次對孩子說: 「該睡覺囉! 晚安。」孩子隔天告訴我: 「聽到妳提醒,我更故意熬夜」;又有次我進兒子房間,他正打電動,我說:「在打電動啊?」 他很生氣的回答:「難道打電動不行嗎?我又不是整天打電動,而且我已經這麼大了,還需要妳管嗎? 妳還不是每天盯著妳的手機!」;朋友分享她的女兒衣服亂丟,她請她把衣服收回房間,女兒回答:「就是要亂丟,讓妳收拾」。

          反骨、叛逆、衝動、難搞、情緒暴衝、心情忽高忽低、出言不遜等等字眼常是青春期的同義字,也搞得親子關係殺氣騰騰、刀光劍影,兩方互看不順眼。我常告訴自己,「多忍忍,因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額葉還未成熟,但如何控制情緒、好好說話、學習自律,是孩子要學習的功課,我們大人不可能代替他們走過青春風暴期。」

          接著用「承認、和解、解決」原則來面對親子溝通。先「承認」自己的情緒,及探討為什麼有此情緒,如承認自己很生氣、承認孩子指出的問題是事實,如我時常盯著手機😢,也看見自己對於孩子的不斷提醒,背後是焦慮與擔憂🤔。「和解」是跟孩子承認自己的確常盯著手機或對於他打電動的確有主觀偏見,譬如還沒搞清楚狀況,一看到他打電動就生氣;「與孩子和解」更是針對自己沒有做好的部分道歉,如提醒他就寢、寫功課的講話方式可能讓人不舒服,並回應孩子自己將如何減少時間盯手機的想法。

          當父母的態度不再是「我要求、你照做」,而是向孩子展示「父母也未必完美」;當我們能以身作則檢討自己、向孩子道歉,孩子耳濡目染之下,對於自己的行為也會反思與檢討,對父母的態度也會軟化。

    只有營造可以彼此溝通的親子關係,我們才有機會更接近青春期孩子。

    本文發表於自由時報(2022.05.26)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519310

    這些被蟲咬的高麗菜,給你教育孩子什麼樣的想像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