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5歲那年,靠著線上課程賺進人生的第一個百萬,每個月還創造數萬元的被動收入唷!」
身懷絕技、多年來卻埋沒在社畜生活中的你,對於FB上滿滿的教你開線上課程的廣告,是不是動了想要靠知識變現的賺錢的念頭呢?
打造線上課程就能為自己賺進可觀的收入,真的這麼簡單嗎?在開始規劃自己的線上課程前,我們可以先認識一下知識的兩種變現邏輯。
創造6800萬營收的艾莉莎莎《自媒體銷售學》課程,正要開課的你想必略知一二吧如葉丙成教授的《簡報必修課》,或是美籍YouTuber莫彩曦的《跟 YouTuber 莫彩曦學美國道地的說話習慣》也都擁有五位數學員的報名成績。
不過你是否也曾注意到,在網路上也有許多標榜 0元、限時下載工具的免費知識內容呢?
依照知識內容在銷售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分為「直接變現」與「間接變現」
以直接販售知識內容盈利,像是線上課程、實體教學,甚至是將自己的專業撰寫成書籍或是有聲出版品販售,都屬於直接變現的類別。
在線上課程還沒出現的時代,有品牌、信譽的大學推廣部、管理顧問公司或是其他相關團體的實體課程,是大家主要進修的來源。
線上課程大爆發後,可以利用零碎時間、隨時隨地上課的線上課程平台成為大家進修的新寵,疫情開始後更將整個產業推向高峰,讓許多原本在網路上擁有高聲量的講師、KOL紛紛開設自己的線上課。
「有品牌、信譽的開課單位」是過去實體課程的選擇指標,不過當知識的傳授從教室轉移到線上,招生的通路從入口網站換成了社群平台,我們發現學員對於講師個人品牌的重視,變得更勝於以往開課單位的品牌。
除了艾莉莎莎這種重量級的案例外,我們也可以從觀察一些報名狀況不錯的課程發現這個現象:
電商領域指標人物 – 電商人妻
開課前IG帳號已擁有超過20萬的追蹤數,他在Hahow上開設的《Instagram增粉攻略》課程,目前共計4686人報名。
日式麵包名人 – 吳克己師傅
於YOTTA上的手作麵包系列課程,平均有5000人上下的報名數字。除了相關獎項外,克己師父在FB上也有接近6萬個紛絲。
個人過去的開發經驗中,社群追蹤數字超過五位數的講師,課程募資時較有機會募到完整的製作成本,雖然並非絕對的標準且特例也不少,但這凸顯了自媒體時代「社群的高流量、高互動」幾乎是知識直接變現的必備的條件。
消費者對於陌生的新產品,很多時候是缺乏想像的。透過分享產品知識、服務體驗,讓消費者對於產品、服務產生畫面感,並對於購後的應用有更多的延伸思考,影響他們做出消費決策,則是知識間接變現的歷程。
最近為了拍攝自己創業 Vlog,我正大量在YouTube上搜尋多軸穩定器的相關資訊,我所面對的問題有
過程中發現,直接對性能數據做分析比較的影片,讓我更了解各家穩定器的功能特色,但真正讓我做出購買決策的,則是那些直接用自家產品將畫面拍給我看,並教我怎麼運鏡操作的頻道。
因為他讓我知道自己也能拍出這樣的影片
間接變現模式可連結的產品非常多元,從3C家電到日常生活用品皆可,當然知識產品也可以是連結的對象。
像是我們會在地中海料理的線上課前,教你如何煮義大利麵;在人像攝影課招生時,在Facebook上為手機構圖教學影片投放廣告。另外我們一開始提到的0元課程、工具包,其實都是連結正式課程的一種體驗課程。
有些銷售專家會用建立課程銷售漏斗來形容,但對於知識產品,我認為流量池或信任帳戶是更貼切的形容詞。
相較於漏斗的順流而下,事實上建立受眾對講師、品牌的信任,是段長期供有價值內容的歷程,並且循環再循環至信任累積到一定程度後,變現的機會才會出現。
劉奕酉老師在分享他的著作《高勝算的本事》的貼文中説到「知識變現的其實是受眾對你的信任,而信任的累積來自於需要的滿足、問題的解決與體驗的提供」。
換而言之在獨立發展的狀況下,有時你必須獨自忍受累積內容漫長的過程,用時間來累積受眾對自己的信任。不過,如果可以善用合作的力量,與有相同目標或專業互補的自媒體夥伴合作,也許有機會縮短累積的過程。
在投入大量成本製作線上課前,也許我們該先對於自己個人品牌狀況進行謹慎的頻估,在還未擁有成熟的品牌流量時,與其一股腦的想著靠線上課程賺被動收入,是不是更應該專注於經營自己的知識網絡,投入心思為受眾創造有價值的內容呢?
你好我是Yeti,來自CoUP! 小老闆智酷 – 一個為「一人企業」打造知識網絡的好地方。
如果你有任何製作課程方面的問題需要幫忙,請點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