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寶寶開口第一個字

育兒|寶寶開口第一個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相信有不少新手媽媽都會很期待聽到寶寶第一個正式說的字會是什麼,如果是喊出「媽媽」一定心花怒放,畢竟從懷孕到生出來後各種費心照顧,當然會希望寶寶第一個喊的是自己了,不過有時候,寶寶可能第一個喊出口的會是「爸爸」喔!

像我的兒子路易就是第一個比較正式喊出口的字是「爸爸」,而且還過一段時間也沒有叫出「媽媽」,當時真的讓我有點玻璃心碎,畢竟我可是常常顧他、幫洗澡、刷身體穿衣服、餵奶、各種哄睡等,怎麼第一個字不是叫「媽媽」呢( ´•̥̥̥ω•̥̥̥` ) 不過我的朋友(有2個孩子)也在聊天時跟我說,「BA」的發音對幼兒來說比「MA」容易,所以先說爸爸也是蠻常見的,也是這句話讓我比較釋懷(也沒有真的很傷心,就只是一直以為寶寶會先喊媽,結果不如想像的驚訝程度吧)。

也是有另一個說法,指1歲前的寶寶會模仿大人說話,但那都是沒有意義的,主要只是想吸引大人注意,所以很常會是咯咯笑、大叫或哭哭等。不過慢慢他們也會學會一些詞彙,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兒子最先會說「斑馬」,軟軟的奶音很可愛,而且可能因為托嬰中心有斑馬圖案的墊子、家裡有斑馬圖案的籃子,所以他對斑馬比較有認知而說出「斑馬」。

不過這段時期也是蠻可愛的,也許兒子只是發出無特別意義的疊音,但身為父母的我們聽起來就是可愛又感動,特別每次聽到他說出「馬」、「斑馬」、「爸爸」及「媽」等,都會覺得很可愛,同時也有點安心他有跟上進度開始說話,畢竟當新手媽媽真的會有點小緊張,深怕沒有跟上寶寶手冊上說的成長進度。

不過也真的像大家說的:孩子長很快,明明感覺兒子才滿月沒多久,結果轉眼間他已經開始牙牙學語,真的有明顯感受到他的成長與時光飛逝,在感慨的同時也更珍惜與他相處的成長回憶。對我來說,寶寶第一次說話的感動主要是「說」,而不是說「爸爸」、「媽媽」或其他的字詞(。◝‿◜。)


✨✨感謝您閱讀我的文章與創作!✨✨
歡迎追蹤我的IG (@louisbaby06)粉專


avatar-img
港女媽媽在台灣
24會員
137內容數
✿ 歡迎分享交流✿ ✎ 港台生活的小事 ✎ 育兒生活大小事 ✎ 職場生活大小事 ✎ 各種聊天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港女媽媽在台灣 的其他內容
在Netflix上的《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真的是今年第3季末熱播的節目,除了展示出主廚們精湛的廚藝及料理外,不同關卡的設計也是蠻有巧思的而其中一關「人生料理」也讓我思考換作是自己,會選什麼料理來代表?
相信每個人都會至少有幾種不吃的食物,像我便不愛吃苦瓜、玉米筍、豬血糕、豆芽菜、白花椰。是的,沒看錯,大部分人愛吃的玉米筍我無法接受,台灣人極愛的豬血糕我也是吃過一口便不行了,這代表我挑食嗎?
teamLab是蠻有名的藝術團隊,是一個營造出美麗視覺及互動設計的藝術展覽,這次《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台北》是個不錯的親子互動體驗展覽,剛好有時間帶兒子去體驗,這邊來分享一下當天的體驗。
在Netflix上的《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真的是今年第3季末熱播的節目,除了展示出主廚們精湛的廚藝及料理外,不同關卡的設計也是蠻有巧思的而其中一關「人生料理」也讓我思考換作是自己,會選什麼料理來代表?
相信每個人都會至少有幾種不吃的食物,像我便不愛吃苦瓜、玉米筍、豬血糕、豆芽菜、白花椰。是的,沒看錯,大部分人愛吃的玉米筍我無法接受,台灣人極愛的豬血糕我也是吃過一口便不行了,這代表我挑食嗎?
teamLab是蠻有名的藝術團隊,是一個營造出美麗視覺及互動設計的藝術展覽,這次《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台北》是個不錯的親子互動體驗展覽,剛好有時間帶兒子去體驗,這邊來分享一下當天的體驗。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