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股觀察|1720 生達|台灣前三大學名藥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讓我們可以一起在學習的路上成長。
另外,因為持續創作不易,方格子也推出了為創作者設計的廣告分潤計畫。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希望你能點擊一下廣告,這小小的舉動將成為支持我繼續創作的動力。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訂閱與贊助,這會讓我更有動力創作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感謝你的支持!

本篇文章內容僅為個人的觀察心得和觀點,並不應視為投資建議。每個人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應評估自身的狀況,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股市投資始終存在風險,因此務必保持謹慎的態度。
raw-image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需求。例如,當小孩剛出生時,需要喝奶來補充營養;成長後,為了維持體力並預防生病,需要補充保健食品;年紀漸長時,由於身體功能退化,需要一些醫療器材來幫助日常生活;生病時,為了緩解疼痛並加速康復,則需要藥品來治療。而今天要介紹的是生達集團,他們提供上面各種的產品,包括奶粉、保健食品、醫療器材和藥品,可以滿足人們在不同階段的需求。

公司簡介

生達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下面簡稱「生達」)成立於1967年6月30日,是台灣排名前三的學名藥廠。主要專注於人用藥和保健食品的銷售。成立至今已有54年,難得的是,生達每年都能保持盈利,沒有一年出現虧損。

生達的取名與商標設計

生達的取名與商標設計

從生達的取名和商標設計看得出他們的嚴謹與用心。

  • 他們的商標外觀是一個正三角形,就像一座金字塔。這象徵著企業的經營必須嚴正篤實,穩紮穩打地打下深厚的根基。
  • 外框呈現的是生達英文名稱 "Standard" 的字首 "S",同時 "生達" 也與 "Standard" 諧音,寓意著公司的產品都是按照國家設定的標準製造的。
  • 商標中間的三角形燒瓶象徵著化學實驗,表示公司的產品都經過嚴格的品質保證系統,符合國際標準。
  • 而中間三角形燒瓶上面呈現的是生達公司的中文名,這表達了企業在高科技研發領域中不斷地「生生不息,精進發達」的企圖心和決心。
生達集團的整合架構。

生達集團的整合架構。

生達集團在生技醫藥相關產業的整合完整。逐漸發展成為橫跨西藥製劑、保健營養品、醫療器材等完整的生技醫藥集團。

  • 在西藥製劑核心部分,已經完成垂直整合,有橫跨原料製造、製劑製造到銷售通路的部分。
  • 在原料部分,目前是由子公司生泰與生展提供;西藥製劑部分,是由生達與盈盈做分工;
  • 在銷售部分,生產藥品除了直接送到醫療院所外,也投資佑全連鎖藥局,慢慢跨入消費者終端市場,以提供台灣民眾更多藥品的選擇。
  • 此外,生達所投資的端強,逐步由原本專注嬰兒奶粉部分,轉而專項推廣新品牌百仕可,提供成人優質的營養保健品,另外因台灣逐步進入老年化社會,端強也超前部屬研發介護食品,因為老人在照護過程中較難吞嚥,因此必須有一些營養的流質食品可以供給選用。
圖表:小新自製

圖表:小新自製

圖表:小新自製

圖表:小新自製

生達集團目前仍是以內銷為主,2022年合併營收淨額約為58.51億元,較2021年成長約 27.1%,其中國內的營業收入約為46.08億元,佔合併營收78.8%,外銷收入約為12.43億元,佔合併營收21.2%。另外2022年產品別的營收比重為:人用藥佔43.2%、保健食品佔33%、合成原料藥佔17.6%、其他佔6.2%。其他產品包含動物用藥、醫療器材、化妝品及奶粉等。

產業概況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ReportLinker 的報告,全球藥品市場預計將持續擴大。從2021年的1.45兆美元,預估到2026年可能達到2.13兆美元,年均成長率約7.7%。國際藥品市場競爭激烈,原廠藥在專利期滿後受到學名藥的競爭,利潤急速下降。政府和醫療保健支付者注重成本,更傾向使用學名藥。多數專家預測,學名藥市場受惠於成本考量將持續成長,但學名藥業者也會面臨嚴格的價格管制、銷售限制和全球競爭等壓力。

raw-image

近年來,台灣健保藥價逐年調降,製藥產業利潤下降,台灣成為全球藥價較低的國家之一。根據 2022 年生技產業白皮書的資料,2017 年到 2021 年,國產藥品健保給付費用逐年下降,2021 年國產學名藥健保藥品費佔比降到 19.2%,而原廠藥佔比高達 67.4%,代理商佔比也有13.1%,整體進口藥品就佔了 80.5%,從這個趨勢來看,國產學名藥遭到限縮,產值一直無法擴大。結果就是各家藥廠不得不走向國際市場

國內藥品主要來源有本土藥廠、外資藥廠進口藥品。本土藥廠產品銷售主要在台灣,而藥品的銷售通路主要分為醫院、藥局診所。在這些通路中,醫院是最重要的,但由於健保政策的影響,病人偏向於大醫院就醫,而這些大醫院主要使用進口藥品或外資藥廠的藥品。即使推出了處方籤釋出的政策,其實際效果仍然不明確,醫院通路在整體藥品銷售中的比重仍在增加。因為本土藥廠主要在診所和藥局銷售,所以無論是從藥品價格還是銷售通路來看,它們都處於不利地位。這是本土藥廠所面臨通路上的困境

在西藥製劑方面,台灣從日本學來了藥價調查的方法,逐年調降以控制醫療開支。在健保藥價的實施與藥價調查下,會將藥價往下壓,這使得藥價利潤空間逐漸縮小,如果售價低於成本,廠商會受不了,他們就會停產,這樣藥品的生命周期就結束了。此時,能否研發出新藥就很重要了。這是本土藥廠所面臨的藥價下降與藥品周期縮短的困境

儘管國內藥廠面臨困境,但隨著時代變遷,也出現了一些新機會。例如,隨著人口老齡化,還是會帶動醫療需求的成長,這是關於數量上的有利因素。另外人們對於預防或延緩疾病的保健食品需求上升。政府也有在關心這個議題,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而保健食品在成本和效益方面的規範其實比藥品寬鬆,這塊市場也為本土藥廠帶來了機會

營運概況

raw-image

以下是生達2022年營運表現的簡要摘要:

  • 由於營收成長,營業毛利增加了約20.3%。
  • 另外由於併入生泰公司,營業費用增加了約14.9%。
  • 同時,營業毛利的增長幅度比營業費用的增長幅度大,使得2022年的營業利益較2021年增加了約27.6%。
  • 營業外收支方面主要受美元匯率波動影響,認列外幣兌換利益,使得2022年相較於2021年增加了約105.4%。
  • 總體而言,2022年的本期淨利為新台幣11.53億元,較2021年增加了約37.9%。

盈餘是否穩定?

raw-image
raw-image

在過去五年裡,生達的毛利率一直保持穩定,至少都維持在42%以上。此外,近五年的營業利益率呈現上升的趨勢,顯示他們在有效控制營業費用方面表現不錯。每股盈餘近五年也呈現增長趨勢。進一步觀察最近一季(2023Q2)的利潤率和盈餘表現,與去年同期相比表現更好,獲利能力依然保持穩定成長。

資產負債表是否健全?

raw-image

資產負債表反映了企業的健康狀況。通過觀察負債對淨值比率,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企業的財務體質。生達近五年的合併報表顯示,負債對淨值比率約為50%左右,這不算高,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顯示其財務狀況相對穩健。然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負債的構成,特別關注其中的付息負債部分。

raw-image

從生達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截至2023Q2,需要支付利息的債務約為11.55億元(包括短期借款10.17億和長期借款1.38億)。佔股東權益總額比率約為15.4%(11.55 ÷ 74.98),並不算高。此外,公司帳上的現金及約當現金約為22.94億元,足以支付所有的付息債務,並有餘裕來支付股利和支持營運上的週轉。因此,從流動性和財務體質的角度來看,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擔憂。

杜邦方程式分析

raw-image

杜邦方程式表示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等於稅後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的乘積。從圖中可以看出,生達的ROE曲線(紅線)與稅後淨利率曲線(黃線)呈現相似的走勢,這表示帶來股東報酬的主要原因是利潤率的提高,這是一個好的現象。此外,權益乘數曲線(紫線)保持平穩,這表示公司的債務管理保持穩定。然而,總資產周轉率曲線(綠線)在2021年稍有下降,這是因為該年12月8日生達參與了生泰的現金增資,取得生泰公司實質控制力,使合併報表中的資產大幅增加所致。

自由現金流量表現如何?

raw-image

生達已連續31年派發股利,儘管近年來盈餘分配率有所下降,但近期盈利表現良好,因此現金股利也有小幅增加。另外考慮到子公司生泰火災後所需的廠房和設備重建支出,以及未來國際化布局的投入,公司選擇保留部分盈餘的做法也是合理的。

法人持股比例?

raw-image

近期外資對生達的操作傾向於賣方,這導致股價走勢受到壓抑,直到公司公布了本年度第二季亮眼的財報和7月份的營收數據後,外資才開始逐漸轉向買方。總體而言,外資的持股比率仍不算高。

內部人股權異動情形?

raw-image
raw-image

從公開資訊觀測站的內部人股權異動情形來看,生達內部人持有的股份比例相對高,佔總股權的37.28%。此外,在生達112年股東會年報資料中也顯示,千張大戶的持股比例為62.13%,這意味著股權相對集中。這種情況顯示公司的經營階層與股東的利益較為一致。

法說會展望

生達於今(2023)年4月20日召開法說會,下面是會議的重點。

先前因為新冠疫情影響,生達剛好能處理供應鏈缺貨的問題,所以國內市場相對表現較好,但在大陸與日本市場的發展就相對地慢下來。雖然疫情的影響已經趨緩,使缺貨情形不會像之前那麼嚴重,但還是多少會有缺貨的狀況,之前因為缺貨而取得的業績大概還是能夠維持住。

中國在藥品領域的進步很快,他們正在推行「一致性評價」,希望藥品的品質能夠達到歐美水準。因此,像生達這樣對歐美法規相對熟悉的公司,受到了一定的依賴。以前,生達主要透過技術移轉,協助中國藥廠生產,從中取得權利金收入,生產風險由中國藥廠承擔。然而,現在中國藥廠因為生產規模大且價格較低,雖然獲得了一些認證,但並不一定帶來豐厚利潤,因此他們會比較保守。目前,生達除了進行技術移轉,還直接將多個自有品項進口中國進行查驗登記與投資,待取得藥證後再尋找經銷商銷售。雖然這樣做成本較高,而最終的獲利也取決於產品是否成功銷售,但如果銷售成功,獲利也將相對可觀。不過,若失敗則必須面對額外的損失。因此,現在的風險有一部分是由生達自己承擔的。

在日本,為了控制醫療支出,他們會進行藥價調查,將藥價壓低。這固然可以減少醫療開支,但每種藥品都有自己的成本,如果售價低於成本,藥廠無法維持經營,就會停止生產。因此,有些缺藥情況是因為售價低於成本而造成退出市場,因為沒人願意虧本經營。與日本的合作模式是CDMO,即在台灣進行研發和生產,這樣台灣就可以賺取研發和生產方面的收入。台灣之所以能夠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一方面是因為相對於日本的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是因為有些產品在日本並沒有生產,因此台灣有機會填補這個市場空缺。

在美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印度自己能夠生產原料藥又有製劑,這使得他們能夠控制成本。再加上印度政府對出口提供了補助,使得他們可以削價競爭。因此在美國市場方面,生達將開發順序調整到較後面。

展望今年的業績,生達集團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機會保持增長。其中生泰先前遭遇火災,造成4個廠全毀,但目前有2個廠已經恢復運作,另外2廠預計在第三季和第四季開始運作。在產能跟上的情況下,生泰今年的營收表現應該不會差。另外,雖然去年受新冠肺炎影響,生展有快速成長,但今年隨著肺炎影響趨緩,成長幅度可能不會像去年那麼大。然而,由於人們對保健食品的需求意識提高,生展仍然有望實現成長。而佑全藥妝如繼續展店,預計營收也會增加。在利潤率方面,今年美元的增幅可能不如去年高,因此匯兌利益相對會減少。但公司表示會努力在本業方面彌補這一點。總的來說,整體利潤率可能不會像去年那麼高,但仍然有望表現出不錯的成績。

歷史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資料來源: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評估企業價值其實是屬於玄學藝術的範疇,因為企業價值取決於許多變數,我們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做出估計。這些變數充滿不確定性,並非能被完全掌握或預測的。然而,在買賣股票時,我們仍需要比較價格與預測價值之間的關係。當價格低於預測價值時,我們可以考慮買進;反之,當價格高於預測價值時,我們可以考慮賣出。這樣的操作方式有助於保持穩定的投資心態。

雖然可能有些武斷,但為了簡便起見,我們通常可以使用兩種方法來評估股票價值。第一種是觀察價格相對於盈餘的倍數,這就是本益比河流圖。第二種是觀察價格相對於每股淨值的倍數,這就是本淨比河流圖。前者是比較價格和獲利能力,後者是比較價格和每股淨資產,這樣我們可以用盈餘或每股淨值的平均水準作為標準,來評斷價格是否過高或過低。

就生達而言,它現在是一家穩定成長的公司,所以使用本益比河流圖來評估價格和價值的關係應該是比較適合的。根據過去的表現,15倍的本益比可能是一個合理的估計。接下來的關鍵是要判斷公司是否可能落入價值陷阱,也就是價格看起來便宜,但公司未能有效運用資產來創造穩定的獲利。然而,就生達目前的經營狀況來看,在沒有重大變數的情況下,應該能夠維持穩定的盈利,甚至可以期待未來在國際市場上的業績表現。

但請注意,影響股價短期波動的因素有很多,並不是只要買進時價格合適就能避免虧損。每個人投資時還需要考慮自己的資金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

整體觀察

量化分析的角度來看,目前生達集團的盈餘趨勢穩定、付息負債偏低、財務體質健全,也維持足夠的現金流量,算得上是一間好公司。此外,公司連續31年派發股息,內部人持股比例高,這都顯示了公司管理階層與股東的利益趨於一致。

至於從質化分析的角度來看,則會涉及較多的主觀判斷與不確定性,但通過觀察生達目前遭遇的挑戰、優勢和策略,我們仍然能夠得出一些見解。

  • 我們知道,收入是由產品數量乘以價格所組成的。儘管國內的藥品價格受到政府控制而不斷下降,但人口老化帶來的藥品需求量增加,對價格的不利影響得以抵銷。此外,老年人口增加也提高了對預防或延緩疾病的保健食品的需求,這也是另一個機會。
  • 在產品、整合和通路方面,生達展現了持續的努力。在產品方面,去年的研發支出約為2.5億元,占營業額的4.3%。近年來,他們專注於開發特殊學名藥(Better Than Generics),創造了特殊劑型,以減少副作用,提高患者順服性,進一步展現了產品的差異性優勢。在整合方面,生達集團擁有垂直整合的優勢,涵蓋了從原料到製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相較於一般生產或銷售導向的製藥廠,他們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另外子公司生泰先前的火災事件,應該也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公司的危安意識。在通路方面,生達先前順利處理供應鏈缺貨問題,因此贏得了醫療機構的信任,鞏固了一部分的通路市場。此外,他們投資佑全連鎖藥局,有助於擴展客戶群體,涵蓋更多終端消費者,在達到合理的藥局密度前,預期應該還是會成長。
  • 生達早在多年前就察覺到國內市場未來業績的限制,因此積極展開了國際化布局。藥品為屬地主義的特許行業,從查驗登記到銷售需要耗費多年,因此越早開始,越早見成果。在國際化策略方面,他們從產品的外銷逐漸擴大到策略合作,包括共同開發和代工服務。在國際佈局的時程上,目前更關注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快速成長的市場,其中若送件品項能獲中國一致性評價通過,預期能帶來一波成長,至於美國市場則是較遠期的目標。公司期望將外銷產值從目前的20%提升至50%。

總的來說,生達集團明確制定了營收成長策略,重點放在中國、日本和美國這三個市場。他們致力於從台灣順利邁向國際化,希望成為比一般學名藥廠更高階的公司,也就是From Taiwan to International, From Generics to Better than Generics。這證明了儘管面臨環境限制,企業就像生命一樣,會尋找有利於自身的出路。生達集團的未來成長取決於他們在國際市場的擴張表現,這方面的發展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幫助,請幫我點愛心並歡迎追蹤,這將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如果覺得內容不錯,也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知道,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喔。

參考資料:

  1. 生達112年法說會簡報。
  2. 生達112年股東會年報。
  3. 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4. 公開資訊觀測站。
  5. 財報狗網站。
我喜歡閱讀,希望可以透過這個專題,將自己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心得與想法記錄下來,因為確實寫下這些想法,才代表自己已深入理解書中的內容,此外,這些寫下來的內容也可以跟大眾分享、交流,或許也能對讀者產生小小的幫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面對可成的轉型之路,投資人對於現在價值與未來發展不確定間的權衡。
鼎翰(3611)財務分析與法說會展望
生病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然會面對的苦境,在這個艱困時期伴隨我們的通常是藥物與治療,因此,不管是基於投資或是疾病等理由,我們有必要認識一下國內知名學名藥廠-生達化學製藥。
勤誠(8210)財務分析與法說會重點提要。
中磊電子2021年第四季法說會重點整理。
面對可成的轉型之路,投資人對於現在價值與未來發展不確定間的權衡。
鼎翰(3611)財務分析與法說會展望
生病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然會面對的苦境,在這個艱困時期伴隨我們的通常是藥物與治療,因此,不管是基於投資或是疾病等理由,我們有必要認識一下國內知名學名藥廠-生達化學製藥。
勤誠(8210)財務分析與法說會重點提要。
中磊電子2021年第四季法說會重點整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追蹤文章,為各位更新生合近期的營運結果,主要為(1)擴廠進度、(2)專利取得及(3)海外行銷
Thumbnail
生合從事益生菌菌粉的研發製造與生產代工,企業願景是『用益生菌改變生活』,是一家業務純度非常高,集中公司資源致力於益生菌研發製造業務。依據新聞報導,台灣益生菌品牌有50%的生產製造是來自於生合公司。
Thumbnail
40年前,一群中醫師及藥材商集聚一堂,商討高品質的中藥需求,也因此成立了「天一藥廠」。歷經企業轉型,「天一本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慧娟董事長接手上一代藥廠的經營,力圖傳承古典本草文化及黃帝內經養生預防觀念,於是「天一本草」的品牌概念醞釀成形。
Thumbnail
政府的政策對生物技術產業的投資有所深化。股市和生物技術企業的營運情況是非常重要的,要瞭解是否擁有集團式的經營擘劃。本篇文章介紹了生技投資的機會和挑戰,提到了一些建議的投資標的,如臺灣的晟德集團、保瑞藥業、宏碁集團,以及國外的禮來、輝景醫藥、諾和諾德。
Thumbnail
#達邦蛋白 2/26新款的保健食品就上市 剛好也搭配2/23~2/25寵物展後延續市場話題 已經快到前一波套牢區26~28 好好運用策略操作到2024年這間公司的所有題材跟產業轉機 第三季後面就是他的後生元酵素量產,就注意營收貢獻跟毛利率成長的幅度 依照EPS貢獻度就
Thumbnail
公司介紹 美時過去為台灣的製藥公司,專注於高價位的困難學名藥(PIII)與特殊學名藥(PIV)開發。2014年與艾威群集團結盟後,藉由旗下全球銷售通路打入國外市場。近年轉型為複合式藥廠,除自行開發外,透過品牌收購、合作開發與授權引進新藥等方式多元化產品組合,降低研發新藥風險並且提供穩定現金流,目標
Thumbnail
有人問生技股每年都很難抉擇操作的比例跟題材 我之前在2020年第一季有說過,生技產業已經跟過去不同了 台灣生技產業過去都沒有集中題材 都是個別的炒作 也都是新藥解盲為主 經歷過2013~2016的基亞跟浩鼎就懂了 而現在生技醫療已經變成趨勢產業,當然每年題材都會有不同,這跟資金有關
Thumbnail
生技醫療產業在台上巿櫃公司有94家,概可區分為製藥(新藥研發及學名藥)、生技應用、智慧健康照護及醫療器械和材料。最令投資巿場有想像空間的應該就是新藥研發及AI智慧醫療,而這二類也正是現在有夢想,而獲利在遠方的企業。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追蹤文章,為各位更新生合近期的營運結果,主要為(1)擴廠進度、(2)專利取得及(3)海外行銷
Thumbnail
生合從事益生菌菌粉的研發製造與生產代工,企業願景是『用益生菌改變生活』,是一家業務純度非常高,集中公司資源致力於益生菌研發製造業務。依據新聞報導,台灣益生菌品牌有50%的生產製造是來自於生合公司。
Thumbnail
40年前,一群中醫師及藥材商集聚一堂,商討高品質的中藥需求,也因此成立了「天一藥廠」。歷經企業轉型,「天一本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慧娟董事長接手上一代藥廠的經營,力圖傳承古典本草文化及黃帝內經養生預防觀念,於是「天一本草」的品牌概念醞釀成形。
Thumbnail
政府的政策對生物技術產業的投資有所深化。股市和生物技術企業的營運情況是非常重要的,要瞭解是否擁有集團式的經營擘劃。本篇文章介紹了生技投資的機會和挑戰,提到了一些建議的投資標的,如臺灣的晟德集團、保瑞藥業、宏碁集團,以及國外的禮來、輝景醫藥、諾和諾德。
Thumbnail
#達邦蛋白 2/26新款的保健食品就上市 剛好也搭配2/23~2/25寵物展後延續市場話題 已經快到前一波套牢區26~28 好好運用策略操作到2024年這間公司的所有題材跟產業轉機 第三季後面就是他的後生元酵素量產,就注意營收貢獻跟毛利率成長的幅度 依照EPS貢獻度就
Thumbnail
公司介紹 美時過去為台灣的製藥公司,專注於高價位的困難學名藥(PIII)與特殊學名藥(PIV)開發。2014年與艾威群集團結盟後,藉由旗下全球銷售通路打入國外市場。近年轉型為複合式藥廠,除自行開發外,透過品牌收購、合作開發與授權引進新藥等方式多元化產品組合,降低研發新藥風險並且提供穩定現金流,目標
Thumbnail
有人問生技股每年都很難抉擇操作的比例跟題材 我之前在2020年第一季有說過,生技產業已經跟過去不同了 台灣生技產業過去都沒有集中題材 都是個別的炒作 也都是新藥解盲為主 經歷過2013~2016的基亞跟浩鼎就懂了 而現在生技醫療已經變成趨勢產業,當然每年題材都會有不同,這跟資金有關
Thumbnail
生技醫療產業在台上巿櫃公司有94家,概可區分為製藥(新藥研發及學名藥)、生技應用、智慧健康照護及醫療器械和材料。最令投資巿場有想像空間的應該就是新藥研發及AI智慧醫療,而這二類也正是現在有夢想,而獲利在遠方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