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讓我們可以一起在學習的路上成長。
另外,因為持續創作不易,方格子也推出了為創作者設計的廣告分潤計畫。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希望你能點擊一下廣告,這小小的舉動將成為支持我繼續創作的動力。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訂閱與贊助,這會讓我更有動力創作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感謝你的支持!
本篇文章內容僅為個人的觀察心得和觀點,並不應視為投資建議。每個人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應評估自身的狀況,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股市投資始終存在風險,因此務必保持謹慎的態度。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需求。例如,當小孩剛出生時,需要喝奶來補充營養;成長後,為了維持體力並預防生病,需要補充保健食品;年紀漸長時,由於身體功能退化,需要一些醫療器材來幫助日常生活;生病時,為了緩解疼痛並加速康復,則需要藥品來治療。而今天要介紹的是生達集團,他們提供上面各種的產品,包括奶粉、保健食品、醫療器材和藥品,可以滿足人們在不同階段的需求。
生達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下面簡稱「生達」)成立於1967年6月30日,是台灣排名前三的學名藥廠。主要專注於人用藥和保健食品的銷售。成立至今已有54年,難得的是,生達每年都能保持盈利,沒有一年出現虧損。
從生達的取名和商標設計看得出他們的嚴謹與用心。
生達集團在生技醫藥相關產業的整合完整。逐漸發展成為橫跨西藥製劑、保健營養品、醫療器材等完整的生技醫藥集團。
生達集團目前仍是以內銷為主,2022年合併營收淨額約為58.51億元,較2021年成長約 27.1%,其中國內的營業收入約為46.08億元,佔合併營收78.8%,外銷收入約為12.43億元,佔合併營收21.2%。另外2022年產品別的營收比重為:人用藥佔43.2%、保健食品佔33%、合成原料藥佔17.6%、其他佔6.2%。其他產品包含動物用藥、醫療器材、化妝品及奶粉等。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ReportLinker 的報告,全球藥品市場預計將持續擴大。從2021年的1.45兆美元,預估到2026年可能達到2.13兆美元,年均成長率約7.7%。國際藥品市場競爭激烈,原廠藥在專利期滿後受到學名藥的競爭,利潤急速下降。政府和醫療保健支付者注重成本,更傾向使用學名藥。多數專家預測,學名藥市場受惠於成本考量將持續成長,但學名藥業者也會面臨嚴格的價格管制、銷售限制和全球競爭等壓力。
近年來,台灣健保藥價逐年調降,製藥產業利潤下降,台灣成為全球藥價較低的國家之一。根據 2022 年生技產業白皮書的資料,2017 年到 2021 年,國產藥品健保給付費用逐年下降,2021 年國產學名藥健保藥品費佔比降到 19.2%,而原廠藥佔比高達 67.4%,代理商佔比也有13.1%,整體進口藥品就佔了 80.5%,從這個趨勢來看,國產學名藥遭到限縮,產值一直無法擴大。結果就是各家藥廠不得不走向國際市場。
國內藥品主要來源有本土藥廠、外資藥廠和進口藥品。本土藥廠產品銷售主要在台灣,而藥品的銷售通路主要分為醫院、藥局及診所。在這些通路中,醫院是最重要的,但由於健保政策的影響,病人偏向於大醫院就醫,而這些大醫院主要使用進口藥品或外資藥廠的藥品。即使推出了處方籤釋出的政策,其實際效果仍然不明確,醫院通路在整體藥品銷售中的比重仍在增加。因為本土藥廠主要在診所和藥局銷售,所以無論是從藥品價格還是銷售通路來看,它們都處於不利地位。這是本土藥廠所面臨通路上的困境。
在西藥製劑方面,台灣從日本學來了藥價調查的方法,逐年調降以控制醫療開支。在健保藥價的實施與藥價調查下,會將藥價往下壓,這使得藥價利潤空間逐漸縮小,如果售價低於成本,廠商會受不了,他們就會停產,這樣藥品的生命周期就結束了。此時,能否研發出新藥就很重要了。這是本土藥廠所面臨的藥價下降與藥品周期縮短的困境。
儘管國內藥廠面臨困境,但隨著時代變遷,也出現了一些新機會。例如,隨著人口老齡化,還是會帶動醫療需求的成長,這是關於數量上的有利因素。另外人們對於預防或延緩疾病的保健食品需求上升。政府也有在關心這個議題,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而保健食品在成本和效益方面的規範其實比藥品寬鬆,這塊市場也為本土藥廠帶來了機會。
以下是生達2022年營運表現的簡要摘要:
在過去五年裡,生達的毛利率一直保持穩定,至少都維持在42%以上。此外,近五年的營業利益率呈現上升的趨勢,顯示他們在有效控制營業費用方面表現不錯。每股盈餘近五年也呈現增長趨勢。進一步觀察最近一季(2023Q2)的利潤率和盈餘表現,與去年同期相比表現更好,獲利能力依然保持穩定成長。
資產負債表反映了企業的健康狀況。通過觀察負債對淨值比率,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企業的財務體質。生達近五年的合併報表顯示,負債對淨值比率約為50%左右,這不算高,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顯示其財務狀況相對穩健。然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負債的構成,特別關注其中的付息負債部分。
從生達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截至2023Q2,需要支付利息的債務約為11.55億元(包括短期借款10.17億和長期借款1.38億)。佔股東權益總額比率約為15.4%(11.55 ÷ 74.98),並不算高。此外,公司帳上的現金及約當現金約為22.94億元,足以支付所有的付息債務,並有餘裕來支付股利和支持營運上的週轉。因此,從流動性和財務體質的角度來看,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擔憂。
杜邦方程式表示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等於稅後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的乘積。從圖中可以看出,生達的ROE曲線(紅線)與稅後淨利率曲線(黃線)呈現相似的走勢,這表示帶來股東報酬的主要原因是利潤率的提高,這是一個好的現象。此外,權益乘數曲線(紫線)保持平穩,這表示公司的債務管理保持穩定。然而,總資產周轉率曲線(綠線)在2021年稍有下降,這是因為該年12月8日生達參與了生泰的現金增資,取得生泰公司實質控制力,使合併報表中的資產大幅增加所致。
生達已連續31年派發股利,儘管近年來盈餘分配率有所下降,但近期盈利表現良好,因此現金股利也有小幅增加。另外考慮到子公司生泰火災後所需的廠房和設備重建支出,以及未來國際化布局的投入,公司選擇保留部分盈餘的做法也是合理的。
近期外資對生達的操作傾向於賣方,這導致股價走勢受到壓抑,直到公司公布了本年度第二季亮眼的財報和7月份的營收數據後,外資才開始逐漸轉向買方。總體而言,外資的持股比率仍不算高。
從公開資訊觀測站的內部人股權異動情形來看,生達內部人持有的股份比例相對高,佔總股權的37.28%。此外,在生達112年股東會年報資料中也顯示,千張大戶的持股比例為62.13%,這意味著股權相對集中。這種情況顯示公司的經營階層與股東的利益較為一致。
生達於今(2023)年4月20日召開法說會,下面是會議的重點。
先前因為新冠疫情影響,生達剛好能處理供應鏈缺貨的問題,所以國內市場相對表現較好,但在大陸與日本市場的發展就相對地慢下來。雖然疫情的影響已經趨緩,使缺貨情形不會像之前那麼嚴重,但還是多少會有缺貨的狀況,之前因為缺貨而取得的業績大概還是能夠維持住。
中國在藥品領域的進步很快,他們正在推行「一致性評價」,希望藥品的品質能夠達到歐美水準。因此,像生達這樣對歐美法規相對熟悉的公司,受到了一定的依賴。以前,生達主要透過技術移轉,協助中國藥廠生產,從中取得權利金收入,生產風險由中國藥廠承擔。然而,現在中國藥廠因為生產規模大且價格較低,雖然獲得了一些認證,但並不一定帶來豐厚利潤,因此他們會比較保守。目前,生達除了進行技術移轉,還直接將多個自有品項進口中國進行查驗登記與投資,待取得藥證後再尋找經銷商銷售。雖然這樣做成本較高,而最終的獲利也取決於產品是否成功銷售,但如果銷售成功,獲利也將相對可觀。不過,若失敗則必須面對額外的損失。因此,現在的風險有一部分是由生達自己承擔的。
在日本,為了控制醫療支出,他們會進行藥價調查,將藥價壓低。這固然可以減少醫療開支,但每種藥品都有自己的成本,如果售價低於成本,藥廠無法維持經營,就會停止生產。因此,有些缺藥情況是因為售價低於成本而造成退出市場,因為沒人願意虧本經營。與日本的合作模式是CDMO,即在台灣進行研發和生產,這樣台灣就可以賺取研發和生產方面的收入。台灣之所以能夠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一方面是因為相對於日本的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是因為有些產品在日本並沒有生產,因此台灣有機會填補這個市場空缺。
在美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印度自己能夠生產原料藥又有製劑,這使得他們能夠控制成本。再加上印度政府對出口提供了補助,使得他們可以削價競爭。因此在美國市場方面,生達將開發順序調整到較後面。
展望今年的業績,生達集團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機會保持增長。其中生泰先前遭遇火災,造成4個廠全毀,但目前有2個廠已經恢復運作,另外2廠預計在第三季和第四季開始運作。在產能跟上的情況下,生泰今年的營收表現應該不會差。另外,雖然去年受新冠肺炎影響,生展有快速成長,但今年隨著肺炎影響趨緩,成長幅度可能不會像去年那麼大。然而,由於人們對保健食品的需求意識提高,生展仍然有望實現成長。而佑全藥妝如繼續展店,預計營收也會增加。在利潤率方面,今年美元的增幅可能不如去年高,因此匯兌利益相對會減少。但公司表示會努力在本業方面彌補這一點。總的來說,整體利潤率可能不會像去年那麼高,但仍然有望表現出不錯的成績。
評估企業價值其實是屬於玄學和藝術的範疇,因為企業價值取決於許多變數,我們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做出估計。這些變數充滿不確定性,並非能被完全掌握或預測的。然而,在買賣股票時,我們仍需要比較價格與預測價值之間的關係。當價格低於預測價值時,我們可以考慮買進;反之,當價格高於預測價值時,我們可以考慮賣出。這樣的操作方式有助於保持穩定的投資心態。
雖然可能有些武斷,但為了簡便起見,我們通常可以使用兩種方法來評估股票價值。第一種是觀察價格相對於盈餘的倍數,這就是本益比河流圖。第二種是觀察價格相對於每股淨值的倍數,這就是本淨比河流圖。前者是比較價格和獲利能力,後者是比較價格和每股淨資產,這樣我們可以用盈餘或每股淨值的平均水準作為標準,來評斷價格是否過高或過低。
就生達而言,它現在是一家穩定成長的公司,所以使用本益比河流圖來評估價格和價值的關係應該是比較適合的。根據過去的表現,15倍的本益比可能是一個合理的估計。接下來的關鍵是要判斷公司是否可能落入價值陷阱,也就是價格看起來便宜,但公司未能有效運用資產來創造穩定的獲利。然而,就生達目前的經營狀況來看,在沒有重大變數的情況下,應該能夠維持穩定的盈利,甚至可以期待未來在國際市場上的業績表現。
但請注意,影響股價短期波動的因素有很多,並不是只要買進時價格合適就能避免虧損。每個人投資時還需要考慮自己的資金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
從量化分析的角度來看,目前生達集團的盈餘趨勢穩定、付息負債偏低、財務體質健全,也維持足夠的現金流量,算得上是一間好公司。此外,公司連續31年派發股息,內部人持股比例高,這都顯示了公司管理階層與股東的利益趨於一致。
至於從質化分析的角度來看,則會涉及較多的主觀判斷與不確定性,但通過觀察生達目前遭遇的挑戰、優勢和策略,我們仍然能夠得出一些見解。
總的來說,生達集團明確制定了營收成長策略,重點放在中國、日本和美國這三個市場。他們致力於從台灣順利邁向國際化,希望成為比一般學名藥廠更高階的公司,也就是From Taiwan to International, From Generics to Better than Generics。這證明了儘管面臨環境限制,企業就像生命一樣,會尋找有利於自身的出路。生達集團的未來成長取決於他們在國際市場的擴張表現,這方面的發展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幫助,請幫我點愛心並歡迎追蹤,這將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如果覺得內容不錯,也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知道,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