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的形態、結構與功能-古生物學入門(五)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化石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當我們看著現今的生物,會對牠們的外觀產生好奇。為何長頸鹿脖子這麼長?為何孔雀有著又長又美的尾羽?為何蜜蜂腹部有一根針用來防禦?這些生物我們可以親自接觸牠們來了解其形態、結構與功能。而古生物學家面對化石時也一樣會對化石上的生物外觀有著好奇心。有些古生物的形態在現今生物身上完全找不到類似的樣貌,這更引發人想去瞭解當時有甚麼機會與環境塑造了這樣形態的生物。化石上的生物形態是唯一一個讓古生物學家瞭解該生物的資訊來源,但光靠形態就提供了不少訊息。如果化石夠完整,我們可以從中充分得知生物的物種分類、個體差異、演化樹甚至行為以及其過去的生態地位。

一個物種間的個體差異

以我們人類做例子,我們每一個人的外貌都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生物也是如此。因此在觀察化石形態時也需要將物種的個體差異參考進去,以免發生同一物種卻誤認為不同物種。以下描述了個體差異的幾種情況:

1.個體多樣性:除了同卵雙胞胎以外,一個物種間每個個體都有些許的差異性,而這樣的差異性來自個體有著部分不同的DNA序列或者表觀遺傳等。個體多樣性也是推動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圖一)。

2.地理多樣性:相同物種但不同族群會造成更大的差異,甚至出現了亞種,這也是形成新物種的一種過渡方式(圖二)。

3.兩性異形 (Sexual dimorphism):有些物種的雄性與雌性外貌可以差異很大,但事實上是同一物種,例如鮟鱇魚、鴛鴦、折衷鸚鵡、鹿等(圖三)。

4.生長階段:有些物種的幼兒時期與成年時期的形態也可以完全不一樣,這種情況在完全變態的昆蟲最常見(圖四)。即使是脊椎動物如羔羊與長角的成年公羊樣貌也不一樣。

生態表型(Ecophenotypic):生態條件能影響一個物種的生長樣貌,在植物較為多見。例如山柳菊 (Hieracium umbellatum) 在海邊的懸崖上生長的葉子較寬大且花序也較大,但在沙地上生長的葉子較窄而花序較緊蹙。動物如鱗片岩螺 (Nucella lamellosa) 在較深的水域生長的各體其螺殼有較長的凸出尖刺。

(圖一)麻雀不同個體身上也有些許不同的紋路差異(感謝Hedera.baltica提供)

(圖一)麻雀不同個體身上也有些許不同的紋路差異(感謝Hedera.baltica提供)

(圖二)美洲黑羽椋鳥 (Quiscalus quiscula),左靠近美國內陸,右靠近佛羅里達州(感謝Heather Paul與Rhododendrites提供)

(圖二)美洲黑羽椋鳥 (Quiscalus quiscula),左靠近美國內陸,右靠近佛羅里達州(感謝Heather Paul與Rhododendrites提供)

(圖三)兩性異形的折衷鸚鵡,左母,右公(感謝Shiny Things提供)

(圖三)兩性異形的折衷鸚鵡,左母,右公(感謝Shiny Things提供)

(圖四)有些昆蟲除了幼蟲與成蟲不同外,也有不同的特化個體(感謝DmdM提供)

(圖四)有些昆蟲除了幼蟲與成蟲不同外,也有不同的特化個體(感謝DmdM提供)

異速生長與等距生長

上述提到生長階段也是個體差異的其中一部份,有些動物的幼仔與成年個體的形態不同,如我們人類的嬰兒頭顱較大、四肢較短,成年後頭顱與身體比例相對嬰兒來得小,四肢也較長。在古生物中也可以看到類似情況,參考尋常魚龍(Ichthyosaurus communis)的幼仔可發現其頭部比例明顯較大(圖五)。這現象就稱作異速生長(allometry),意思是不同身體部位的生長速度不同。假如該部位會隨著生長而比例變大,則謂正異速生長,如鹿角、四肢等;比例變小則是負異速生長。而等距生長(isometry)是指動物生長時全身是平均比例放大,這種生長型式沒有異速生長來的普遍,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蠑螈,成年蠑螈幾乎是蠑螈幼仔的放大版而已(圖六)。

(圖五)尋常魚龍的幼仔化石(感謝Dean Lomax提供)

(圖五)尋常魚龍的幼仔化石(感謝Dean Lomax提供)

(圖六)等距生長的蠑螈

(圖六)等距生長的蠑螈

功能形態

現今的動物我們可以透過觀察牠們的行為來瞭解功能形態。目睹鳥類在天空飛我們就能知道牠們的翅膀有飛行功能;大象鼻子除了呼吸以外也能撿東西和輔助飲水。要了解古生物的功能形態並不容易,三葉蟲能爬多快?翼龍飛行時是什麼模樣?為什麼劍齒虎會有一對這麼長的尖牙?有三種方法能夠從化石線索找出生物的功能:

一、與現今類似形態的動物做比較

古生物所屬的分類群中如果還有物種存在於現代,會較為容易剖析化石的功能形態,如泥盆紀的七鰓鰻化石可參考現代七鰓鰻。然而有些相同分類群的古生物與現代生物也可能有天壤之別,許多獸腳亞目恐龍與現代鳥類做比較會有缺陷,現今鳥類體型普遍嬌小,而且很多身體形態適應了飛行,導致體型較大的獸腳亞目恐龍無法只參照鳥類來闡述牠們當時的行為。在系統發生學的立場來看,恐龍需要鱷魚(也是恐龍現在近親之一)與鳥類兩種都做參考。鱷魚與鳥類各自有牠們的演化歷程,也沒有人能保證牠們的特徵一定會出現在恐龍身上,但鱷魚與鳥類都有的共同特徵,那恐龍有這特徵的機會非常大,這叫做現存系統發生囊括(Extant phylogenetic bracketing, EPB),也就是利用兩類以上的現代近親整合囊括其共通點來推測該古生物的特徵。EPB有時能提供很多很有用的資訊,特別是很少出現在化石上的軟組織,藉由現代近親共通的軟組織結構,或許可以推測該古生物也有類似的軟組織,而對於解剖層面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有些情況現代近親並不一定能提供適當的資訊,以體型龐大的暴龍為例,拿鱷魚或鳥類做囊括時某些特徵(如動作)就會失真,反而會參考像大象這種更接近其體型的動物,即便大象和恐龍的關係非常遠。另外如果一類群中的古生物是食肉性,現代近親為食草性,拿現代近親來和祖先做比較牙齒結構就非常不合理,因為食肉與食草動物的牙齒完全不同,反而參考不相關的肉食動物所得到的解釋可能更為正確。

二、生物力學建模

現在越來越多的古生物學家會利用力學原理建模來推測古生物的動作。靠著電腦對動物身體結構進行力學的運算,建立出最符合其動物體態的動作與力量。運算方法非常多,時常需要多管齊下之後整合才能得到結果。其中一個分析方法是有限元素法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A),此方法原本是拿來對於搭建橋樑與房屋時計算建築的強韌度,現在在古生物領域主要是用來評估生物體結構各個施力點來瞭解可能的執行動作。

假如我們想知道暴龍奔跑是什麼模樣,就必須先分析暴龍奔跑時會使用到的骨骼、還原骨骼上的肌肉大小、推測腳的移動範圍、評估其施力點、觀察奔跑的鴕鳥、3D模擬暴龍如何奔跑最為合理而不至於跌倒等等,最後再以電腦動畫還原暴龍奔跑的樣子。不過最後的分析結果不一定只有一種,就需再等待更多的證據才能從中找到該動物最正確的力學原理。

三、靠其他有關的化石做線索對應

瞭解功能形態還可以從它的遺跡化石得到一些線索,如從腳印化石得知腳印彼此的距離或踩踏形狀等來推估動物的行走或奔跑的方式與速度;咬痕、抓痕、撞擊等攻擊痕跡的化石可以透漏動物的行為以及當時使用的力道。另外或許可以從它周圍發現的其他物種化石還有化石層的位置間接認識該古生物的生態地位和所處的環境氣候等來認識牠們的生存狀態,以推測生物習性,從一些零碎的東西也可能拼湊出有利的資訊也說不定。

正確的古生物還原並不容易,需要多方面的分析整合才能得到「最接近真實」的結果,希望本篇的介紹能讓讀者更瞭解古生物還原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的一些情況。

作者:水也佑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埋藏學與化石 生物死亡之後並非都有機會形成化石,且能留存下來形成化石的多為生物的硬組織,例如由碳酸鈣、二氧化矽或磷酸鈣所組成的骨骼、外殼,或者植物的木質組織等,而軟組織通常在生物死亡後便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化石的機會相對少許多,因此利用化石還原當時的生物多樣性有時對於只有軟組織的生物來說會出現倖存
地層學 (Stratigraphy) 17世紀一位丹麥的解剖學家兼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斯坦諾 (Nicolaus Steno) 提出地層疊覆 (Superposition) 的概念,在地層沒有發生過反轉的情況下,較老的地層會被較年輕的地層向上連續覆蓋。他觀察到沉積物會以水平的方式向上堆積,而岩層的
當你在認識古生物時,心中可能會有一個想法,為何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樣貌會如此不同?或者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為何有不同形態的生物出現並且符合當地環境的生存需求?這樣的生物演變必須瞭解生物演化的內部機制。   演化理論 生物的演化理論是由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最先提
介紹 古生物學是一項研究藉由古生物化石以探討已滅絕生物的物種歸類與其當時生存狀態等相關資訊的科學。這門科學建立於十八世紀的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對於古脊椎動物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並在十九世紀之後迅速發展,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在古生物學中,最常被提起的難題包含如何還原古代的生物、
埋藏學與化石 生物死亡之後並非都有機會形成化石,且能留存下來形成化石的多為生物的硬組織,例如由碳酸鈣、二氧化矽或磷酸鈣所組成的骨骼、外殼,或者植物的木質組織等,而軟組織通常在生物死亡後便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化石的機會相對少許多,因此利用化石還原當時的生物多樣性有時對於只有軟組織的生物來說會出現倖存
地層學 (Stratigraphy) 17世紀一位丹麥的解剖學家兼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斯坦諾 (Nicolaus Steno) 提出地層疊覆 (Superposition) 的概念,在地層沒有發生過反轉的情況下,較老的地層會被較年輕的地層向上連續覆蓋。他觀察到沉積物會以水平的方式向上堆積,而岩層的
當你在認識古生物時,心中可能會有一個想法,為何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樣貌會如此不同?或者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為何有不同形態的生物出現並且符合當地環境的生存需求?這樣的生物演變必須瞭解生物演化的內部機制。   演化理論 生物的演化理論是由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最先提
介紹 古生物學是一項研究藉由古生物化石以探討已滅絕生物的物種歸類與其當時生存狀態等相關資訊的科學。這門科學建立於十八世紀的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對於古脊椎動物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並在十九世紀之後迅速發展,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在古生物學中,最常被提起的難題包含如何還原古代的生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體型大的鵐,成年繁殖羽頭全黑,肚黃,今次看到並不是繁殖羽,只能靠黃色肚子辨認,相片看起來像麻雀未成年鳥,但實際上黑頭鵐體型碩大,和嬌小的麻雀相距什遠,另外黑頭鵐的咀也是厚重的,和麻雀對比起來像套了加大碼的咀。
Thumbnail
在春天進入大自然介紹生態,最常聽到小姐們的尖叫聲(這不是大自然的聲音啦!),為何會有小姐尖叫呢?不是興奮,是因為一直到處看到毛毛蟲。🤣🤣🤣 那麼,過了春天,毛毛蟲們就羽化成美麗的蝴蝶出來換另一種尖叫聲啦!啊,不是啦,是驚呼聲啦! 所以,今天我們來分享毛毛蟲到變成蝴蝶的一生吧!主要以鳳蝶來做介紹
Thumbnail
貓尾巴多肉植物,是一種迷人而獨特的多肉植物品種,其名稱源於其尾巴般的外觀,與貓咪的尾巴極為相似。 ,形成了像貓尾巴一樣的形狀,因而得名。貓尾巴多肉植物的外觀十分迷人,引人注目。 多肉植物的生長形態也相當奇特,許多品種的脊椎呈現出緊密的排列,整體呈現出一種尾巴多肉植物的感覺,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金烏
Thumbnail
古文其中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中的燕雀原來就是這隻一雀。根據教科書說法鴻鵠即是天鵝,原文意思是像燕雀這種小鳥又怎會知道大鳥天鵝的鴻圖大志,對燕雀似乎有貶低之意。 現實中原來燕雀是一種富有色彩的小鳥,顏色相當美艷,翼上也有豐富的斑紋。
Thumbnail
照片中,我常分不到大嘴烏鴉和小嘴烏鴉的分別,但親眼看到後,發現整體感覺是有點差別,小嘴烏鴉的咀和頸看起來的確較短,而且牠們的叫聲也有點不一樣。
Thumbnail
牠變成一種神獸或卡通怪獸,變得太過強壯帥氣。查網路才發現牠本尊虛弱得要命。台灣人喜歡把黑熊和雲豹畫成Q版,很少把蝌蚪或蝸牛畫成戰士。 因為牠長得可愛,像總是在笑的小恐龍,所以就算瀕臨絕種,原生的湖裡一隻也不剩,卻被改良成膚色明亮粉紅的寵物。 全世界的水族店裡有數百萬隻,榮登分布最廣的兩棲類,雖然牠
Thumbnail
頭上有一條白眉毛,女性的眉毛雖然不算白的明顯,但與黃眉鵐還是有一點分別,近乎奶白色,這一次見到的個體也是女生。其他外貌特徵和大部分的鵐一樣,有鉗一樣的小嘴,身體像麻雀一樣有條紋。 和其他鵐不同的事,牠們會見於叢林的底部,反而不太出現在魚塘農田的地方。 這一次也嘗試把牠身邊的生境畫了出來。
Thumbnail
每個生命都只會是自己,也只能成為自己。 1.不同的差異 個性 - 不同 自然界沒有正確答案,重要的是保有自我。 生物演化出個性的存在,不會毫無意義,也不可能不重要。 個性演化出生物多樣性,個性是生物為了存活創造的戰略, 而失去個性的優良馬鈴薯,敵不過病菌而引發了悲劇。 個人風格,源
Thumbnail
說到猛禽,嗯!所有的猛禽在沒看鳥的人口中就都是叫做老鷹。傳統分類上屬於隼形目包含鷹科、新大陸禿鷲( Cathartidae)等。較早期的形態學分類中,隼形目包含鷹科、美洲鷲科、鶚科與蛇鷲科等肉食猛禽。當然,後來依照分子生物分類,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類緣關係。
Thumbnail
「麝,一種上古神獸──獨居的小型鹿,特徵包括斑點皮毛、大耳朵。智人使用林麝膽囊的氣味讓自己的費洛蒙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體型大的鵐,成年繁殖羽頭全黑,肚黃,今次看到並不是繁殖羽,只能靠黃色肚子辨認,相片看起來像麻雀未成年鳥,但實際上黑頭鵐體型碩大,和嬌小的麻雀相距什遠,另外黑頭鵐的咀也是厚重的,和麻雀對比起來像套了加大碼的咀。
Thumbnail
在春天進入大自然介紹生態,最常聽到小姐們的尖叫聲(這不是大自然的聲音啦!),為何會有小姐尖叫呢?不是興奮,是因為一直到處看到毛毛蟲。🤣🤣🤣 那麼,過了春天,毛毛蟲們就羽化成美麗的蝴蝶出來換另一種尖叫聲啦!啊,不是啦,是驚呼聲啦! 所以,今天我們來分享毛毛蟲到變成蝴蝶的一生吧!主要以鳳蝶來做介紹
Thumbnail
貓尾巴多肉植物,是一種迷人而獨特的多肉植物品種,其名稱源於其尾巴般的外觀,與貓咪的尾巴極為相似。 ,形成了像貓尾巴一樣的形狀,因而得名。貓尾巴多肉植物的外觀十分迷人,引人注目。 多肉植物的生長形態也相當奇特,許多品種的脊椎呈現出緊密的排列,整體呈現出一種尾巴多肉植物的感覺,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金烏
Thumbnail
古文其中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中的燕雀原來就是這隻一雀。根據教科書說法鴻鵠即是天鵝,原文意思是像燕雀這種小鳥又怎會知道大鳥天鵝的鴻圖大志,對燕雀似乎有貶低之意。 現實中原來燕雀是一種富有色彩的小鳥,顏色相當美艷,翼上也有豐富的斑紋。
Thumbnail
照片中,我常分不到大嘴烏鴉和小嘴烏鴉的分別,但親眼看到後,發現整體感覺是有點差別,小嘴烏鴉的咀和頸看起來的確較短,而且牠們的叫聲也有點不一樣。
Thumbnail
牠變成一種神獸或卡通怪獸,變得太過強壯帥氣。查網路才發現牠本尊虛弱得要命。台灣人喜歡把黑熊和雲豹畫成Q版,很少把蝌蚪或蝸牛畫成戰士。 因為牠長得可愛,像總是在笑的小恐龍,所以就算瀕臨絕種,原生的湖裡一隻也不剩,卻被改良成膚色明亮粉紅的寵物。 全世界的水族店裡有數百萬隻,榮登分布最廣的兩棲類,雖然牠
Thumbnail
頭上有一條白眉毛,女性的眉毛雖然不算白的明顯,但與黃眉鵐還是有一點分別,近乎奶白色,這一次見到的個體也是女生。其他外貌特徵和大部分的鵐一樣,有鉗一樣的小嘴,身體像麻雀一樣有條紋。 和其他鵐不同的事,牠們會見於叢林的底部,反而不太出現在魚塘農田的地方。 這一次也嘗試把牠身邊的生境畫了出來。
Thumbnail
每個生命都只會是自己,也只能成為自己。 1.不同的差異 個性 - 不同 自然界沒有正確答案,重要的是保有自我。 生物演化出個性的存在,不會毫無意義,也不可能不重要。 個性演化出生物多樣性,個性是生物為了存活創造的戰略, 而失去個性的優良馬鈴薯,敵不過病菌而引發了悲劇。 個人風格,源
Thumbnail
說到猛禽,嗯!所有的猛禽在沒看鳥的人口中就都是叫做老鷹。傳統分類上屬於隼形目包含鷹科、新大陸禿鷲( Cathartidae)等。較早期的形態學分類中,隼形目包含鷹科、美洲鷲科、鶚科與蛇鷲科等肉食猛禽。當然,後來依照分子生物分類,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類緣關係。
Thumbnail
「麝,一種上古神獸──獨居的小型鹿,特徵包括斑點皮毛、大耳朵。智人使用林麝膽囊的氣味讓自己的費洛蒙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