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學-古生物學入門(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地層學 (Stratigraphy)

17世紀一位丹麥的解剖學家兼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斯坦諾 (Nicolaus Steno) 提出地層疊覆 (Superposition) 的概念,在地層沒有發生過反轉的情況下,較老的地層會被較年輕的地層向上連續覆蓋。他觀察到沉積物會以水平的方式向上堆積,而岩層的側面能夠顯示不同岩石堆疊的結果,越底層年代越久遠。斯坦諾認為地質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個想法也使之後蘇格蘭地質學家兼醫生的詹姆斯·赫頓 (James Hutton) (現代地質學之父)提出了均變論與地質時間的概念,並出版《地球理論》一書奠定了地質學的基礎。隨後地質學發展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 (Radioisotope dating) 以了解每個地層所形成的時期,而從該地層中所發現的化石便可得知那些古生物所生存的年代。

地層學又可以細分為岩石地層學 (Lithostratigraphy)、生物地層學 (Biostratigraphy)、年代地層學 (Chronostratigraphy)、構造地層學 (Tectonostratigraphy)、磁性地層學 (Magnetostratigraphy)、化學地層學 (Chemostratigraphy)等等。學古生物學所需要學的是前面三個,岩石、生物、年代地層學。

 

岩石地層學

岩層可以依據岩石的結構組成、屬性等方式劃分不同的單位,岩石地層單位從大到小可分為超群 (Supergroup)、群 (Group)、層(組) (Formation)、段 (Member)、小層 (Bed)(圖一)。

(圖一)岩石地層單位

(圖一)岩石地層單位

其中「層」是岩層分類的基本單位,通常會將岩性、結構接近的岩層以層為單位。例如圖二科羅拉多高原的岩層所示,從底部往上有五個層,分別是孟科匹層 (Moenkopi Formation)、欽爾層 (Chinle Formation)、溫蓋特砂岩 (Wingate Sandstone)、卡岩塔層(Kayenta Formation)、納瓦霍砂岩 (Navajo Sandstone)。孟科匹層年代為早三疊世,納瓦霍砂岩為早侏儸世,可以大致觀察到不同層的結構樣貌有所不同,而這也必須依照實地考察結果才能得出明確的分隔與定義。

(圖二)科羅拉多高原(由Matt Affolter提供)

(圖二)科羅拉多高原(由Matt Affolter提供)

 

生物地層學

生物化石與地層的關係是由18世紀英國的威廉·史密斯 (William Smith)與法國的喬治·居維葉 (Georges Cuvier) 等人所發現。史密斯當時是一位水道工程師,在探勘威爾斯到倫敦地形的過程中紀錄了不同地層中的三葉蟲、菊石以及其他的軟體動物化石。而居維葉位於巴黎盆地觀察了第三紀地層的脊椎動物群化石,並了解到地層與生物的年代連續關係,且認為其中出現的物種斷層很可能與某種大災難的發生有關。配合同時期其它人的發現了解到較早期的地層主要出現的是腕足動物、三葉蟲、筆石等,而隨著往上層出現的有菊石、箭石、海生爬行動物、恐龍,再往上則會看見哺乳動物化石。之後英國的約翰·菲利普斯 (John Phillips) 藉由這些化石的發現與概念並根據生物化石種類的改變定義出了古生代 (Paleozoic era)、中生代 (Mesozoic era)、新生代 (Cenozoic era)。

生物化石是定義生物地層最好的工具,可以從地層中所發現的已知化石物種來推測出該地層所屬的年代,而不需利用到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為了要將化石與地層做關聯,生物地層學根據化石的分類單元建立了生物地層學單元 (Biostratigraphic units),分別是以下幾種:

組合帶 (Assemblage zone):三種以上分類單元的物種所組成的生物帶(圖三A)。

富集帶 (Abundance zone; Acme zone):以一種分類單元的物種生存最豐富的範圍所劃分的生物帶(圖三B)。

分類單元延限帶 (Taxon-range zone):一種分類單元的物種從最早出現 (First appearance datum, FAD) 到最晚出現 (Last appearance datum, LAD) 所劃分的生物帶(圖三C)。

共存延限帶 (Concurrent-range zone):兩種以上分類單元的物種彼此重疊生存地層的生物帶(圖三D)。

間隔帶 (Interval zone):一個較早出現的生物帶之上分界線與另一個較晚出現的生物帶的下分界線之間的地層帶,這一帶可能有化石也可能沒有(圖三E)。

譜系帶 (Lineage zone; Consecutive-range zone):一種分類單元的物種在演化過程中以型態改變來劃分的生物帶(圖三F)。

不過因為岩層中留存下來的大部分化石都不可能完整,甚至有的個體沒有幸運形成化石,非常難確定一個分類群中第一個出現的生物與最後一個出現的生物,所以真實的生物帶範圍時常會比預期的來得還要寬,這現象稱作西格諾爾-利普斯效應 (Signor–Lipps effect)。

(圖三)生物地層學單元

(圖三)生物地層學單元

 

年代地層學

地層年代的劃分是由18至19世紀不同的地質學家累積建立起來,起初大多是利用岩層的非整合面做分界,但全世界並非所有相同的岩層都有非整合面存在,因此國際地質科學聯盟 (IUGS) 對於年代地層重新做定義,按照公認的化石群落劃分出有意義的年代分隔。目前是由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 又稱金釘子)所建立的公認標準做為定義(圖四)。

(圖四)埃迪卡拉紀的GSSP(由Bahudhara提供)

(圖四)埃迪卡拉紀的GSSP(由Bahudhara提供)

以志留紀的文洛克統 (Wenlock) 為例(圖五),岩石地層根據層與段做不同地層的劃分,而生物地層則藉由不同種的筆石 (Graptolite) 物種做分層,而年代地質就將其分成兩階,分別是申伍德階和候默階。

(圖五)文洛克統的年代地層、岩石地層、生物地層

(圖五)文洛克統的年代地層、岩石地層、生物地層


年代地層學與地質年代學的差異在於年代地層學是以岩層為單位,而地質年代學則是以時間為單位,因此彼此可以相互對應(表一)。

(表一)

(表一)

其用法為年代地層單位對應岩層位置,地質年代對應時間。岩層還有分下與上,分別對應時間的早與晚。因此在說法上描述為,(例)諾氏風神翼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馬斯垂克期,而該物種的化石是在上白堊系的馬斯垂克階地層中所發現。

作者:水也佑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你在認識古生物時,心中可能會有一個想法,為何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樣貌會如此不同?或者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為何有不同形態的生物出現並且符合當地環境的生存需求?這樣的生物演變必須瞭解生物演化的內部機制。   演化理論 生物的演化理論是由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最先提
介紹 古生物學是一項研究藉由古生物化石以探討已滅絕生物的物種歸類與其當時生存狀態等相關資訊的科學。這門科學建立於十八世紀的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對於古脊椎動物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並在十九世紀之後迅速發展,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在古生物學中,最常被提起的難題包含如何還原古代的生物、
當你在認識古生物時,心中可能會有一個想法,為何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樣貌會如此不同?或者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為何有不同形態的生物出現並且符合當地環境的生存需求?這樣的生物演變必須瞭解生物演化的內部機制。   演化理論 生物的演化理論是由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最先提
介紹 古生物學是一項研究藉由古生物化石以探討已滅絕生物的物種歸類與其當時生存狀態等相關資訊的科學。這門科學建立於十八世紀的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對於古脊椎動物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並在十九世紀之後迅速發展,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在古生物學中,最常被提起的難題包含如何還原古代的生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咒語描述: 繪製一個淺橘色類似於無定形的結構石頭地形地貌,內部有幾個淺橘色凹形狀的大峽谷岩石。混合不同深淺的灰橘色大峽谷的石頭材質,表現出粗糙的質感和深度。某些區域比其他區域更暗,增加了圖像的立體感和體積感。純色背景。加入石頭上的裂縫和裂痕。加入層石。 ▪︎工具:Copilot
Thumbnail
生在這個藍色星球上,人類的生活一直以來使用了許多的礦石,礦石可說是我們的好夥伴,也因為礦產我們才有今日蓬勃的發展。 我在說的不單是礦石標本,還有包含最先進的半導體產業…等所需的一切製造當中,都含有礦石。 當我開始收集礦石的那一刻,因為好奇進而去了解礦石的世界,才發現原來「礦」一直以來都陪
上次介紹了地球板塊,而板塊交界處附近常因擠壓或張裂的力量另該處岩層產生大大小小的斷,而斷層錯動就是地震主要的肇因,以下篇幅介紹斷層的定義與種類 何謂斷層 斷層是一種分開兩種進行相對運動的岩體的岩石破裂面。斷層通常出現在地殼活動頻繁的區域,並與地震、海嘯等天災有關聯性。斷層通常集體出現;他們大小不
上次概略介紹了地震,本篇文章開始介紹引發地震的板塊與其地質構造。 地球構造介紹 地球由內而外的組成是「岩石圈、地函、地核」三大部分,板塊就包含在其中一個部分。所以在認識板塊之前,讓我們先像撥洋蔥一樣一層一層來認識地球的構造! 岩石圈 地球最外層的結構,稱為「岩石圈( Lithosphere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Thumbnail
地理學歷經漫長發展過程,從古代地圖製作到多元化研究領域。現代地理學教學採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並廣泛應用先進技術如GIS和遙測技術,兼容人文與自然等多元學科關懷。地理學也關注人地關係、環境意識和永續發展,承載人類對自然、對世界、對地球、對社會的認知。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生命的演化應該是由簡而繁,由少而多,漸次地佈滿地球的舞台。但是地質紀錄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大約在五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地質學上的寒武紀年代,它的地質紀錄顯示,在短暫的幾百萬年到仟萬年間,所有的動物門全數出現,動命生命由單調乏味瞬間轉變為多樣與燦爛,地球舞台上搖曳著各式各樣的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咒語描述: 繪製一個淺橘色類似於無定形的結構石頭地形地貌,內部有幾個淺橘色凹形狀的大峽谷岩石。混合不同深淺的灰橘色大峽谷的石頭材質,表現出粗糙的質感和深度。某些區域比其他區域更暗,增加了圖像的立體感和體積感。純色背景。加入石頭上的裂縫和裂痕。加入層石。 ▪︎工具:Copilot
Thumbnail
生在這個藍色星球上,人類的生活一直以來使用了許多的礦石,礦石可說是我們的好夥伴,也因為礦產我們才有今日蓬勃的發展。 我在說的不單是礦石標本,還有包含最先進的半導體產業…等所需的一切製造當中,都含有礦石。 當我開始收集礦石的那一刻,因為好奇進而去了解礦石的世界,才發現原來「礦」一直以來都陪
上次介紹了地球板塊,而板塊交界處附近常因擠壓或張裂的力量另該處岩層產生大大小小的斷,而斷層錯動就是地震主要的肇因,以下篇幅介紹斷層的定義與種類 何謂斷層 斷層是一種分開兩種進行相對運動的岩體的岩石破裂面。斷層通常出現在地殼活動頻繁的區域,並與地震、海嘯等天災有關聯性。斷層通常集體出現;他們大小不
上次概略介紹了地震,本篇文章開始介紹引發地震的板塊與其地質構造。 地球構造介紹 地球由內而外的組成是「岩石圈、地函、地核」三大部分,板塊就包含在其中一個部分。所以在認識板塊之前,讓我們先像撥洋蔥一樣一層一層來認識地球的構造! 岩石圈 地球最外層的結構,稱為「岩石圈( Lithosphere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Thumbnail
地理學歷經漫長發展過程,從古代地圖製作到多元化研究領域。現代地理學教學採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並廣泛應用先進技術如GIS和遙測技術,兼容人文與自然等多元學科關懷。地理學也關注人地關係、環境意識和永續發展,承載人類對自然、對世界、對地球、對社會的認知。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生命的演化應該是由簡而繁,由少而多,漸次地佈滿地球的舞台。但是地質紀錄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大約在五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地質學上的寒武紀年代,它的地質紀錄顯示,在短暫的幾百萬年到仟萬年間,所有的動物門全數出現,動命生命由單調乏味瞬間轉變為多樣與燦爛,地球舞台上搖曳著各式各樣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