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鈍感力」

    腦袋,本來就是一個喜歡不按牌理出牌的東西,
    有時候,你明明很努力的告訴自己,
    不要想,不要想,不要想,
    偏偏,它就很喜歡幫你勾出一堆你不想想的東西。

    我是一個很愛胡思亂想的人也特敏感,
    敏感的人就算很想努力,缺乏勇氣與自信總讓自己有莫名的擔憂,
    加上容易被情緒影響,導致很常看不清事情的本質或邏輯,
    對於不確定的恐懼,更是擴大了胡思亂想。
    有時候會因爲別人一句無心的話難過老半天,
    有時候也會因爲某個人沒囘自己的消息而患得患失老半天,
    一直在猜測對方是不是不想理我了,還是發生了什麽事情,
    明明知道要學會鈍感力,但往往都還是太敏感,想太多。

    性格這種東西即使要改變,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最近很流行一句詞「鈍感力」。
    第一次認識「鈍感力」這個詞是看何炅的短視頻。
    所謂的鈍感力,就是一種遲鈍的力量。
    簡單來說就是學會模糊一點和難得糊塗。
    這不是說要求我們必須要無視或著強行接受所有的負面情緒,
    而是在提醒我們不要過分敏感,

    活在這個大城市裏,
    無論是期待多失望更多的愛情,動輒得咎的職場,
    還是暗流湧動的人際關係,種種壓力有時就如同病毒一樣,
    在不知不覺間侵蝕我們的健康。
    所以,説真的,
    我個人覺得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對眼前的事情鈍感一點,不要什麼都往心裡去。

    不管遇見什麽事情,慢一點,鈍一點,
    盡量在面對一些關係一些事情的時候學會模糊一點,因爲你活得太理智太清楚你就會變得苛刻,變成計較,然後自己也變的不輕松不舒服。

    有時候鈍感力也是自己的一面盾,可以保護你不受傷,不讓自己被道德綁架。
    你要知道,當今社會壓垮人的往往都是自己的情緒。

    就做你自己吧,沒有很好也沒有關係。
    希望我們都能學會有益的「鈍感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很常愛陷入發呆模式,有時候不愛説話,有時候很愛説話,全看心情。很想學會頓感力,但遺憾的是我屬於高敏感類型的女人,呵呵。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